10 vi简介(重点)

1.为什么学习vi?

  • vi很多系统都预装,如果我们的系统没有图像界面,可以使用vi
  • vi是轻量级且执行快速的编辑器

2.vi的几种模式

命令模式、插入模式、底行模式

1) 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

控制屏幕光标的移动,字符、字或行的删除,移动复制某区段及进入Insert mode下,或者到 last line mode。

2) 插入模式(Insert mode)

只有在Insert mode下,才可以做文字输入,按「ESC」键可回到命令行模式。

3) 底行模式(last line mode)

将文件保存或退出vi,也可以设置编辑环境,如寻找字符串、列出行号……等。

不过一般我们在使用时把vi简化成两个模式,就是将底行模式(last line mode)也算入命令行模式command mode)

 

一、启动与关闭vi

1.启动

huiubantu@ubuntu:~$ vi

或者新建一个vi文件

huiubantu@ubuntu:~$ rm -f foo.txt
huiubantu@ubuntu:~$ vi foo.txt   会出现一个每行开头都是波浪号~的空文件,波浪号~指示那一行不存在文本

2.关闭vi,需要注意是在命令模式下

:q   #在vi编辑器中

或者确认真的关闭vi

:q!

二、编辑模式

1.进入插入模式

     i按键进入,之后可以输入文本,当按下ESC按键,退出插入模式并返回命令模式

2.保存我们的工作

     命令模式下(就是ESC之后)输入ex命令

:w    另外,保存并退出可以用:w再用:q 也可以直接用:wq

三、基本编辑操作

1.撤销上一次的修改

            命令模式下,按u按键

2.追加文本(在行尾)  

            命令模式下,A按键

3.打开新的一行  

            命令状态下,o按键在当前行的下边打开一行,O按键在当前行的上边一行打开一行

4.删除文本

           x按键会删除光标位置的一个字符,x命令之前带一个数字指明要删除的字符个数;

           d命令之前带上一个数字指明要执行的删除次数,d命令之后总是带上一个移动命令,用来控制删除的范围

5.剪切、复制和粘贴文本

          d 命令,删除的部分被复制到一个粘贴缓冲区中(看作剪切板)。过后我们执行小 p 命令把剪切板中的文本粘贴到光标位置之后,或者是大 P 命令把文本粘贴到光标之前。

          y 命令用来“拉”(复制)文本,和 d 命令剪切文本的方式差不多。    这里有一些详细命令不像述

6.连接行

         J按键用来把行与行之间连接起来(区别小写的 j 是用来移动光标)

四、查找和替换

1.查找一行

         f命令查找一行,移动光标到下一个所指定的字符上。

              如fa命令就是把光标定位到了同一行中的下一个出现的a字符上

2.查找整个文件

         /命令  

         当你输入/命令后,一个 “/” 字符会出现在屏幕底部。下一步,输入要查找的单词或短语后,按下回车。光标就会移动到下一个包含所查找字符串的位置。通过 n 命令来重复先前的查找。

3.全局查找和替换

   使用以下ex命令    

:%s/line/Line/g      :是运行一个ex命令 %制定操作的行数是从第一行到最后一行  s指定操作是替换  /line/Line是查找类型与替换类型  g是全局的意思

 五、编辑多个文件

1.格式 vi file1 file2 file3……

2.文件之间的转换

       从这个文件转到另一个文件

:n

      回到先前的文件使用

:N

3.从一个文件复制内容到另一个文件

      首先转换到缓冲区 1( foo.txt),输入:

:buffer 1

      下一步,把光标移到第一行,并且输入yy来复制这一行

      然后,转换到第二个缓冲区

:buffer 2

     移动光标到第一行,输入p命令把我们从前边文件中复制的一行粘贴到这个文件

4.插入整个文件到另一个文件

     首先,打开要粘贴到的一个文件的vi会话

huiubantu@ubuntu:~$ vi ls-output.txt

    然后在最后一行输入ex命令

:r foo.txt   表示读入foo.txt文件的所有内容

 六、保存文件

  1.命令模式下,输入ZZ会保存并退出当前文件

  2.ex命令:wq同样会保存并退出当前文件

 七、移动光标

   命令模式下,vi提供了大量的移动命令,不详述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aoxiaohui2015/p/5788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