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林轩田机器学习技法

这节课主要讲述了RBF这类的神经网络+Kmeans聚类算法,以及二者的结合使用。

首先回归的了Gaussian SVM这个模型:

其中的Gaussian kernel又叫做Radial Basis Function kernel

1)radial:表示输入点与center点的距离

2)basis function:表示‘combined’

从这个角度来看,Gaussian Kernel SVM可以看成许多小的radial hypotheses的线性组合(前面的系数就是SV的alphan和yn)

这里要介绍的RBF Network也是多个radial hypotheses的线性组合。

RBF Network的结构如下图:

注意与Neural Network不同的是:RBF Network没有权重的感念(即Wij)就是输入向量直接feed进各个RBF中,出来的结果再voting

RBF Network的hypotheses如下:

这里要学习的参数主要包括两类:

1)每一个RBF的中心点mium

2)每个RBF voting的权重betam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主观参数:即RBF的个数(说主观是因为不用学习,是事先设定的)

林还介绍了有关RBF Network的物理意义:

RBF做了这么一件事情:

1)假设模型中已有很多代表性center点,即每个radial中的miu:需要计算每个输入的x与这些center的距离或相似性,为啥叫相似性呢?因为两个向量越相近,Radial出来的值就越大;否则由于exp的作用,Radial出来的值会迅速减小

2)算出来输入的x与每个center的相似性之后,再根据每个center的重要性,对其进行voting

因此,RBF Network也称为:distance similarity-to-center as feature transform

即,做的特征转换是输入x对于每个radial中心的距离。

再延伸一些,回想之前介绍的Neural Network,其实也是衡量了某种similarity(可以看做是输入x与某个nueron输入权重w的相似性,因为两个固定长度的向量,如果他们的内积越大则他们约相近,对应的就是tanh的输出就越大)。这个view很有趣,是一种理解神经网络的不同观点。

下面林开始介绍RBF Network的参数学习方法。

从full RBF Network开始。

为什么叫full RBF Network呢?前面说了,每个Radial都对应一个center,full RBF Network就是把所有的已知点都做成一个radial。如下:

如果每个已知点的权重都一样,即整个模型是uniform的,则参数也不需要学习了;每个center就是所有的输入点x。

uniform是一种方法,或者不用uniform,考虑radial函数的性质(如果离得不近的点radial的输出会迅速减小),那么只需要选择最近的k个点去给新的输入x分类即可。这种方法叫k nearest neighbor,应用也比较广泛。

uniform的方法还是有些太low了,因为每个点的作用都当成一样的了。如何学习出每个点的不同voting权重呢?这里采用regression的方法。

1)先对输入特征做一层transform:这个方法就是计算某个输入点xn与所有N个输入点的RBF距离(exp(...)这个东西

2)将square error作为cost funciton,用传统的linear regression的方法,求出每个betan(注意这里的n从1取到N,即radial的个数,也是样本点的个数

这里还有一个点需要注意:如果每个输入x都是不同的,则Gaussian RBF产生的Z矩阵一定是可逆的(猜可能是有某种条件保证矩阵满秩;举个反例,如果存在两个相同的x,则算出来的Z矩阵必然有两行完全相同的,也就是线性无关的行小于N,则必然不可逆

在所有xn不同的情况下,Z矩阵可逆,则beta的解析形式更简洁了 beta = inverse(Z)y

利用上述的结论,进一步我们看Ein(gBRF)可以做到0

Ein可以做到0同时也有overfitting的风险,因此,直观的就是加入一个L2 regularizer(改成做beta与y的ridge regression)

林又对比了一下kernel ridge regression和L2 regulaized full RBFNet,这里有一个insights:

二者都对一个N×N的与输入similarity相关的矩阵做了regularization

1)对于kernel ridge regression来说,“similarity”指的是Gaussian Kernal Matrix

2)对于full RBFNet来说,“similarity”指的是每个输入与所有输入点的Radial距离

这种full RBFNet的方法的缺点就是需要考虑所有的输入,这给计算效率上带来了比较大的问题。

由此,能否考虑选一些有特性的点作为center,或者学习出来一些center呢?这就引出了K-means算法。

K-means算法要做的事情是:给定类别的个数,再对所有输入点进行clustering。

学习的目标是:所有点到其所在类别的中心的square distance的和最小

这个cost function不太好优化,需要采用joint combinatorial-numerical optimization的方法,分two steps进行alternatingly optimize

大概过程如下:

1)固定每个类别的center,“optimally partitioned”给每个点一个类别

2)固定每个点的类别,“optimally computed”重新优化每个类别的中心

交替进行1)2)直到cost function变化幅度小于某个阈值。

总结起来K-means的算法流程如下:

这里有个关键问题,就是算法到底能不能converge?

答案是肯定可以converage的。

通俗点儿解释:

1)上述two steps每进行完一轮,cost function(T+1)≤cost function(T),即cost function是每次都往更小的值去的。

  a. 固定每个类的center,显然只有让每个输入x选择与其最近的center作为其类别,最终得到的cost function才能是固定center条件下最小的

  b. 固定每个输入x的类别,由梯度等于0的条件来看,只有令每个类的中心等于该类所有点均值才能保证cost function在固定每个点类别的条件下是最小的

2)另外,由于cost function是square error,因此cost function的下限是0

综合1)2),由于每次都往好的方向去走,且最终的cost function有下限,所以最后肯定能收敛。

如果想解释的学术一些,我看过下面的blog:

http://www.cnblogs.com/jerrylead/archive/2011/04/06/2006910.html

http://www.cnblogs.com/moondark/archive/2012/03/08/2385770.html

这种每次换一个方向优化的算法,EM算法中也用到了,又叫坐标上升算法:(http://blog.csdn.net/zouxy09/article/details/8537620)

个人觉得,要想更好的理解K-means算法,把EM算法的证明过程搞通(motivation是什么?Jensen不等式如何巧妙运用的?)是必须的。看过下面几篇日志不错:

theta:需要学习的参数
x:输入数据
z:隐变量
E step:
在上一轮迭代的theta基础上,求出隐含变量z的后验概率(后指的是x和theta)
进而获得似然函数L(theta)在隐含变量z的后验概率分布上的期望
M step:
已知期望的表达式,调整theta,期望最大化

其实,K-means算法中的隐含变量就是每个x所属的类别,上面提到过的日志中有一段对K-means和EM的阐述比较清晰,分享如下:

有点儿扯远了,再回到林这个课程中。

把RBFNet和K-means二者结合如下:

上面的过程没什么可说的,自己的paper中也用过类似的内容。

最后,林提到了几个action中的点:

1)K-means算法对初始值是敏感的

2)RBF中radial个数越大学习能力越强,同时也容易过拟合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bf9xbf/p/4730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