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控产品质量

我今天主要是从测试执行的角度来说一下我的想法。

1,整体的疏通测试

拿到一个需求以后,最好是快速的先进行主干流程、重要功能的疏通测试,看是否有阻碍性的问题,如果有阻碍性问题,把他们提交给开发后,再进行具体模块的详细测试,当开发把阻碍性问题修改好后,要去验证并再往下测一些,看是否还会再次卡住,如果又有问题,再次提交给开发后,继续详细的测试。这样的话,我们对这个项目会有一个整体的概念,总体质量怎么样,哪里可能比较薄弱,总体时间的把控会比较好。另外一点,开发在刚刚提测的时候,修改bug的时间,一般也是比较充裕的,提测几天以后,他可能就接到其他项目,一边做新需求,一边改问题了,效率会比较低。

2,在测试的时候,尽量的去定位问题原因

比如查看数据库、查看日志、抓包。一方面,比如在看日志报错信息的时候,可以初步排查下是否是自己的操作或数据的原因导致的,实际上不是bug;另一方面,看报错信息,也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个问题具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方便开发修改问题,也方便我们复现问题;通过看数据库,我们可以了解当前这个问题是落库的时候就不对,还是只是前端展示的问题,从而预判处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并且通过观察库表的变化,也可以知道是哪一步出现了问题;抓包,对于前后端分离的项目,可以看下是后端返回的问题,还是前端展示的问题,方便提交bug给不同的开发;另一方面,测试初步定位问题也可以缩减开发修改问题的时间。

3,善用各种工具辅助测试

比如数据库、redis可视化工具、熟悉各种表关系,也方便做数据和查询数据,有的时候有些数据可以直接改库,会方便很多;利用redis可以查看虚拟的用户的验证码、清redis都可以辅助我们测试。

4,要多问为什么

比如说开发修改一个问题后,可以问问他,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知道了原因以后,我们就可以判断下,跟它并列的原因,是否需要测一下,是否会出现问题;另外,知道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后,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断出开发修改的范围,从而推断出影响的范围,得出在验证问题的时候,需要回归的范围。这样就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开发修改了问题后,我们只是验证了当前问题,引发的其他问题没有去关注的情况。

5,要了解实际使用场景

这样方便我们抓住测试重点,一方面防止我们测试的场景和实际使用场景不同,上线后出现问题,另一方面也避免浪费时间,测试了大量实际完全用不上的场景。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首先保证核心内容没有问题,其他影响不大,可以快速上线修复的问题,就可以适当的少用一些时间。

6,团队协作的时候,注意交叉测试

可以一个人负责一个端,然后发现问题时,互相多交流,并且在二轮或回归的时候,进行适当的交叉测试。

7,前期准备越充分,后期进行会越顺利

所以我们在需求评审的时候,就要提出自己的疑问。在写用例、过用例的时候,确认好需求疑点。这样在测试执行阶段,就只有个别问题需要确认,就可以把更多就精力放在测试上面。并且我们在前期就把这些有疑问的场景提出来,也可以提醒开发,在开发的时候,他也就会把这些逻辑加进去,防止在测试阶段才提出问题,开发去做,这样提问题、验问题会浪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影响测试质量。

8,不同的产品阶段,对质量要求不同

前期不断试错的过程,需要小步快跑,这个阶段对质量的要求也就相应降低。当产品处于一个稳定的阶段,从研发设计开始就应该想如何更好的设计,避免为以后埋坑。

9,bug燃尽图呈下降趋势,且逐步趋近于0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p475177107/p/11971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