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 pandas 进行数据的预处理——离散数据哑编码、连续数据标准化

数据的标准化

数据标准化就是将不同取值范围的数据,在保留各自数据相对大小顺序不变的情况下,整体映射到一个固定的区间中。根据具体的实现方法不同,有的时候会映射到 [ 0 ,1 ],有时映射到 0 附近的一个较小区间内。

这样做的目的是消除数据不同取值范围带来的干扰。


数据标准化的方法,我在这里介绍两种

  • min-max标准化

min-man 标准化会把结果映射到 0 与 1 之间,下面是映射的公式。

    min 是整个样本的最小值,max是整个样本的最大值

  • Z-score标准化

    Z-score会把结果映射到 0 附近,并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平均值为 0,标准差为1),下面是映射的公式

    μ 是样本的平均值,σ 是样本的标准差,这些在python中都有函数支持,不用担心计算的问题。


 数据的哑编码

哑编码是处理离散型数据的手段。离散型数据的取值范围是有限的(严格在数学上的定义中,无限但可数也就是 countably infinite 的取值空间也属于离散型,但在实际问题中不会碰到,这里不作考虑),比如说星期几就是一个离散型数据,因为一周只有七天,也就只有七种可能的取值。在处理这样的数据的时候,哑编码会把一列数据转换成多列,有多少中可能的取值就转换成多少列。在刚刚提到的星期几的例子中,哑编码会把这一列数据转换成七列数据。

那具体是如何转换的呢?

还是从星期几的例子开始讲

编号 星期几
0 星期二
1 星期一
2 星期五
3 星期日
4 星期三
5 星期六
6 星期四
7 星期日
8 星期二
9 星期四

假设我们有这样的十条数据,现在数据除了编号以外只有一个字段——“星期几”。

哑编码会讲这一个字段扩展成七个字段,也就是七列,每一个新的字段代表原来字段的一种取值,现在表格变成了

编号 星期几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0 星期二              
1 星期一              
2 星期五              
3 星期日              
4 星期三              
5 星期六              
6 星期四              
7 星期日              
8 星期二              
9 星期四              

那如何表示原来的数据呢?很简单,如果编号0的数据是星期一,那么在星期一这个字段上的数值是1,在其他所有字段上都是0,现在数据变成了这样

编号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0 0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2 0  0 0 0 1  0 0
3 0  0 0 0 0  0 1
4 0  0 1  0 0  0 0
5 0  0 0  0 0 1 0
6 0  0 0  1 0  0 0
7 0 0 0  0 0  0 1
8 0  1 0  0 0  0 0
9 0  0 0  1 0  0 0

最后再删去原来的字段,大功告成!


pandas

 我们一会儿会用python里的pandas来处理数据,所以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我们一会儿会用到的知识。

  • dataframe

    简单的理解,dataframe就是一张二维表,和上面例子中关于星期几的表格完全一样。

    我们可以通过行号和列明的方式定位表中的某一个元素,dataframe也是这样。

    假设我们有一个变量叫df,它是一个dataframe

df[0] # 访问第0行元素
df['column_name'] # 访问列名为 column_name 的一列数据
df.loc[0,'column_name'] # 访问第0行列名为 column_name 的元素
  • dtype

    dtype是 dataframe中每一列的数据类型,常用的有 float32 float64 int32 int16 等等

    可以通过 dtypes 或 dtype 访问数据类型

df.dtypes # 所有列的数据类型
df['column_name'].dtype # 列名为 column_name 的数据类型

    数据类型可以通过 astype 函数更改

df["column_name"] = df["column_name"].astype(np.int16) # 讲列名为 column_name 的列的数据类型改为 np.int16

 数据标准化的代码实现

下面就是代码实现部分了,我会把我写整个代码的思路一点点的剖析开

首先当然是将要用到的包导入了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上面提到了两种实现方式,但为了便于使用,我不想写两个函数,我希望只暴露给用户一个函数,将这两种实现方法融合在一起。

具体来说,就是用一个参数来确定用户本次调用的到底是哪种实现方式,并可以通过给出参数默认值的方式给出默认实现方式。

def normalize(data, columns, function='min-max'):
    if function == 'min-max':
        return min_max_scalar(data, columns)
    elif function == 'standard':
        return standard_scalar(data, columns)
    else:
        raise ValueError("invalid parameter: function must be 'min-max' or 'standard'.")

def min_max_scalar(data, columns):
    pass

def standard_scalar(data, columns):
    pass
  • data : 代表需要处理的数据表格,类型是 dataframe
  • columns :代表需要处理的列的列明的集合,类型是 list,其中每个元素应该是字符串或是可以转换成字符串
  • function :具体指定实现方式,默认为 min-max 标准化

整体的思路就是判断一下function的数值,然后调用相应的函数

现在整个函数的框架搭起来了,接下来的就是具体实现 min_max_scalar(data, columns)standard_scalar(data, columns) 两个函数了

先来实现 min_max_scalar(data, columns)

def min_max_scalar(data, columns):
    for column in columns:
        maxi = max(data[column])
        mini = min(data[column])
        if maxi == mini:
            raise ValueError("invalid parameter value: maximum element equals to minimum element in the '" + column + "' column.")
        else:
            diff = maxi - mini
            data[column] = ( data[column] - mini ) / diff
    return data

很简单吧?不过一定要随时记得处理异常,在这种实现方式中,如果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相同,就会造成 ZeroDivisionError 这个异常,所以我们单独判断,处理了一下这种情况。 

然后我们实现 standard_scalar(data, columns)

def standard_scalar(data, columns):
    for column in columns:
        std = np.std(data[column])
        if std == 0:
            raise ValueError("invalid parameter: standard deviation is 0 in the '" + column + "' column.")
        else:
            mean = sum(data[column]) / len(data[column])
            data[column] = ( data[column] - mean ) / std
    return data

这里处理了一下标准差为零的异常情况

图省事的同学就可以往下看哑编码部分的代码了,不过,如果你想让你的函数更加 robust,我们还得加入大量的异常处理代码

我们需要做哪些异常处理?

  • 判断 data 的数据类型是否是 dataframe?
  • columns 的数据类型是否是list,或者是否能转换成list?
  • columns 中每个元素是不是字符串,或者是否能转换成字符串?
  • columns 中每个元素代表的列是否真的存在?
  • 如果存在,这个列的数据是数值类型的数据么?
  • function 是一个字符串么?
  • 如果是,那这个字符串是否是 ‘min-max’ 或 ‘standard’ 二者之一么?

直接看代码吧

def normalize(data, columns, function='min-max'):
    if type(data) != pd.core.frame.DataFrame:
        raise TypeError("invalid parameter: data must be a dataframe.")

    try:
        columns = list(columns)
    except TypeError:
        raise TypeError("invalid parameter: columns must be a list or can be converted to a list.")

    try:
        for counter in range(len(columns)):
            columns[counter] = str(columns[counter])
    except TypeError:
        raise TypeError("invalid parameter: each column element in columns should be a string or can be converted to a string.")

    for column in columns:
        if column not in data.columns:
            raise ValueError("invalid parameter: column '" + column + "' doesn't exist.") 

        is_int = data[column].dtype == np.int8 or data[column].dtype == np.int16 or data[column].dtype == np.int32 or data[column].dtype == np.int64
        is_uint = data[column].dtype == np.uint8 or data[column].dtype == np.uint16 or data[column].dtype == np.uint32 or data[column].dtype == np.uint64
        is_float = data[column].dtype == np.float16 or data[column].dtype == np.float32 or data[column].dtype == np.float64
        if is_int or is_uint or is_float:
            data[column] = data[column].astype(np.float64)
        else:
            raise TypeError("invalid parameter: values in column '" + column + "' should be numbers ")

    try:
        function = str(function)
    except TypeError:
        raise TypeError("invalid parameter: function must be a string or can be converted to a string.")

    if function == 'min-max':
        return min_max_scalar(data, columns)
    elif function == 'standard':
        return standard_scalar(data, columns)
    else:
        raise ValueError("invalid parameter: function must be 'min-max' or 'standard'.")

是不是懵逼了?这异常处理代码写出来比主程序还长 orz~


数据哑编码的代码实现

还是先把大致的框架搭起来

def one_hot_encoder(data, columns):
    # 异常处理
    pass
    # 处理数据

 data 和 columns 的含义与上文相同,不再赘述。

这次我们先来处理异常,我们需要考虑

  • 判断 data 的数据类型是否是 dataframe?
  • columns 的数据类型是否是list,或者是否能转换成list?
  • columns 中每个元素是不是字符串,或者是否能转换成字符串?
  • columns 中有没有重复的元素?
  • columns 中每个元素代表的列是否真的存在?
  • columns 中每个元素代表的列的数据是否是字符串,或者是否能转换成字符串?

下面看代码~

def one_hot_encoder(data, columns):
    # 异常处理
    if type(data) != pd.core.frame.DataFrame:
        raise TypeError("invalid parameter: data must be a dataframe.")

    try:
        columns = list(columns)
    except TypeError:
        raise TypeError("invalid parameter: columns must be a list or can be converted to a list.")

    try:
        for counter in range(len(columns)):
            columns[counter] = str(columns[counter])
    except TypeError:
        raise TypeError("invalid parameter: each element in columns should be a string or can be converted to a string.")
    columns = np.unique(columns) # rule out duplicate column name to avoid error

    for column in columns:
        if column not in data.columns:
            raise ValueError("invalid parameter: column '" + column + "' doesn't exist.")
        try:
            data[column] =data[column].astype(str)
        except Exception:
            raise TypeError("invalid parameter: value in '" + column + "' must be a string or can be converted to a string.")

    # 处理数据
    return help_encoder(data, columns)

我把处理数据的部分写到  help_encoder(data, columns) 函数中了,这里只做调用

接下来就剩下下最后一步,处理数据了,相比于数据标准化,这块的代码稍微复杂一点,需要细心点看。

def help_encoder(data, columns):
    for column in columns:
        unique_values = np.unique(data[column])
        sub_column_names = []
        for unique_value in unique_values:
            sub_column_names.append(column + '_' + unique_value)
        # insert new columns    
        for sub_column_counter in range(len(sub_column_names)):
            data[sub_column_names[sub_column_counter]] = -1
            for data_counter in range(len(data)):
                data.loc[data_counter, sub_column_names[sub_column_counter]] = int(data[column][data_counter] == unique_values[sub_column_counter])
        # remove old columns
        del data[column]

    return data

最后我们测试一下哑编码部分的代码

data = pd.DataFrame([['A'], ['B'], ['C'], ['D'], ['A'], ['E']] ,columns=list('A')) # 创建 dataframe
print('哑编码之前')
print(data)
one_hot_encoder(data, ['A']) #进行哑编码处理
print('哑编码之后')
print(data)

运行结果

哑编码之前
   A
0  A
1  B
2  C
3  D
4  A
5  E
哑编码之后
   A_A  A_B  A_C  A_D  A_E
0    1    0    0    0    0
1    0    1    0    0    0
2    0    0    1    0    0
3    0    0    0    1    0
4    1    0    0    0    0
5    0    0    0    0    1
[Finished in 1.5s]

大功告成!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irran/p/data_preproce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