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yx20162314 2016-2017-2 《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课程总结

20162314 2016-2017-2 《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课程总结

一、每周作业、结对编程博客的链接汇总

预备作业一01 20162314:专业的期许、浅谈师生关系、对未来学习任务的看法。

预备作业二02 20162314:个人特长,技能经验,学习老师博客,表达自己对课程学习的展望和目标。

预备作业三03 20162314:Linux入门学习

20162314 《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第一周学习总结:Java初级编程语言

20162314 《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第二周学习总结:数据表达式

20162314 《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第三周学习总结:类和对象

20162314 《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第四周学习总结:条件与循环,数组

20162314 《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第五周学习总结:编写类

20162314 《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第六周学习总结:继承初步

20162314 《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第七周学习总结:多态

20162314 《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第八周学习总结:异常

20162314 《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第九周学习总结:数据库

20162314 结对编程-四则运算 第一阶段总结博客

20162314 结对编程-四则运算 输出阶段总结博客

20162314 结对编程-四则运算(挑战出题)

二、关于博客。

  1. 自认为写得最好一篇博客是?为什么?
  • 我的每一篇博客都是用自己的心血去写的,很难分出好坏。相比之下最好的可能要属第五周学习总结吧,这篇博客最为充实,上面详细载述了许多我个人设计的程序,从珍贵程度上来说最高。
  1. 作业中阅读量最高的一篇博客是?谈谈经验
  • 第五周学习总结。94阅读量。自主设计的程序在这一周中详细描述了,可能参考价值比较大。

3.作业中与师生交互最多的一篇博客是?谈谈收获

  • 预备作业一。加深了对黑客的理解和认识。

三、实验报告链接汇总。

四、代码链接

给出statistic.sh的运行结果,说明本学期的代码量目标达到没有?

加点代码,改点代码是理解的最好方式,参考编程的智慧,谈谈你的心得

  • 在加代码改代码的过程中,由于自己动脑思考,因此对代码的记忆和理解都更加深。

积极主动敲代码做到没?教材实践上有什么经验教训?

  • 一开始一直按照教材的代码来敲,后来逐步完成作业和实验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去敲。教材上的代码学会后自己去改变条件变量再去敲,这样对代码的理解会更深。

五、课堂项目实践

课堂实践对提高应用能力有帮助吗?课堂实践上自己有什么经验教训?课堂实践上对老师有什么教学建议?

  • 随便许多人不喜欢这种方式,但不得不说这种方式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一定要有独立的思考,不能完全仿照别人的想法。

六、课程收获与不足。

自己的收获(投入,效率,效果等)

  • 收益良多。 面向对象的思维方式,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好处,自习一个新领域的能力。

  • 熟能生巧,敲得多了,写的多了,代码自然熟练了,博客写的就快了,效率就提高了。

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 做到积极主动敲代码。

结对学习是不是真正贯彻了?写一下你提供的帮助或接受了什么帮助,并对老师提供参考建议.

  • 结对学习让两个人的思想得到交换,各尽其长,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但评分标准很难去把握,每个人都发挥了自己的作用,不能只看结果,要重视过程。

七、给开学初的你和学弟学妹们的学习建议。

如果重新学习这门课,怎么做才可以学的更好

  • 多花时间自己动手去敲,设计自己的程序。

下学期有什么可行的计划提升学习效果?

  • 暑假回去把没完成和弄懂的地方解决,不拖到下个学期。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 不要去被动接受,Java确实有一定难度,但是认真学对你以后的未来有很大的好处和便利。

八、问卷调查。

你平均每周投入到本课程有效学习时间有多少?

  • 平均下来每天两小时,就是十二个小时吧。

每周的学习效率有提高吗?你是怎么衡量的?

  • 有提高,掌握方法对了,比刚开始学习时效率高不少。

蓝墨云班课的使用对你的学习有促进吗?有什么建议和意见吗?

  • 有什么资料资源都会上传上去,比较方便。

你觉得这门课老师应该继续做哪一件事情?

  • 做中学

你觉得这门课老师应该停止做哪一件事情?

  • 互相给博客打分和结对编程。

你觉得这门课老师应该开始做什么新的事情?

  • 详细解释关键代码语言及其用法。

九、对[谢涛老师]https://home.cnblogs.com/u/vertextao/)的工作给矛评价或建议

  • 感谢老师的辛勤付出。每篇博客都看,认真评论,给出意见。提醒老师注意休息。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CS162314/p/7041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