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期末复习资料

计算机网络复习资料


1. 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 电路交换:采用面向连接的方式,在双方进行通信之前,需要为通信双方分配一条专用的通信电路。
    - 优点:传输数据的实时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较低,控制简单。
    - 缺点:平均连接建立时间长,信道利用低。
  • 报文交换:以存储转发的方式,以报文作为传输单元,整个报文直接发送。
    - 优点:无须预约传输带宽,动态逐段利用传输带宽对突发式数据通信效率高,通信迅速。
    - 缺点:对于长报文而言时延高,实时性差。
  • 分组交换: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将一个长报文先分割为若干个较短的分组,然后把这些分组逐个地发送出去
    - 优点:在通信前不需要建立连接,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的电路利用率高。由于一个分组的长度往往远小于整个报文的长度,比报文交换时延小。
    - 缺点:增加了处理时间,控制负责,因必须携带一些控制信息造成额外开销。

2. 试在下列条件下比较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要传送的报文共x(bit),从源站到目的站共经过k段链路,每段链路的传播时延为d(s),数据率为b(bit/s).在电路交换时电路的建立时间为s(s).在分组交换时分组长度为p(bit),且各结点的排队等待时间可忽略不计.问在怎样的条件下,分组交换的时延比电路交换的要小?

对于电路交换,当t = s时,链路建立
当t = s + x / b时, 发送完最后1 bit
当t = s + x / b + kd 时,所有的信息到达目的地。
对于分组交换,当t = x / b,发送完最后1 bit
为到达目的地,最后一个分组需经过k-1个分组交换机的转发,
每次转发的时间为p / c
总时间 t = x / b + ( k - 1 ) p / b + kd
当分组交换的时延小于电路交换
    x / b + ( k - 1 ) p / b + kd < s + x / b + kd
	    ( k -1 ) p / b < s

3. 协议与服务有何区别,有何联系

  • 协议是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是水平的。服务是由下层向上层通过层间接口提供的,是垂直的。
  • 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层提供的服务。使用本层服务的实体只能看见服务而无法看见下面的协议。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实体是透明的。

4.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5. 单模光纤-多模光纤

  • 从传输性能上来看,单模光纤的性能优于多模光纤,当然价格也昂贵得多。所以单模光纤适合用于长距离、大容量的主干光缆传输系统,而多模光纤主要用于中速率、近距离的光缆传输。
  • 多模光纤在传输时会逐渐展宽,造成失真。单模光纤使光线一直向前传播,而不会产生多次反射。

6. 信道复用技术

有效利用信道带宽。频分,时分,波分,码分。

  • 频分复用 FDM
    用户在分配到一定的频带后,在通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占用这个频带。
    可见频分复用的所有用户在同样的时间占用不同的带宽资源(带宽指频率带宽)
  • 时分复用 TDM
    将时间划分为一段段等长的时分复用帧,每一个用户在每一个时分复用帧中占用固定序号的时隙。
    时分复用的所有用户时在不同的时间占用同样的频带宽度。
    时分复用可能会造成线路资源的浪费。
    时分复用更有利于数字信号的传输。
  • 码分复用 CDM
    更常用的名词是码分多址 CDMA
    每一个用户可以在同样的时间使用同样的频带进行通信。
    由于各用户使用经过特殊挑选的不同码型,因此各用户之间不会造成干扰。
    信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7. 宽带接入技术

  • ADSL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技术是用数字技术对现有的模拟电话用户线进行改造,使它能够承载宽带数字业务。
  • FTTx 光纤到户

8. 使用点对点信道的数据链路层

三个基本问题

  1. 封装成帧
    封装成帧就是在一段数据的前后分别添加首部和尾部,构成一个帧。接收端在收到物理层上交的比特流后,就能根据首部和尾部的标记,从收到的比特流中识别帧的开始和结束。
  2. 透明传输
    透明传输是指不管所传数据是什么样的比特组合,都应当能够在链路上传送。发送端的数据链路层在数据中出现控制字符“SOH”或“EOT”的前插入一个转义字符“ESC”,这种方法叫字节填充或者字符填充。透明传输不对传输的内容做任何更改。
  3. 差错检测
    差错检测是指在发送的码序列(码字)中加入适当的冗余度以使得接收端能够发现传输中是否发生差错的技术。差错检测只能检测,不能做其他操作。

9.适配器的作用

  • 进行数据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的切换
    适配器和局域网之间的通信时通过计算机主板上的I/O总线以并行传输方式进行的
  • 数据缓存
    网络上的数据率和计算机总线上的数据率并不相同。
  • 能实现以太网协议

10.CSMA/CD 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

属于物理层协议
  1. 为什么产生冲突
    总线在同一时间只能允许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两节点试图同时发送数据。
  2. CSMA/CD的发送流程
    • 先听后发
      载波监听就是检测信道,不管在发送前还是发送中,每个站都必须不停地检测信道。
    • 边听边发
      碰撞检测,即适配器边发送数据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的变化情况,以便判断自己在发送数据时其他站是否也在发送数据。
      冲突停止
      随机延迟后重发

发送数据前 先监听信道是否空闲 ,若空闲则立即发送数据.在发送数据时,边发送边继续监听.若监听到冲突,则立即停止发送数据.等待一段随即时间,再重新尝试.

二进制退避算法

这种算法让发生碰撞的站在停止发送数据后,不是等待信道变为空闲后就立即再发送数据,而是推迟一个随机的时间。这样避免了多个站重复冲突。
当冲突次数超过16次后,发送失败,丢弃传输的帧,发送错误报告。

11. 扩展的以太网

  • 集线器不能打破冲突域
  • 交换机可以打破冲突域,不能分割广播域
  • 路由器可以打破冲突域和分割广播域

12. 虚拟局域网 VLAN

虚拟局域网是由一些局域网网段构成的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而这些网段具有某些共同的需求。每一个VLAN的帧都有一个明确的标识符,指明发送这个帧的计算机属于哪一个VLAN。
每一个VLAN的计算机可处在不同的局域网中,但是每个计算机只能收到同一个虚拟局域网上的其他成员所发出的广播。避免了广播风暴。

13. 数据链路层的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都必须加以解决

  • 封装成帧是分组交换的必然要求
  • 透明传输避免消息符号与帧定界符号相混淆
  • 差错检测防止有差错的无效数据帧浪费后续路由上的传输和处理资源。

14. 最短帧长

假定1km长的CSMA/CD网络的数据率为1Gb/s。设信号在网络上的传播速率为200000km/s。求能够使用此协议的最短帧长。

对于1km电缆,单程传播时延为
$$1/200000=5μs$$
往返时延为
$$10μs$$
为了能够按照CSMA/CD工作,10μs可以发送的比特数等于
$$10*10-6*1*109=10000b=1250B$$
即最短帧是10000位或1250字节长


网络层


15. 网络层服务

网络层向上只提供简单灵活的、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交付的数据报服务。网络层不提供服务质量的承诺。

一旦IP数据报首部校验和出错就直接丢弃


16. 网际协议IP及其配套协议

与IP协议配套使用的还有三个协议

  • 地址解析协议ARP
  • 网际控制报文协议ICMP
  • 网际组管理协议IGMP


17. IP地址中的网络号字段和主机号字段

  • 一个A类IP地址由1字节的网络地址和3字节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0”, 地址范围从1.0.0.0 到126.0.0.0。可用的A类网络有126个,每个网络能容纳1亿多个主机
  • 一个B类IP地址由2个字节的网络地址和2个字节的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0”,地址范围从128.0.0.0到191.255.255.255。可用的B类网络有16382个,每个网络能容纳6万多个主机 。
  • 一个C类IP地址由3字节的网络地址和1字节的主机地址组成,网络地址的最高位必须是“110”。范围从192.0.0.0到223.255.255.255。C类网络可达209万余个,每个网络能容纳254个主机。
  • D类IP地址第一个字节以“1110”开始,它是一个专门保留的地址。它并不指向特定的网络,目前这一类地址被用在多点广播(Multicast)中。多点广播地址用来一次寻址一组计算机,它标识共享同一协议的一组计算机。
  • E类IP地址以“1111”开始,为将来使用保留。

A、B、C类地址的网络号字段分别为1、2、3个字长,而在网络号字段的最前面有1~3位的类别位,其数值分别规定为0、10、110
A、B、C主机号字段1、2、3个字长
D类地址用于多播,前4位1110
E类地址保留以后用,前4位1111

网络类别 最大可指派的网络号 开始 结束 最大主机数
A 126(2^7-2) 1 126 16777214
B 16383(2^14-1) 128.1 191.255 65534
C 2097151(2^21-1-1) 192.0.1 223.255.255 254

18. 地址解析协议 ARP

ARP是根据IP地址获取物理地址的一个TCP/IP协议。

19. IP数据报

在IP数据报中,标识、标志、片偏移和IP报文分片有直接的关系

20. 路由表

在路由表中,对每一条路由最主要的是以下两个信息:

  • 目的网络地址
  • 下一跳路由器

虽然互联网的所有分组转发都是基于目的主机所在的网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允许有这样的特例,即对特定的目的主机指明一个路由。这种路由叫做特定主机路由


20. 分组转发

  • 1.从数据报的首部提取目的主机的IP地址D,得出目的网络地址为N
  • 2.若N是与此路由器直接相连的某个网络地址,则进行直接交付,不需要再进过其他路由器,直接把数据报交付目的主机(这里包括把目的主机地址D转换为具体的mac地址,把数据报封装为MAC帧,再发送此帧);否则就是间接交付,执行 3 。
  • 3.若路由表中有目的地址为D的特定主机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 4 。
  • 4.若路由表中有到达网络N的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所指明的下一跳路由器;否则,执行 5 。
  • 5.若路由表中有一个默认路由,则把数据报传送给路由表中指明的默认路由器;否则,执行 6 。
  • 6.报告分组转发出错。

20.IP地址,子网掩码计算网络号

IP地址与子网掩码按位与(全1才1,其他全0)

21.几类IP地址的默认子网掩码

  • A类 255.0.0.0
  • B类 255.255.0.0
  • C类 255.255.255.0

22.无分类编制CIDR的掩码

IP地址 ::= {<网络前缀>,<主机号>}

斜线记法,在IP地址后面加上斜线“/”,然后写上网络前缀所占的位数。

128.14.32.7/20 = <u>10000000 00001110 0010</u>0011 00000111
A B C
最小地址 128.14.32.0 10000000 00001110 00100000 00000000
最大地址 128.14.47.255 10000000 00001110 00101111 11111111

上面的地址块可记为128.14.32.0/20

例如,地址192.199.170.82/27 
这个地址包含32个IP地址(2^5=32)
找出地址掩码中1和0的交界处发生在地址中的哪一个字节,然后把主机号全0全1

由于一个CIDR地址块中有很多地址,所以在路由表中就利用CIDR地址块来查找目的网络。这种地址的聚合常称为路由聚合,它使得路由表中的一个项目可以表示原来传统分类地址的很多个路由。路由聚合也称为构成超网可以更加有效的分配IPv4的地址空间
每一个CIDR地址块都包含了多个C类地址。


23.最长前缀匹配

从匹配结果中选择具有最长网络前缀的路由。这叫做最长前缀匹配,这是因为网络前缀越长,其地址块就越小,因而路由就越具体。

目的IP地址D = 206.0.71.130
路由表中信息:
    A:    206.0.68.0/22
    B:    206.0.71.128/25

D和A的掩码22个1逐位与 与的结果是否跟D的前22位一样 是一样的
D和B也匹配
B的掩码大于A 所以选择B


24.内部网关协议RIP

  • RIP是一种分布式的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选择协议,是互联网的标准协议,其最大优点就是简单。
  • RIP允许一条路径最多只能包含15个路由器。因此“距离”等于16时即相当于不可达。可见RIP只适用于小型互联网
  • RIP不能在两个网络之间同时适用多条路由。RIP选择一条具有最少路由器的路由(即最短路由),哪怕还存在另一条高速但路由器较多的路由。

RIP协议的特点

  • 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如果两个路由器之间的通信不需要进过另一个路由器,那么这两个路由器就是相邻的。RIP协议规定,不相邻的路由器不交换信息。
  • 路由器交换的信息是当前本路由器所知道的全部信息,即自己现在的路由表。也就是说,交换的信息是:我到本自治系统中所有网络的(最短)距离,以及到每个网络应经过的下一跳路由器。
  • 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路由信息。例如,每隔30s,路由器根据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表。当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路由器也及时向相邻路由器通告拓扑变化后的路由信息。
路由器在刚刚开始工作时,它的路由表是空的。然后路由器就得出到直接相连的几个网络的距离(定义为1)。接着,每一个路由器也只和数目非常有限的相邻路由器交换并更新路由信息。但经过若干次的更新后,所有的路由器最终都会知道到达本自治系统中任何一个网络的最短距离和下一跳路由器的地址。
RIP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当网络出现故障时,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将此信息传送到所有的路由器。好消息传播得快,而坏消息传播得慢。小型网络使用。
最大的优点是实现简单,开销较小。

25.内部网关协议OSPF

这个协议的名字是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它是为克服RIP的缺点开发出来的。
  • OSPF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使用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
  • 向本自治系统中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这里使用的方法是洪范法,路由器向所有相邻的路由器发送信息,而每一个相邻又将此信息发往其所有的相邻路由器。这样整个区域中的所有路由器都得到了这个信息的副本。
  • 发送的信息就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状态,但这只是路由器所知道的部分信息。所谓“链路状态”就是说明本路由器都和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该链路的“度量”,也称为“代价”
  • 只有当链路状态发送变化时,路由器才向所有的路由器用洪范法发送此信息。

由于各路由器之间频繁地交换链路状态信息,因此所有的路由器最终都能建立一个链路状态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实际上就是全网的拓扑结构图。这个拓扑结构图在全网范围内是一致的(这称为链路状态数据库的同步)。RIP不知道全网的拓扑结构。
OSPF的更新过程收敛得快是其重要优点。直接用IP数据报传送,数据报很短,减少路由信息的通信量,不必分片。对于不同类型的业务可计算出不同的路由。


26.RIP距离向量算法

  • 对地址为X的相邻路由器发来的RIP报文,先修改此报文中的所有项目:把下一跳中的地址改为X,并把所有的距离加1
  • 对修改后的RIP报文中的每一个项目:
    - 若原来的路由表中没有目的网络N,则把该项目添加到路由表
    - 否则
    - 若下一跳路由器地址是X,则更新原来的项目(因为收到的是最新的)
    - 否则(到达目的网络N,但下一跳不是X)
    - 若收到的项目中距离d小于路由表中的距离,更新(这样收到的是最短的)
    - 否则什么都不做
  • 若3分钟未收到相邻路由器的更新路由表,则标记此路由器为不可达,距离置为16。
  • 返回

27.外部网关协议BGP

互联网的规模太大,使得自治系统AS之间路由选择非常困难。
自治系统AS之间的路由选择必须考虑有关策略。

边界网关协议BGP只能是力求寻找一条能够到达目的网络且比较好的路由,而并非要寻找一条最佳路由。BGP采用了路径向量路由选择协议。BGP是自治系统之间的路由选择协议。将一个网络分成多个自治系统。

BGP中,每一个自治系统的管理员要选择至少一个路由器作为该自治系统的“BGP发言人”(理论上来说任意计算机都可以作为发言人,一般来说是在一个路由器上允许BGP协议的)。一般来说,两个BGP发言人都是通过一个共享网络连接在一起的,而BGP发言人往往就是BGP边界路由器,但也可以不是BGP边界路由器。
BGP发言人之间交换路由信息,先建立TCP连接(179端口的可靠连接),然后交换BGP报文以建立BGP会话,彼此成为对方的领站对等站


28.路由聚合练习

212.56.132.0/24
212.56.133.0/24
212.56.134.0/24
212.56.135.0/24

132=10000100
133=10000101
134=10000110
135=10000111
易得前22位相同 聚合
212.56.132.0/22


29.分配地址块

一个自治系统有5个局域网,LAN2至LAN5上主机数分别为:91、150、3、15,LAN1连接2 3 4,当做3个主机。30.138.118/23
  • 先分配主机数多的
    地址块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0 00000000
    - LAN3有150个主机加一个路由器 大于128小于256。
    所以给8个主机号,掩码24
    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0 xxxxxxxx
    - LAN2有91+1 7个主机号,掩码25,第24位为1(0分配给LAN3)
    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1 0xxxxxxx
    - LAN5 15+1,掩码26,第25位为1(0分配给LAN2)
    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1 10xxxxxx
    - LAN4 3+1 掩码29
    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1 11000xxx
    - LAN1 3
    00011110 10001010 01110111 11001xxx

运输层


30.运输层的端口号

  • 硬件端口是不同硬件设备进行交互的端口,而软件端口应用层的各种协议进程与运输实体进行层间交互的一种地址。当运输层收到IP层交上来的运输层报文时,就能够根据其首部中的目的端口号把数据交付应用层的目的应用进程
  • 端口只具有本地意义,它只是为了标志本计算机应用层中的各个进程在和运输层交互时的层间借口。在互联网的不同计算机中,相同的端口号没有关联

31.用户数据报协议UDP

  • UDP是无连接的。即发送数据之前不需要建立连接,减少了开销和发送数据之前的时延。
  • UDP使用尽最大努力交付。即不保证可靠交付,因此主机不需要维持复杂的连接状态表。
  • UDP是面向报文的。UDP对于报文仅仅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IP层,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直接完整转发。
  • UDP没有拥塞控制。因此网络出现的拥塞不会使源主机的发送速率降低。
  • UPD支持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和多对多的交互通信
  • UDP的首部开销小,只有8个字节,比TCP的20个字节要短。

32.传输控制协议TCP概述

  • TCP是面向连接的运输层协议。应用程序使用TCP协议之前,必须先建立TCP连接。在传送数据完毕后,必须释放已经建立的TCP连接。
  • 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有两个端点,每一条TCP连接只能是点对点的(一对一)
  • TCP提供可靠交付的服务。通过TCP连接传送的数据,无差错、不丢失、不重复、按序到达。
  • TCP提供全双工通信。TCP允许通信双方的应用进程在任何时候都能发送数据。
  • TCP面向字节流。TCP中的“流”指的是流入到进程或从进程流出的字节序列。“面向字节流”的含义是:虽然应用程序和TCP的交互是一次一个数据库,但TCP把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数据仅仅看成是一连串的无结构的字节流。TCP并不知道所传送的字节流的含义。

33.套接字socket

套接字socket = (IP地址:端口号)

每一条TCP连接唯一地被通信两端的两个端点(即两个套接字)所确定。


34.可靠工作的原理

利用确认和重传机制,在不可靠的传输网络上实现可靠的通信。


35.TCP报文首部

确认号:4字节,是期望收到对方下一个报文段的第一个数据字节的序号
若确认号 = N,则表明:到序号N - 1为止的所有数据都已正确收到。


36.TCP的流量控制

滑动窗口

为了提高信道利用率,TCP不使用停止等待协议,而是使用连续ARQ协议,意识就是可以连续发出若干个分组然后等待确认,而不是发送一个分组就停止并等待该分组的确认。

流量控制

所谓流量控制就是让发送方发送速率不要过快,让接收方来得及接受。利用滑动窗口机制就可以实现对发送方的流量控制。
发送发的发送窗口不能超过接收方给出的接收窗口的数值。

37.拥塞控制

所谓拥塞控制就是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中,这样可以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拥塞控制所要做的都有一个前提,就是网络能够承受现有的网络负荷。拥塞控制是一个全局性的过程。

TCP进行拥塞控制的算法有四种
慢开始
拥塞避免
快重传
快恢复

38.TCP三次握手

  • A向B发出连接请求报文段,这时首部中的同部位SYN = 1,同时选择一个初始序号seq = x。TCP规定,SYN报文段(SYN = 1)不能携带数据,但要消耗掉一个序号。这时,TCP客户进程进入SYN-SENT(同步已发送)状态。
  • B收到连接请求报文后,发送确认。SYN和ACK置1,确认号ack = x + 1,为自己选择一个初始序号 seq = y。这个报文段也不能携带数据,消耗一个序号。服务端B进入SYN-RCVD(同步收到)状态。
  • A收到B的确认后,向B给出确认。确认报文段的ACK置1,确认号ack = y + 1,而自己的序号seq = x + 1。这个报文段可以携带数据。但如果不携带数据则不消耗序号,在这种情况下,下一个数据报文段的序号仍是seq = x + 1。此时,A进入ESTAB-LISHED(已连接状态)。当B收到A的确认后,也进入已连接状态。

39.TCP连接释放

  • A把连接释放报文段首部的终止控制位FIN置1,其序号seq = u,它等于前面已传送过的数据的最后一个字节的序号加1。这时A进入FIN-WAIT-1(终止等待1)状态。
  • B发出确认,确认号ack = u + 1,序号是v。B进入CLOSE-WAIT(关闭等待)状态。然后通知TCP通知高层应用进程,这时TCP连接处于半关闭状态。从B到A这个方向的连接并未关闭。
  • A收到B的确认后,就进入FIN-WAIT-2(终止等待2)状态,等待B发出的连接释放报文段。
  • 若B已经没有要向A发送的数据,其应用进程就通知TCP释放连接。这时B发出的连接释放报文段必须使FIN = 1。假定B的序号为w(在半关闭状态可能又发送了数据)。B还须重复上次的确认号ack = u + 1。这时B就进入LAST-ACK(最后确认)状态,等待A的确认。
  • A发出确认,ACK置1,确认号ack = w + 1,序号seq = u + 1。然后进入TIME-WAIT(时间等待)状态。经过2MSL后进入CLOSED。
  • B只要收到了A发出的确认,就进入CLOSED状态。B结束TCP连接的时间要比A早一些。

应用层


40.DNS工作方式

  • 递归查询
    - 主机向本地域名服务器的查询一般采用递归查询。如果主机所询问的本地域名服务器不知道被查询域名的IP地址,那么本地域名服务器就以DNS客户的身份,向其他根域名服务器继续发出查询请求报文,而不是让该主机自己进行下一步的查询。因此,递归查询返回的查询结果要么是要查询的IP地址,要么报错,表示无法查询到。
  • 迭代查询
    - 本地域名服务器向根域名服务器的查询通常是采用迭代查询。当根域名服务器收到本地域名服务器发出的迭代查询请求时,要么给出所要查询的IP地址,要么告诉本地域名服务器:“你下一步应当向哪一个域名服务器进行查询”。然后让本地域名服务器进行后续的查询。

41.FTP

在进行文件传输时,FTP的客户和服务器之间要建立两个并行的TCP连接:控制连接数据连接。控制连接在整个会话期间一直保持打开,FTP客户所发出的传送请求,通过控制连接发送给服务器端的控制进程,但控制连接并不用来传送文件。实际用于传输文件的是数据连接。服务器端的控制进程在收到FTP客户发送来的文件传输请求后就创建数据传送进程数据连接,用来连接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数据传送进程。数据传送进程实际完成文件的传送,在传送完毕后关闭数据传送连接并结束运行。由于FTP使用了一个分离的控制连接,因此FTP的控制信息是带外传送的。


42.远程终端协议TELNET

Telnet协议是TCP/IP协议族中的一员,是Internet远程登录服务的标准协议和主要方式。它为用户提供了在本地计算机上完成远程主机工作的能力。使用23端口


43.URL和HTTP

  • 统一资源定位符URL是用来表示从互联网上得到的资源位置和访问这些资源的方法。
    <协议>://<主机>:<端口>/<路径>
  • 超文本传送协议HTTP定义了浏览器怎样向万维网服务器请求万维网文档,以及服务器怎样把文档传送给李兰器。从层次的角度看,HTPP是面向事务的应用层协议,他是万维网上能够可靠地传送文件的重要基础。

44.电子邮件

一个电子邮件系统应具有三个主要组成构件--用户代理、邮件服务器、邮件发送协议(SMTP)和邮件读取协议(POP3)

  1. 发件人调用计算机中的用户代理撰写和编辑要发送的邮件。
  2. 发件人点击屏幕上的“发送邮件”按钮,把发送邮件的工作全都交给用户代理来完成。用户代理把邮件用SMTP协议发给发送方邮件服务器,用户代理充当SMTP客户,而发送方邮件服务器充当SMTP服务器。
  3. SMTP服务器收到用户代理发来的邮件后,就把邮件临时存放在邮件缓存队列中,等待发送到接收方的邮件服务器。
  4. 发送方邮件服务器的SMTP客户与接收方邮件服务器的SMTP服务器建立TCP连接,然后就把邮件缓存队列中的邮件依次发送出去。邮件不会在互联网中的某个中间邮件服务器落地。如果SMTP客户无法和SMTP服务器建立TCP连接,那么就继续保存在发送方的邮件服务器中,过一段时间再尝试。如果SMTP客户超过了规定的时间还不能把邮件发送出去,那么发送邮件服务器就把这种情况通知用户代理。
  5. 运行在接收方邮件服务器中的SMTP服务器进程收到邮件后,把邮件放入收件人的用户邮箱中,等待收件人进行读取。
  6. 收件人在打算收信时,就运行计算机中的用户代理,使用POP3(或IMAP)协议读取发送给自己的邮件。

45.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

网络管理包括对硬件、软件和人力的使用、综合与协调,以便对网络资源进行监视、测试、配置、分析、评价和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中的管理程序和代理程序按客户服务器方式工作。管理程序运行SNMP客户程序,而代理程序运行SNMP服务器程序。在被管对象上运行的SNMP服务器程序不停地监听来自管理站的SNMP客户程序的请求(或命令)。一旦发现了,就立即返回管理站所需的信息,或执行某个动作(例如,把某个参数的设置进行更新)。在网管系统中往往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客户程序与很多的服务器程序进行交互。

关于网络管理有一个基本原理,这就是:
若要管理某个对象,就必然会给该对象添加一些软件或硬件,但这种“添加”对原有对象的影响必须尽量小些。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16crow/p/7048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