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想

       几个月没写日志了,感觉有愧,想做的事情却不能坚持,这就说明自己已经失败,不知道为什么,感觉自己有的时候浑浑噩噩,都不知自己在做什么。表面上感觉自己早出晚归,其实内心真的不是这么个感觉,也许工作久了,有点厌倦了,也许工作久了,没有了往日的那种激情,看上几本书就感觉头晕脑胀,也没有了往日的那种彻夜不眠。

      几年前,大约是2008年吧,那个时候课也不上的我,经常奔波于图书馆之间,那个时候看了很多书,也看不懂很多书,看了之后脑子似乎就留下了什么,挥之不去,似乎找不到答案,真是如芒在背,难受,渐渐的认识到,自己的水平还没达到,还没有那个能力,其实一本书如果翻来覆去的读,慢慢体味,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每次都会带来新的疑问,这也在预示着自己在进步。

 其实很多东西都是想通的,在编程的世界里,很多语言,不同的特点,都可以说是想通的,语法,数据类型,控件用法,http请求,线程,绘制,事件机制,这些都很类似,在一种语言之中往往都能找到其它的影子。字符串的操作,数组的操作简直是如出一辙,这些语言也在不停的相互学习。

真正的想掌握一些内容,让这些内容保留在脑海之中,可以从源码入手,可以自己去调试,自己去模拟,自己去跟踪,自己去慢慢体会,比如在《深入剖析Tomcat》或者《ASP.NET本质论》中为了让大家了解Web服务器的工作原理,都会写一个简单的Web服务器,简单是简单点,但是简单之中让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最终落在了socket这个玩意之上,本质就是本质,从最深层的东西说起,虽然说我们写不出Tomcat或者IIS,但是对其工作原理也略知一二,无非就是将自己的http请求通过解析,找到相应的主机进行连接,通讯,然后处理,返回。

在使用一些框架的时候,框架的出现是为了复用一些东西,能加速我们的程序开发,XML配置文件或者注解机制,对于XML文件我们可能还是比较理解的,通过解析XML文件,根据反射,解析出配置文件中的内容,根据配置文件的内容进行组合或者注入,或者实例化等,但是对于注解,这个我现在还是不太明白,这可能要牵扯到编译器到底是如何工作的?编译器怎么能知道这些注解符号,又怎么能判断?这让我想到,实例化一个类,也就是创建一个对象或者直接加载类的时候,还有很多我不知道的东西,编译器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因为我可以给一些类加上这些特殊的注解符号,也可以不加,它又是怎么识别的?

在国图看书,感觉不错,似乎让我回到了大学,找到了以书为伴的感觉,虽然MFC,VC++等以及我在大学的时候看过的那些我记不起名字却又看不懂的黄皮的书籍,但是我发现,看书只需要看两本即可:原理类的,也就是剖析之类的,另外一本就是实践类的,看来国图是要经常去的,坚持!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uiyirenjian/p/3474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