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ular 路由⑦要素

cnzt      

http://www.cnblogs.com/zt-blog/p/7919185.html

http://www.cnblogs.com/zt-blog/p/7919185.html

路由⑦要素:

1. 声明 <base herf='' />

    以便于路由知道怎么拼接路由path

2. 引入angular的路由模块 RouterModule 

   RouterModule  -- 路由模块

   Router -- 路由器

   Route --  路由配置信息, { path: 'crisis-center', component: CrisisListComponent }

   Routes --  是一个Route数组

3.1 配置路由信息, appRoutes描述如何进行导航。

 const appRoutes: Routes = [

  { path: 'crisis-center', component: CrisisListComponent },    // 这是一个Route

  { path: 'hero/:id', component: HeroDetailComponent },  //带参数id的路由, e.g. 'hero/18'

   { path: 'heroes', component: HeroListComponent, data: { title: 'Heroes List' } },   //存放路由有关的任何信息(静态只读数据),可被任意激活路由访问。

  { path: '', redirectTo: '/heroes', pathMatch: 'full' },     //重定向。pathMatch指定路径匹配规则,full表示剩下的url必须完全匹配path值,prefix表示剩下的url只要以path值开头即可。

  { path: '**', component: PageNotFoundComponent }  ];   //**路径是一个通配符,前面都不匹配时选此选项。

  路由匹配顺序由上至下,按照定义路由的顺序匹配的。

       应用庞大时,会专门分出路由模块,多个路由模块引入顺序要注意,每个路由模块也是按照导入的先后顺序插入自己定义的路由。定义了通配符的路由模块一定要放到最后!


 

  Question1: 如何在运行时查看路由器配置?

  Answer1预加载技术异步加载模块

  

  Question2: 传参的几种方式?

  Answer2

  1. 路由定义时带参数,  { path: 'hero/:id', component: HeroDetailComponent }

  2. 导航时, 组件中定义:  [RouterLink] = ['/hero', hero.id] // { 15 }  路由器会将这个数组组合成url 'hero/15'

    注意: 定义路由参数时,如果像这样: this.router.navigate(['/heroes', { id: heroId, foo: 'foo' }]); 那么最终浏览器看到的url会像 XXX/heroes;id=15;foo=foo 这样,分号往后并不属于url的一部分,它们仅仅是作为查询参数存在而已!

  3. 接参时,通过ActivatedRoute获取:

   3.1 导入ActivatedRoute, ParamMap,, 并在构造函数中注入这些服务;

      3.2 this.activatedRoute.paramMap 返回所有参数,他是一个可观察对象: 用可观察对象方式获取参数有利于(用不同的参数连续导航到相同组件时)组件的复用!

   3.3 paramMap 有四个方法: has(key); get(key); getAll(key); keys();

  

3.2 配置路由器

  @NgModule({

      imports: [

    RouterModule.forRoot( appRoutes,

      { enableTracing: true } // <-- debugging purposes only //开启此选项后,路由事件会打印到控制台中

    )

     // other imports here

     ] , ......

  })

  根模块的路由用forRoot,子模块的路由用forChild

4. 路由出口----宿主视图

  <router-outlet></router-outlet>  : 路由控制的视图会根据path显示在这里。

    注意: 可以有多个路由出口,但是无名出口最多只能有一个!!!

  扩展:

  1. 命名出口的路由定义方式如下。path 和 component 之外,还指定了 outlet t出口,表示这个路由会显示在名为 popup 的 router-outlet 中。

  {

    path: 'compose',

    component: ComposeMessageComponent,

    outlet 'popup'

  }, ......

  2. 向命名路由会出口添加内容:   <a [routerLink]="[{ outlets: { popup: ['compose'] } }]">Contact</a>  // 需要在链接参数数组中指定这个命名出口

      注意: outlets 的属性对象中,也可以指定多个出口,这里只有一个popup。

   浏览器的url会像这样:   "XXX/superheroes(popup:compose)"

  3. 清空命名路由会出口:     this.router.navigate([ { outlets: { popup: null } }]);   //1. 将名为popup 的 router-outlet 内容清空。2.将url中的(popup:compose)移除。

 

5. 触发路由导航

 5.1 通过a标签/button标签 等可点击的标签触发:

  <a routerLink="/tabA" routerLinkActive="active">Tab A</a>

  routerLink -- 指定路径

  routerLinkActive -- 当前Tab选中时会被加上active class

5.2 通过代码触发:

  Router.navigate( [ 链接参数数组 ] 

  链接参数也可以用相对路径,如: this.router.navigate(['../', { id: crisisId, foo: 'foo' }], { relativeTo: this.route });

    这里使用了相对路径 '../' , 来返回上一级路由父路由。使用相对路径时必须指定当前的ActivatedRoute对象(例子中的 this.route)来提供参考!!!

6. 路由树 -- 路由状态

  路由树 ---- 是一个由ActivatedRoute (一个路由服务)组成的树。

  Router服务的属性routerState可以访问当前的RouterState的值。可以由此遍历整个路由树!

7. 路由事件  

  在一次导航中,Router通过Router.events发布一系列从导航开始到结束的导航事件。

  

NavigationStart

事件会在导航开始时触发。

RoutesRecognized

事件会在路由器解析完URL,并识别出了相应的路由时触发

RouteConfigLoadStart

事件会在Router对一个路由配置进行惰性加载之前触发。

RouteConfigLoadEnd

事件会在路由被惰性加载之后触发。

NavigationEnd

事件会在导航成功结束之后触发。

NavigationCancel

事件会在导航被取消之后触发。 这可能是因为在导航期间某个路由守卫返回了false

NavigationError

这个事件会在导航由于意料之外的错误而失败时触发。

 路由守卫:

   路由守卫通过返回一个boolean值来控制路由器的行为。

  因为守卫的动作可能是异步的(询问用户,server取数据等),所以守卫可以返回Promise或者Observable对象。

  守卫接口:

    •   CanActivate来处理导航某路由的情况。

    •   用CanActivateChild来处理导航某子路由的情况。

    •   用CanDeactivate来处理从当前路由离开的情况.

    •   用Resolve在路由激活之前获取路由数据。

    •   用CanLoad来处理异步导航到某特性模块的情况。

  守卫以服务的方式定义,并注入到路由配置中。

  


 一些概念:

  RouterPutlet -- 路由出口

  RouterLink -- 路由连接,值是 字符串 或 链接参数数组

  RouterLinkActive -- RouterLink的链接被激活时会被加上此属性指定的 classes,反之移除

  ActivatedRoute -- 激活的路由

  RouterState -- 可以遍历路由树

  路由组件 -- 带有router-outlet的组件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t-blog/p/79191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