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技术时,技术的本质和价值究竟是什么?

过去几年,硅谷最喜欢的口号悄悄地从“不创新,毋宁死!”换成了“不改良,毋宁死!”。

湾区文化中,改良意味着全套的技术解决方案,它兜售着一种人类理想主义,从而让这里的极客们更有抱负、更愿意相信一己之力可以推动经验创新、社会发展。这就好比鉴赏者和艺术家,二者对“结构性颠覆和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认知感及行动力。

如今这种对“改革”的认知变化,也发生在最近一年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身上。这篇文章,要讲的就是“改革背后的力量”。

文章开始前,想带大家回顾如下几个场景:

2016年11月,马云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言:“未来30年,是新技术融合到传统行业的方方面面,是人类社会天翻地覆的30年,不管你是什么人,不管你身处哪里,我们所有每个人都会是这场大变革的一部分。”

2017年2月,刘强东在京东2017开年大会上说道:“第二个12年,我们希望用12年的时间把我们第一个12年建立的所有商业模式全部用技术来进行改造,变成纯粹的技术公司……世界瞬息万变,我们只有用技术去应对未来所有的不确定性,所有的变化,唯有以我们的技术去应对。”

2017年3月,马化腾坦言,腾讯总是提科技,其实也是焦虑所在,现在最大的焦虑就是跟不上技术的进步。他坦言:“掌握技术才能保证战略制高点,否则当一个浪潮来了的时候,为什么有的能做到,有的做不到?技术是一个不可逾越的东西。”

三则场景中,所共享的一个关键词即为:技术。不管是马云惯用的“30年技术应用”论调还是刘强东“12年技术改造”的壮志,最终可总结为:互联网经济所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革,技术是根本推动力、技术是接下来唯一的持续推动力,同时,不论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技术的鸿沟都必须要逾越。

随着2017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的全速迈进,技术已成为各大互联网公司所角逐的主要领地。360周鸿祎的发言和百度李彦宏的发言,也不再此一一枚举。总结来看,这些可以并肩为中国互联网企业向世界经济“开战”的人,已统一将对技术的深耕和改造提上重点议程,并且最近一年,国内互联网公司开始有明显的“脱离浮躁”征兆,即不再大肆宣扬乌托邦式的唯模式论、唯资本论,而是回归对技术创新的本质探讨。

技术是个很现实东西:你不进,则退

当“做一家技术公司”突然成了一种时髦,我们不排除其中有无谓的跟风欢呼,也有为了在舆论层面上对技术创新制高点的抢占。但从更普世的角度来说,中国互联网企业显然已洞悉到技术驱动商业这一根源。

马化腾的话是个很好的佐证:“通过技术的进步,企业才有可能有保持在战略方面的制高点。否则当一个浪潮趋势来的时候,很多人都看到了,但为什么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做不到,那就在于你有没有掌握这个技术。”

微软十余年的失落与涅槃或许可引以为戒:它曾经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甚至毫不夸张的说,其统治着整个科技产业。但自2000年以来,苹果、谷歌和Facebook的崛起,微软在每个新涉足的领域,如电子书、音乐、搜索、社交网络等,均以失败收场。尽管大家将矛头指向比尔·盖茨的接班人鲍尔默(Steve Ballmer),但依然无法重新再为微软加冕。

直到2014年,Satya Nadella继任CEO一职后,微软开始以一种新的“巨人”形象展现。一方面,Satya Nadella加大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使Azure迅速成为Amazon网络服务的主要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公开与竞争厂商合作,包括在Microsoft Azure云上兼容对手Linux操作系统,在苹果iPad上发布微软Office软件,在iPhone 和安卓上发布软件Outlook。Nadella的处事核心就是合作,以确保微软的软件、服务和技术让每一个消费者触手可及,即使不是通过微软自己的硬件。

另外,今年1月,微软也在十六之后再次宣布设立“首席技术官(CTO)”一职,并提拔LinkedIn团队44岁的高级工程副总裁Kevin Scott任此职位。也就是说,未来,掌握着高质量、多维度用户行为数据的LinkedIn将成为通往微软一切服务的入口。

Nadella领导下的微软成功为全球企业提供和出售着一种新的视野:科技是一场革命,成王败寇,或许都在技术。因此在商业模式不断进化的背景下,技术很重要,而且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InfoQ曾与京东CTO张晨进行过一场关于“技术价值”的对话,他对此观点也深信不疑:“现在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当走到一定阶段时,要再往前走就必须靠技术领先。所以,中国的大公司都开始意识到技术领先、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因为早年就是生意模式,需要赶快把生意模式做起来,要往下一步走,就必须在创新技术上能够产生越来越多的创新力,而不光是纯粹从生意模式上做得比较谨慎,这也是很多公司会越来越重视技术的原因。”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京东是从一个简单的网站和众多的仓库崛起的电商平台,关于其背后的技术支撑,多数局外人并不了解。在《京东技术解密》一书扉页上,刘强东写出了京东这十余年所坚持的"倒三角"战略:建立出色的团队;打造财务、物流和技术三大核心系统;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为用户带来体验。可以说,京东在技术管理和研发上所走过的路能为很多传统企业进入电商领域埋下伏笔:“互联网商业的竞争,说到底比拼的是你的技术积累厚不厚”(霍泰稳)。

技术积累靠的不仅是时间,而是一种对技术坚持的动力。用张晨的话说:“你一旦停止不动,就一定会有人超过你。高科技公司里面,技术永远是我是非常相信一句话。没有人能说自己站在一定的位置上就可以休息。不进,则退,就是现实。”

技术是商业需求倒逼出来的,玩技术要先懂核心竞争力

技术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收益将源自“无形”。马云曾说,他并不喜欢为技术而技术的公司,更喜欢从商业需求倒逼出来的技术公司。

这个比喻原本有些抽象,但如今AI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见证。高盛的一份报告提到,人工智能的爆发并非是在技术上,而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这次人工智能的爆发并非是为了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

在近期阿里巴巴启动的NASA计划中,马云很明确的指出阿里并不是要去做无人车、Google Glass这样的黑科技产品,而是为未来20年阿里一切潜在业务储备一切可能会用到的核心科技。“以前我们的技术跟着业务走,是兵工厂模式,但手榴弹造得再好,也造不出导弹来。阿里巴巴必须思考建立导弹的机制,成立新技术研发体系,聚焦核心领域的研究。这些研究的目标是为了解决10年、20年后的困难。”

马云和阿里今日的野心,也许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生存之道的未来缩影,也是中国与硅谷逐渐缩小差距一剂良药。

硅谷曾经特别“偏爱”那些对社会生活有颠覆性效应的技术。某种程度上,我们很难对“颠覆性效应技术”进行严格区分,但《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主编曾为“突破性技术”下过一个定义,或许可以借助理解:那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高质量运用科技的解决方案。有些技术是工程师们天才创意的结晶;而有的则是科学家们对长期困扰他们的问题所采取的诸多尝试的集大成者(比如深度学习)。

所以,从硅谷的崛起和马云对未来的展望可以看出,技术一定与社会商业的需求不相分离。这是外部联动机制,除此之外,“玩”技术的企业一定得建立在充分了解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之上。

刘强东曾在36Kr记者对他的专访中表示:“通过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商品等进行改造,京东要将消费彻底场景化。在技术创新方面,在三到五年的时间,京东会为这个国家和社会交出一份令大家满意的答案,就像我们过去12年在传统电商上取得的成功一样,我们会重新证明自己,我们不仅仅只是能够把电商做成功,我们同样可以把金融做得很成功,我们还可以把技术创新做得更成功。 ”

这一段里,我们划取了三个关键词:场景、三到五年和技术创新。

对于很多技术人而言,最难的是拥有适宜的场景,并能很好的将技术派生到场景中且形成最终的收入转化。如今,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能够既有真正技术又有场景的公司其实不多,很多公司光有爆品,但是很难有场景或做进一步的技术创新。那么一个时代过去之后,就对新技术在新场景下的借势发挥造成阻碍。

所以,京东认为,技术发展一定要基于对核心竞争力的掌控。在体验、成本、效率三大维度上,京东开始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IoT技术建设第三张物流网络、发展金融科技……张晨说:“技术价值一定能够转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做技术一定能够帮助京东提升这三个核心竞争力。所以,我觉得中国也好,美国也好,都是一样,有场景的公司,技术人员一定有巨大的发挥空间。”这里面,绝不是说喜欢技术就玩技术,而是要跟企业的竞争力强强相关。

那么,很多企业会面临一个抉择:发展到哪一个阶段,技术的强弱会起到决定性作用?新技术的占比该怎样分配比较合适?

这是一份可以被我们拿来作为参考的例子:在德勤 2016 年全球 CIO 调查中,1200 名IT高管被要求说出他们计划在未来两年投入大量资金的新技术:其中有 64% 的人列举了认知技术或 MI(机器智能)。MI是德勤年度报告中新增的3项分领域(MI、混合现实和区块链)之一,其中,MI作为新增技术之首,在今年报告中占据了较大篇幅,它也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这个例子就好比红帽高级经理John Frizelle在讨论“微服务热”时所戏言的那句,“大家对于微服务器的讨论就好像青少年谈恋爱一样,你不知道你接下来要做什么,但你就是想谈”。

依然以京东为楔子,从早点的一张柜台到如今9300多亿GMV,随着体量的快速增大,如果货物在仓库里面少停一天,周转率提高一天,带来的巨大的利益差别。所以这时候算法需要越来越精准,对新技术的采用要求也越来越高。每个用户每天的时间都有限,怎么在有限的时间里面完成他想做的事情,这是精准服务,靠的是技术,而不是靠人。张晨认为:“创业公司有的时候不需要做一个特别完善的事情,技术能够满足业务现有发展就可以了,但随着对用户体验要求越来越高,对稳定性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就要换个心态,拥抱变化。”

技术发展的未来

“为什么技术在国内总被轻视?”,这是两年前在“知乎”上引起广泛热议的一份帖子。提问的是一个渴望从事技术工作但又害怕遭遇中年危机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其忧虑点源于前几年网络上“国人轻视技术”、“技术人只能吃青春饭”等一系列论调的甚嚣尘上。当然,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在2014年“互联网创业大潮”来临前,国内和国外公司对技术的重视程度确实存在明显不同,而其中很大部分原因在于国内IT技术主导创业成功的例子并未呈现井喷式的状态,与此同时,国外却比比皆是。例如Borland企业和ID公司的两人团队,没有市场、没有关系,更谈不上管理,但世界上最快的Borland Turbo Pascal编译器和用3D技术写出的Doom都出自他们之手。同样是两人(Bil和Allen)的微软内部创业团队,也照样可以在4K内存的Atali 4004计算机上写出Basic语言的解释器。而国内以BAT引导的技术潮直到2012-2013年才真正算有所起色。

现在,中国的科技公司正力图改变这一形象。马化腾表示:“我们现在越来越感觉到,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技术的进步,企业才有可能保持在战略方面的制高点。如果和过去一样只做纯软件、纯服务,可能会在未来的一些领域失去制高点。”

技术创新会主导着接下来社会和生活层的方方面面,不光是在计算机或IT领域,生命科学也是一样。这个社会就是被科学和技术牵着往前走。所以,中国要成为世界大国、世界强国的时候,就一定要拥有很强的技术。

刘强东曾将技术发展与共产主义二者的关系描绘了一张蓝图:“过去很多人都觉得共产主义遥不可及,但是通过这两三年我们的技术布局,我突然发现其实共产主义真的在我们这一代就可以实现。因为机器人把你所有的工作做了,已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人类可以享受,或者可以做点艺术性的、哲学上的东西。国家可以将财富分配给所有人,没有穷人和富人之分。 ”

马云认为技术应该由商业需求所驱动,如果综合刘强东的这一观点,技术的本质不如说是源于并归于不同的人类生活层次。

“技术已不再仅仅涵盖硬件和软件,时间上它已深入到庞大数据的挖掘和利用,从而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正如2011年谷歌执行主席Eric Schmidt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们这样说道。

过去五十年里,真正大成的科技公司,最终靠的还是技术。新技术的出现在旧市场上拉开了裂缝,催生了新机会和新商业。那些有技术敏感度的人,能够提前看到这些尚属粗粝的技术在未来能够创造的变化,并亲力亲为把它做出来。

未来三十年是用好互联网技术的年轻人的天下

“天才在周末捣鼓的玩意,就是十年后普通人上班时折腾的东西”,在今天看来,这并非一句戏言。

也许,今天技术为社会变革和美好生活所产生的重要推动,就来源于技术人“为了改变世界”这平凡而又伟大的念头。时代已赋予技术人机会,可以凭借技术创新对社会进行改造,改造成人类想要的样子。

做技术的人和科学家不一样,科学家可能想搞清楚世界上只有5个人只能搞清楚的问题,但是做技术的人,是想作出一个东西来,能让世界上5亿人、50亿人从中获益。这是李彦宏曾为技术人理想所发出的正名。

所以今天的技术人,所做的是实现这5亿人、50亿人各自的理想国。而正是因为庞大的需求和个性化的世界,才让向技术的征途充满了各种未知、各种可能。caoz曾在他的《技术价值》一文中说:“我在过去的发展经历里,我个人认为,最有成果的那些东西,都不是领导安排的,而是自己想做的,做的目的和初心,也不是如何的高大上,而是好奇心,好奇心是最能体现技术价值和发展技术成果的驱动力。”

如果身在技术洪流中的人们因为社会经济的快速跃进而迷茫,请一定记得,你价值的独一无二以及你正创造着独一无二的世界。“未来30年是‘用好互联网技术’的年轻人的天下”,这句很激昂、很振奋,也很容易说到技术人的心坎。

此刻是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技术的重要性在这十年的社会商业发展与动态进程中已不言自明。我们从不曾否认技术对于企业高效运转、社会效率提升以及生活、消费智能化所带来的本质性变革,但接下来的15、3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技术将在更多令人不可思议且细微的领域释放其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刘强东和马云分别在自家大会上(2017京东开年大会、2016云栖大会)为技术施以浓墨重彩的原因。从2016到2017,技术应对着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而未来,技术和一批热血的技术人将进一步创造着充满了更多不确定性、但却美好的世界。一切,皆因技术改变。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jh256/p/6910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