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的安装和简单使用

Redis 简介

Redis 是完全开源免费的,遵守BSD协议,是一个高性能的key-value数据库。

Redis数据是存放在内存中,是内存数据库,存值取值都比其他数据库快的多得多。

Redis 与其他 key - value 缓存产品有以下三个特点:

  • Redis支持数据的持久化,可以将内存中的数据保存在磁盘中,重启的时候可以再次加载进行使用。
  • Redis不仅仅支持简单的key-value类型的数据,同时还提供list,set,zset,hash等数据结构的存储。
  • Redis支持数据的备份,即master-slave模式的数据备份。

Redis 优势

  • Redis读取的速度是110000次/s,写的速度是81000次/s
  • 原子 。Redis的所有操作都是原子性的,同时Redis还支持对几个操作全并后的原子性执行。
  • 支持多种数据结构:string(字符串);list(列表);hash(哈希),set(集合);zset(有序集合)
  • 持久化,主从复制(集群)
  • 支持过期时间,支持事务,消息订阅。
  • 官方不支持window,但是又第三方版本。

Redis安装

1、要安装Redis,首先要获取安装包。Windows的Redis安装包需要到以下GitHub链接找到。链接:https://github.com/MSOpenTech/redis。打开网站后,找到Release,点击前往下载页面。

 

2、在下载网页中,找到最后发行的版本(此处是3.2.100)。找到Redis-x64-3.2.100.msi和Redis-x64-3.2.100.zip,点击下载。这里说明一下,第一个是msi微软格式的安装包,第二个是压缩包。

3、双击刚下载好的msi格式的安装包(Redis-x64-3.2.100.msi)开始安装。

4、选择“同意协议”,点击下一步继续。

5、选择“添加Redis目录到环境变量PATH中”,这样方便系统自动识别Redis执行文件在哪里。

6、端口号可保持默认的6379,并选择防火墙例外,从而保证外部可以正常访问Redis服务。

7、设定最大值为100M。作为实验和学习,100M足够了。

8、点击安装后,正式的安装过程开始。稍等一会即可完成。

9、安装完毕后,需要先做一些设定工作,以便服务启动后能正常运行。使用文本编辑器,这里使用Notepad++,打开Redis服务配置文件。注意:不要找错了,通常为redis.windows-service.conf,而不是redis.windows.conf。后者是以非系统服务方式启动程序使用的配置文件。

10、找到含有requirepass字样的地方,追加一行,输入requirepass 12345。这是访问Redis时所需的密码,一般测试情况下可以不用设定密码。不过,即使是作为本地访问,也建议设定一个密码。此处以简单的12345来演示。

11、点击“开始”>右击“计算机”>选择“管理”。在左侧栏中依次找到并点击“计算机管理(本地)”>服务和应用程序>服务。再在右侧找到Redis名称的服务,查看启动情况。如未启动,则手动启动之。正常情况下,服务应该正常启动并运行了。

12、最后来测试一下Redis是否正常提供服务。进入Redis的目录,cd C:Program FilesRedis。输入redis-cli并回车。(redis-cli是客户端程序)如图正常提示进入,并显示正确端口号,则表示服务已经启动。

 
13、使用服务前需要先通过密码验证。输入“auth 12345”并回车(12345是之前设定的密码)。返回提示OK表示验证通过。
14、实际测试一下读写。输入set name zyl”并回车,用来保存一个键值。再输入get name,获取刚才保存的键值。
15、注意事项
  • 1.Windows使用的这个Redis是64位版本的,32位操作系统的同学就不要折腾了。
  • 2.作为服务运行的Redis配置文件,通常为redis.windows-service.conf,而不是redis.windows.conf。小心不要选错了。

Redis可视化界面

上网下一个redis desktop manager

连接Redis

 linux下安装

wget http://download.redis.io/releases/redis-3.0.6.tar.gz
tar xzf redis-3.0.6.tar.gz
cd redis-3.0.6
make

启动服务端

src/redis-server

启动客户端

src/redis-cli
redis> set foo bar
OK
redis> get foo
"bar"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hengyuli/p/11153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