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tHub & Git 的学习之始

唉,简单地说,感受只有四个字:蓝瘦香菇。

     我的GitHub地址为: https://github.com/LinJingYun  (这个,,我不知道具体从哪里找到自己地址啊)

       接下来说一下我对git和GitHub的认识(不对的地方请纠正)。git功能很强大,可以对自己的文件进行增删改查、备份、复制等等等等,关键是能记录这些改动,git还可以建立本地仓库,与GitHub的仓库通过SSH key相连,并把本地仓库的文件上传/同步到GitHub。GitHub是一个托管平台,而且只对git的托管。GitHub为我们提供远程服务器,在GitHub里,仓库用来放我们的文件,是公开的,你可以选择交点“保护费”使之变成私密,也可以搭建一个自己的服务器。我们可以向社区的其他任何开源项目fork作出修改,并pull request 向项目负责人请求合并。像其他社交网站一样,我们可以follow别人,别人也可以成为我们的followers。

       git命令吧,觉得Linux操作系统好方便啊,还有那些命令行应该是和Linux有不少相似的地方的(比如说ls),然后我主要不明白为什么在电脑上直接操作就能完成的东西还要用命令行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tortoiseGit,安装Git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可以选这个(但是我没选,到底哪个好还得自己用了才能说)。输入git命令的时候,一再内心强调认真,看清空格啥的,然而,还是没能避免我的learngit仓库关联了两个远程仓库(不知道算不算俩),orign和origin。

当时是想看看这两个操作有什么不同:

$ git remote add origin https://github.com/LinJingYun/learngit.git

$ git remote add origin git@github.com:LinJingYun/learngit.git

 

结果,很不幸的把其中的一个origin拼成了orign。。。然后我使用 git config --list 看配置的时候,结果是这样的:

remote.orign.url=https://github.com/LinJingYun/learngit.git
remote.orign.fetch=+refs/heads/*:refs/remotes/orign/*
branch.master.remote=orign
branch.master.merge=refs/heads/master
remote.origin.url=git@github.com:LinJingYun/learngit.git
remote.origin.fetch=+refs/heads/*:refs/remotes/origin/*

  URL不同,目前表示不懂,就不做叙述了。

 

       因为一开始看的GitHub的官方指南(只看了三个,感觉人家的指南挺好的,对照谷歌翻译自己理解英文最好),一脸懵逼的我按着指南创建了第一个仓库,第一个分支,还为自己的仓库弄了一个网址(当时还以为是自己的地址,还纳闷为什么要有仓库名,还好看了其他同学的)。仓库地址:  https://linjingyun.github.io/Hello-World/

GitHub的工作流程:

  1. Create a branch. 这样我们对代码做出的改动不会影响 master branch。
  2. Add commits. 最好在提交时编写提交的信息,方便自己及其他人查看。

  3. Open a pull repuest. 无论你是想分享自己的想法,还是想合并自己的代码,或者准备好让某人审查自己的工作,都可以使用pull request。
  4. Disscuss and review your code. 改进自己的代码吧,其中提到了markdown,以后再慢慢学吧。
  5. Deploy. 在合并到主服务器之前从分支部署最终测试。
  6. Merge. 一切没问题后,将代码合并到master branch中,合并后,合并请求会保留对代码历史更改的记录。

参考指南:Understanding the GitHub Flow · GitHub Guides        https://guides.github.com/introduction/flow/

       暂时分享到这里吧,最后说一句,GitHub的账号我在去年11月份注册的,但是又是全英文,我又不知道干什么的,所以就被搁置了,注册账号后连人家的官网都没打开过(真的很惭愧啊),感谢老师给我们指引方向并“逼”着我们去学,么么哒(づ ̄ 3 ̄)づ!还有还有,感谢这个清明假期,哈哈。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cl843264327/p/8698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