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毕业入职程序员?程序员需注意这 6 点!都是前辈“血的教训”

你是刚毕业入职或者即将入职程序员嘛?再或者是以后想成为程序员?那么前辈们分享的一些经验建议你肯定需要,速来、不谢!

1、技术基础

这是一名程序员最基本的技能掌握,也是你即将从事的岗位所需要的“武器”。这些是你在学校里所学,无论掌握怎样,在你程序员的生涯中,这些知识都会伴随你,而且在这个行业中,技术基础的东西都是共通和必要的,无论你从事哪个技术岗位。

2、业务积累

在你的部门具体承担的业务。相比第一点,是不存在行业中的普遍性和通用性的。如果说前面一条是使你顺利拿到校招offer的前提,那么这一条则是你所在的公司每个月付给你”比任何一个行业的任何职位在初期都要高得多”的薪资的理由。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名实习生而你手上却没有任何业务积累,你该为自己能否得到offer而感到忐忑,而相反的情况如果你手上已有很多业务,每天忙得要命,你也该清楚现在的这个部门给你发offer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3、情商

这一点是最容易被这个群体忽略的。 先说情商重要嘛? 职场中的人情冷暖、酸甜苦辣不可避免,作为最基层的一份子难免要和各种人、事儿交集。直白的说,职场之中就是利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不可能没冲突。

当你的个人利益与其他同事的个人利益、团队利益甚至公司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你至少应该清楚没有哪个职场人能够避免这一点。

新员工培训可能告诉你什么”主人翁意识”什么”不想当老板的员工不是好员工”,然而作为职场新人的你最重要是融入团队,和身边同事及领导搞好关系。不然真应了那句“上班的心情犹如上坟”。

情商体现在哪里? 初来乍到的你不只需要和代码打交道,更需要与产品沟通需求、向领导汇报工作进度以及跟其他技术岗位的同事协商和联调代码。校招生多数愿意进BAT等大公司,这一步虽没有错,甚至带来更高的薪资、优人一等的光环,可是细想大公司里更多时间都用来开会了,哪有时间写代码?然而这并不叫效率低下,这是体制庞大的公司必须做的,因为这些花在管理和沟通上的成本很值得。所以不要反感开会,开会也是学习的机会,表现的机会。如果作为新人的你在会议上提出了问题,刚好又是大家没有想到的,那么下次开会的时候你会更加受到重视,然后融入到团队中。这一切都能够让你的工作状态更为积极,而积极的工作状态对你对公司对所有人都是有利的。

初期应该如何融入团队? 程序员男多女少,这就像替补球员一样,最初可能一直会无法上场。这时就要学会捡活儿。另一点是不要放过任何机会和同事沟通,哪怕是午餐时的闲谈。这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去发现那些可以捡的活儿。

4、遇到技术上的问题该怎么解决?

能自己解决尽量靠自己。原因是:1.很多时候你还判断不好这个问题是否应该求助或者求助于谁。很可能一个google五分钟就能解决的程序语法报错拿过去问了你的同事,问问题存在沟通成本和理解成本,你的描述不清以及对方缺乏上下文了解这些都可能增加以上两个成本,这样一来不仅耽误双方的时间,长此以往还会让对方觉得你记得技术基本功不扎实,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2.如果这个问题真的很难解决,在不经过任何思考的情况下就求助,领导会认为你没有想法。

衡量一个程序员价值的标准并不是他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他掌握的知识与学会这些所花的时间之比。

5、如何与产品沟通?

这是技术圈里的老话题,也是体现一个程序员情商的时候。无论对方提出的需求是怎样的,你考虑问题的逻辑应该是:当前提的这一条需求做完以后对产品有什么收益?对技术这边又有什么收益?更重要的是leader们是否会在乎这一点?

然而这一切都应该发生在你的内心中,权衡利弊之后如果有什么没考虑到的你可以提出来,如果并不是十分确认自己的想法,你可以等会后私下里和你的leader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既是对leader的尊重也是节省开会时间。

在互联网这个行业里,需求沟通的过程中,技术人员的话语权通常还是较大的,然而绝不要滥用你的话语权。

6、如何看待加班?

加班就像借钱,原则上必然是救急不救穷。然而并不是说对于一个”穷”的部门程序员就一定要选择离开,这既不是负责任的表现,又错过了一个成为部门核心骨干力量的机会。很多公司里的leader都是在危难关头扛下了部门的人手不足的压力,leader的职位也就顺理成章。除非部门真的气数已尽。

ruby on rails 的作者曾说过,熬夜加班相当于借高利贷,偶尔一次可能是难免的,但如果你的工作长期需要你熬夜加班(IT运维岗除外),你可能确实该考虑换一份工作。

最后祝愿各位都能得到自己真正想去公司的 offer!

学习C/C++编程知识,想要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的程序员,或者你学习C/C++的时候有难度,可以来笔者的C语言C++零基础编程学习圈,里面不仅有学习视频和文件源码,还有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欢迎转行也学习编程的伙伴,和大家一起交流成长会比自己琢磨更快哦!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xy6/p/13033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