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嘿,长点儿小知识

        热在三伏天 今年7月20日入伏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署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的时段一般年份30天,但有些年份40天。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日期是怎样确定的?为什么有些年份伏天长?有些年份伏天短?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丑……每年的《农村年书》中登载着这样的日期。
  
  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的前一天,那么这一年的中伏只可能有10天。庚日出现早迟将影响中伏的长短,这样就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
  
  今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出现在7月20日,7月20日将是入伏的第一天。农历上规定,三伏中的“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当出现5个庚日时为20天,今年夏至到立秋只有4个庚日,因此中伏是10天。今年的三伏天来得偏晚,又比去年和前年都要短10天。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yolanda/p/26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