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测师肖老师___编写测试用例___(5.2)

编写测试用例

一、用例模板

案例1:

 案例二:

=====================

二、测试的工作重点:

编写测试用例,执行测试用例  (依据测试用例)

=====================

三、测试的流程(h模型)

1、拿需求

2、编写测试计划(测试负责人)

3、xmind图梳理测试点

4、根据xmind图上的测试点编写测试用例

5、用例评审(测试主持:组内评审,交叉评审)

6、将评审通过的用例导入项目管理工具中(禅道)

7、分配测试用例,

8、搭建环境 ,

9、开发提测

10、部署项目包

11、冒烟 测试(测试 测试用例)

12、sit系统集成测试(全部的测试用例)

13、提交bug,给开发,通过bug管理工具(禅道)

14、开发提交第二次版本,

15 、冒烟测试

16、sit系统集成测试(冒烟测试用例,上一个版本bug的用例,相关联模块的用例,你认为可疑的用例,补充的用例)

。。。。。以此类推

17、达到准出(0bug,用例100%执行)

18、输出测试报告

=====================

四、详细介绍用例的要素

1、用例编号

(1)用例编号或用例id, 编号  等 

格式:系统名称_模块名称__编号

a、系统名称 和模块名称一般是大写

WX_FHB_001

(2)编号:02

(3)工作中用例编号可以根据公司规定

案例:

 

=====================

二、用例标题(重点)

(1)用例标题、用例名称,测试内容

 (2)用例标题主要描述这条用例要验证什么?

例如:

1、验证微信能发红包  

2、验证微信发送失败(零钱不足)

3、单个红包超过最大金额有错误提示(>200)

要求:

(1)用例标题是永远唯一的,不存在两条相同的用例

例如:

a、验证微信发送失败(零钱不足)

b、验证微信发送失败(密码错误)

c、验证微信发送失败(无网络)

(2)标题要简单,易懂,但是要描述清楚

(3)用例标题能加上“验证”尽量加上验证二字

(4)用例标题要和预期结果相呼应

(5)用例标题要写清楚验证的点

(6)用例标题是陈述句,不能用判断句或者选择范围,用是否,不能写疑问句,

(7)不能把bug写成用例

(8)一个无效等价类就是一条用例,不能多个无效等价类写成用例

=====================

前置条件:

执行操作前的准备工作

1、例如:

(1)测试账号

(2)卡内余额

(3) 已连接网络

(4)两台手机

2、模板:

 

 

 =====================

 优先级:

高、 中、低

高:核心功能用例(冒烟测试用例)

会阻碍大部分其他测试用例,基本功能测试

举例:死机、白屏、卡顿、闪退、界面跳转

中:异常测试,边界、中断、弱网

删除、返回、取消、刷新、更新、翻页

低:字体、颜色、大小、位置、排版

场景法设计用例:基本流      高级测试用例

场景法设计用例:流     备选 中测试用例

因果图设计用例:有效用例,选一条为高级,其他都为中级

等价类和错误推测法:设计的有效等价用例是   中级

等价类和错误推测法: 设计的无效用例     低级

用例的优先级对应我们bug的严重程度:

致命bug   (1级bug)

严重bug   (2级bug)

一般bug    (3级bug)

建议性bug(4级bug)

 =====================

测试步骤(重要)

测试步骤:严重测试标题的具体步骤

(1)测试流程步骤按需号1,2,3,4 编写

一般测试步骤7,8个步骤(简化步骤)

(2)测试步骤的口头都是动词

(3)不能把上一个用例的步骤,用来做下一个步骤的前置条件

(4)步骤中规范输入【】,“” 等符号表示模块名称或动词

 =====================

预期结果:

预期结果:达到预期的目标 ,不是实际的结果

(1)预期结果要详细

(2)预期结果要考虑隐藏的结果

(3)页面跳转成功

(4)订单状态的变更

(5)预期结果,不能只写成功,失败

(6)页面的提示和提示语

(7)结果涉及到页面提示,数据变化,必须说明提示内容和变化内容

(8)结果涉及数据,需要明确数据库中的表和字段的变化,例如:添加和用户表,余额字段

 ========================================================

案例1:

 案例2:

 案例3:

 案例4:

 案例5:

 

 案例6:

 案例7:

 案例8:

 案例9:

 案例10: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xiaolehua/p/15679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