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用来描述数据、组织数据和对数据进行操作的。

    注: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两大数据模型

  1. 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
      • 它是按照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用于数据库设计

         2.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  逻辑模型主要包括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等,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用于DBMS实现
      • 物理模型描述数据在系统内部的表示方法和存取方法

  现实世界中对客观对象的抽象过程

            

    

     ------------------------------------------------------------------------------------------------------------------------------------------

     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的用途

      • 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
      • 是现实世界到及其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
      • 是数据库设计的有力工具
      • 数据库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   

          对概念模型的基本要求      

      • 较强的语意表达能力
      • 简单、清晰、易于用户理解

           例: 

 

-------------------------------------------------------------------------------------------------------------------------------------------------

信息世界中的基本概念

  1. 实体(Entity)------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或抽象概念 
  2. 属性(Attribute)-----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成为属性,一个实体可以由若干个属性来刻画
  3. 码(key)----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
  4. 实体型(Entity Type)----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称为实体型
  5. 实体集(Entity Set)----同一类型实体的集合
  6. 联系(relationship)---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信息世界中反映为实体内部的联系和实体之间的联系
    • 实体内部的联系:是指组成实体的各属性之间的联系
    • 实体集之间的联系:通常是指不同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 实体之间的联系有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等多种类型             

              

 ----------------------------------------------------------------------------------------------------------

数据模型的三个组成要素

  1. 数据结构:描述数据库的组成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联系
  2. 数据操作:对数据库中各种对象的实例允许执行的操作的集合,包括操作及有关操作规则
  3. 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给定数据模型中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存规则

------------------------------------------------------------------------------------------------------------------

最常用的数据模型

  • 非关系模型
    • 层次模型(树形结构)
    • 网状模型
  • 关系模型
  • 面向对象模型
  • 对象关系模型

     

----------------------------------------------------------------------------------------------------------------

    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

  • 关系(relation)--一个关系对应通常所得一张表
  • 元组(Tuple)-- 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
  • 属性 --表中的一列即为一个属性,给每一个属性起一个名称即为属性名
  • 主码--表中的某个属性组,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祖
  • 域 --属性的取值范围
  • 分量 --元祖中的一个属性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www2/p/12433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