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老事

阔的聪明人种种譬如昨日死,不阔的傻子种种实在昨日死。 —— 鲁迅


老黄擦了擦汗,在旁边的大石头上坐下。走了一个小时的山路,他有些口干,犹豫了片刻,他还是拧开了水壶,给自己灌了一大口,满足的呼出一口气。

水壶有点旧,但老黄不敢有半点马虎,他把盖子里的塑料袋小心翼翼的铺在壶口,然后拧好盖子,不紧不松,恰到好处。

“这可是李瘸子当宝贝供着的水壶。”老黄心想。据说这个水壶陪李瘸子参加过延安保卫战,平时给别人摸一下都不舍得。还有剃头匠张大牙,恁小心眼的一个人,今天居然主动给他刮胡子,还不要钱!

想到这里,老黄的嘴角不由自主的开始上扬。

稍作休息,老黄看了看日头,起身继续赶路。村长既然对他说“这件事只有你老黄牛干得成”,那他就必须干成,而且要干好。


-1-
甘肃某地,裸露的黄土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沧桑。
但没有人会觉得这里贫瘠,因为这片土地下埋藏着“黑色金子”,土地上有一座“长生油田”。

杨长生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油田近期的开采报告,露出一丝满意的笑容。
“杨总,”门口传来了秘书的声音。“桥村又来人了”。
杨长生皱了皱眉头,头也不抬的说道:“像以前一样,打发走。”
“这次恐怕不行…”
杨长生终于抬起头,冲着门口说道:“进来说”。
秘书走进办公室,一边擦着额头上的汗,一边说道:“这次来的是老黄。”
“老黄?哪个老黄?”
“就是老黄牛,那个逃难过来的外地人。”
“老黄牛…是不是在家门口坐了三天三夜的那个人?”
“对对对,就是他。当初他在老王头家借宿,老王头要进县里办事,就嘱咐他看门。嘿,这老黄牛还真就在门口坐了三天三夜!后来老王头回来,觉得这人老实,就把女儿嫁给了他,老黄牛就这样在桥村住了下来。他这人一根筋,见不到你是不会走的。”
杨长生无奈:“那就见见吧。”

老黄在接待室里有些局促,秘书来叫他的时候,水壶的绿漆都被他无意间盘掉了些。
“同志,”一见到秘书,老黄立刻问道,“杨总开完会了吗?”
“刚开完,晚点还有个会要开。你也知道,杨总每天有很多事要处理。”
“晓得晓得,杨总是个大忙人嘛。”
秘书看了眼老黄,说道:“待会儿记得长话短说,跟我来吧。”说完转身朝杨长生的办公室走去。


-2-
杨总并没有老黄想象中的盛气凌人,他穿着朴素的黑色夹克,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毫不做作的握住老黄双手,嘘寒问暖,关怀备至。

寒暄一阵,老黄不想耽搁杨总的时间,便直奔主题:“杨总,您也知道,咱们桥村以前是全省出名的高产村,霍书记在的时候,还给村里题过字。”

说到这里,老黄有些感触。他的老家由于“鼓足干劲、力争上游”闹了饥荒,不得不逃难,路上虽然有好心人接济,但没有人愿意收留他。直到来到桥村,正赶上霍书记下乡考察,就在村长的安排下借宿到老王头家。后来他便在桥村扎根,一呆就是七年,这七年里酸甜苦辣都有尝过,但日子还算是安定和睦。

可长生油田建成之后,桥村也渐渐变得不一样了。

“去年秋收的时候,咱们村的收成非常差,村长都被领导批评了,回来之后立刻召集大家伙儿开了誓师大会。当时咱们还想着,今年撸起袖子加把劲,一定把产量搞上去。”老黄叹了口气,脸色变得有些暗淡,继续说道:“可后来有个大学生路过咱们村,说咱们这土地种不出庄稼了。李瘸子当时就急眼了,把那个大学生摁在地上就要打,好不容易才把他拦下来。后来村长和大学生一起谈了很久,说的东西像天书一样,什么‘盐碱化’、‘含油污泥’。咱一句都听不懂,但村长的脸色越来越黑。”

老黄自顾自的说着,并没有注意到杨长生的脸色也越来越黑。

“那个大学生是真有学问的。他告诉咱们,去年收成差,是因为采油的缘故。杨总,这事儿您能不能想想办法?”

杨长生脸上的笑容仍在:“老黄啊,你反应的情况我知道了。但采油是造福全社会的事情,土地不长庄稼,怎么会是采油的问题呢,你说是不?”

老黄的脸一下就红了,憋了许久,才挤出一句:“可后来村长也打听过,采油是有可能坏了庄稼的。杨总...咱们村可就靠这些庄稼了啊...”

杨长生的笑容一滞,沉默片刻之后开口说道:“好吧,即使采油真的会破坏土地,可难道就要为此停止采油吗?不能啊!老黄,你知道国家为什么要开采石油吗?有了石油,咱们就能发展高科技,所以才会有去年的‘东方红一号’ 。有了石油,咱们就造出更先进的武器,那时候老毛子还敢来咱们的珍宝岛吗?”他紧握住老黄的手,语重心长的说道:“老黄,大局为重。”


-3-
黄昏时分,李二狗正在村口放牛,眼角忽然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定睛一看,正是老黄。
“老黄回来了!”李二狗兴奋地朝村里喊道。他一边喊着,一边跑向老黄,激动的问:“咋样老黄,油田那边怎么说?”
老黄看起来有些不安,犹豫着说道:“待会儿一块儿说吧。”
“难道你也被轰出来了?不会吧老黄,就你这犟脾气也没辙?”
“没...没被轰出来...”
“那见着那个姓杨的了么?”
“见着了,可是...”
“老黄,你可算回来了!”这时从村里涌出来许多人,众星拱月一般将老黄围住,七嘴八舌的打听消息。“咋样咋样,咱们能种地了吧?见到那个什么杨总了吗?见到了啊!对吧,我就说老黄办事儿铁定行!然后呢,他们是不是不采油了?”

老黄不适应这种阵仗,茫然无措的杵在那儿。村长终于也赶了过来,立刻招呼住众人,然后问老黄:“老黄,你这次去,见到杨总了?”
见到村长,老黄心里踏实了许多,说道:“见到了,他跟我讲了很多,最后...”老黄顿了一下,似乎在组织语言,村民们却耐不住了:“最后怎么样啊?你倒是说啊!”
老黄踟蹰了好一会儿,才怯怯的开口:“杨总也没办法。”

村民们突然鸦雀无声,余晖下的桥村一片死寂。

“什么叫没办法?!他采油就能不顾咱们的死活了?”李瘸子率先打破沉寂,随后村民们炸开了锅。
“老黄,是不是你没把情况说清楚?”
“你是不是忘了这几年乡亲们是怎么帮你的?现在让你给乡亲们办点事儿,你就磨洋工?”
“以前说你是黄牛,还真是抬举你了。你就是条大黄狗,吃里扒外的狗!”
“这点事儿都办不成,这些年真是白糟蹋粮食!”
...

老黄忘了是怎么回的家,只记得到家之后媳妇没让他上床,还刺了他两句,最后老黄只得在踏板上对付着睡了。半夜他打了个冷颤,起身看着窗外的月光,再看看熟睡的妻子,他做出了决定。


-4-
第二天上午,一辆红旗轿车驶进油田指挥部的大门,杨长生坐在后排,秘书在旁边给他介绍今天行程安排,外面忽然传来吵闹的叫喊声。
秘书下车一看,正是老黄,他被保安拦在门外,但仍旧不依不饶的冲着车喊着什么。

“老黄,”秘书走过去问,“你怎么又来了?”
老黄像是看到救星一般,急切的说道:“同志,你让我再见一下杨总好不好?我有很重要的事和他说,求求你了。”
秘书的理智告诉他,这时候应该随便找个理由搪塞一下。但当他看见老黄那双渴望又无助的眼神的时候,他把已经到喉咙口的话咽了回去。他回到车旁,对杨长生说道:“还是昨天那个老黄,嚷着一定要见你,拦都拦不住。”
杨长生暗骂了一句“晦气”,整理好仪容,下车朝老黄走去。

看到老黄的第一眼,杨长生有些吃惊。他印象中的老黄,是一个有些木讷,但精神饱满、充满干劲儿的劳动者。可一天不见,眼前的老黄就憔悴了许多,杨长生下意识的缩回了伸出的双手,用温和的语气问道:“老黄,出什么事儿了?”
老黄深吸了一口气,然后说道:“杨总,您再想想办法吧。如果再这么下去,土地一坏,全村都要遭殃啊!”
杨长生有些不耐烦:“昨天不是已经说过了吗,开采石油是国家大事,不可能停的。”
“就没有什么既能采油,又不会坏了土地的法子么?”
“发展总会有牺牲嘛。如果你们的庄稼真的长不好,就换个地方种嘛。”
“能换到哪儿啊?!根就在这儿啊!”老黄一急,想握住杨长生的手再说些什么。杨长生见老黄伸手,吓得赶紧后退一步。

“呀!”杨长生发出一声尖叫,秘书低头一看,只见杨长生的手被老黄抓出两道血痕。秘书赶紧招呼保安把老黄拦住,然后扶着杨长生往车里钻。

“穷山恶水出刁民,好好的和他讲道理他不听,还动手!”杨长生坐在车里,恨恨的说,“以后桥村的人全给我挡回去,要全是这种人,我还怎么做事情?”

秘书连声应承下来,又说道:“桥村的人贪生怕死,闹得厉害而已,只要吓吓他们,就全都老实了。”


-5-
下班之后,杨长生坐在车里,想着回家之后先冲个澡,洗一洗身上的晦气,突然一个急刹车,把杨长生拉回了现实。
“怎么回事儿?”杨长生气急败坏。
“杨总,上午那人,在路上跪着呢。”司机小心翼翼的回道。
杨长生凑前面一看,果然是老黄,他跪在马路中间,双眼直勾勾地盯着轿车。
“轰油门。”杨长生对司机说道,“我看他走不走。”

“轰!轰!轰!”
引擎的轰鸣声响彻天际,但老黄依然纹丝不动。

“跟老子杠上了?!”杨长生的脾气也上来了,“开过去,老子不信他不躲!”
司机愣住了,不敢松刹车,杨长生立刻吼他:“你也要反老子?!”司机被吓得一哆嗦,抬起了脚。
轿车像发了疯的野牛一样冲了出去。
这时杨长生突然想到:老黄从来都不是桥村的人。


-6-
几天后,一队红旗轿车驶进了桥村,车上下来几个大领导,村长发现县委书记只能在边上站着。
为首的领导和村长握了握手:“同志,这段时间辛苦了。”
村长有些惶恐:“为人民服务,应该的。”
然后领导看向村民,诚恳的说道:“在我们国家,人民群众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的。我们已经和长生油田方面谈过了,他们会限期整改,加强治污,并且将指挥部搬到北关。”
人群中顿时爆发出激动的吼声。不知是谁带头鼓起了掌,随后整个桥村都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待村民的情绪逐渐平复,领导又问:“对了,你们村有没有一个叫黄xx的?”
村长一愣,回道:“没听过这名字啊。”村民们也纷纷摇头。
领导轻轻“哦”了一声,说道:“没什么,随口问一下。咱们桥村是整个甘肃省出了名的高产村,今年好好干啊。”
村长忽然想起了那个大学生的话,但他来不及多想,连连点头:“一定不会辜负党和国家的期望!”
村民们纷纷称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如愿以偿的笑容。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isewrong/p/12113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