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taTable.AcceptChanges的理解

OleDbDataAdapter 怎么更新不了数据库?
 
   String    tbName    =    ds.Tables[0].TableName;   
   String    tem    =    ds.Tables[0].Rows[0]["BOMID"].ToString();   
   DataRow    dr    =    ds.Tables[0].NewRow();   
   dr["BOMID"]    =    "104";   
   dr["Quantity"]    =    10;   
   ds.Tables[0].Rows.Add(dr);   
    
   ds.AcceptChanges();   
    
   oleAdaper.Update(ds,ds.Tables[0].TableName);//这里不就是更新数据库吗?
 
   删掉ds.AcceptChanges();就行了。   
   这是为什么呢?
 
   oleAdaper.Update    :对dataRow    的RowState等于deleted/inserted/updated调用响应的delete等    command进行更新   
   ds.AcceptChanges():将所有的dataRow的Rowstate更改为unchanged,因此也就没有任何数据更新
 
   或者更改为
 
   oleAdaper.Update(ds,ds.Tables[0].TableName);//   
   ds.AcceptChanges();   
 
   顺序颠倒一下,以便做其他用途
 
一个DataRow对象刚被创建之后其状态是Detached,是孤立的一个存在,所以建立了DataRow之后在DataRow中的单元填充了数据后还要通过DataTable.Rows.Add(DataRow)方法将此DataRow添加到DataTable,DataRow添加到DataTable后, 这个DataRow的状态就转变为Added。当修改了这个DataRow后,这个DataRow状态转为Modified,当用DataRow.Delete()方法删除DataRow后,DataRow状态将转为Deleted,不过此行还存在在DataTable中的,只是状态改变了,这时用DataTable.Rows.Count查看行数,跟删除前是一样的。只有在调用了DataTable.Remove(DataRow)方法后,此DataRow才被从DataTable移除,状态也回复到Detached孤立状态。
 
一旦调用了DataTable.AcceptChanges()方法后,所有的行将根据不同的状态做不同的处理,Added、Modified、Unchanged将保留当前值,Deleted的行将从DataTable中移除,最后所有的行的状态都置为Unchanged。当DataTable是从DataAdapter.Fill(DataSet,DataTable)方法填充而形成的,Fill()方法将自动调用AcceptChanges()方法,将DataTable的行状态都置为Unchanged。并且,如果Fill方法中指定的那个DataTable在要填充的那个DataSet不存在时,会生成一个跟数据源表同样的结构的DataTable并填充数据
 
用于从 DataTable 对象中删除 DataRow 对象的方法有两种:DataRowCollection 对象的 Remove 方法和 DataRow 对象的 Delete 方法。Remove 方法从 DataRowCollection 中删除 DataRow,而 Delete 方法只将行标记为删除。当应用程序调用 AcceptChanges 方法时,才会发生实际的删除。通过使用 Delete,您可以在实际删除之前先以编程方式检查哪些行标记为删除。如果将行标记为删除,其 RowState 属性会设置为 Deleted。
 
在将 DataSet 或 DataTable 与 DataAdapter 和关系型数据源一起使用时,用 DataRow 的 Delete 方法移除行。Delete 方法只是在 DataSet 或 DataTable 中将行标记为 Deleted,而不会移除它。而 DataAdapter 在遇到标记为 Deleted 的行时,会执行其 DeleteCommand 方法以在数据源中删除该行。然后,就可以用 AcceptChanges 方法永久移除该行。如果使用 Remove 删除该行,则该行将从表中完全移除,但 DataAdapter 不会在数据源中删除该行。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vaevvaev/p/6815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