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学习_神经网络基础

一、生物神经元与神经网络相关的部分

1.每个神经元都是一个多输入单输出的信息处理单元;

2.神经元具有空间整合时间整合特性;

3.神经元输入分兴奋性输入抑制性输入两种类型;

4.神经元具有阈值特性

二、M-P神经元

 

 

三、为什么需要激活函数

从神经元角度:

神经元继续传递信息、产生新连接的概率(超过阈值被激活,但不一定传递)

从数学的角度:

没有激活函数相当于矩阵连乘

  1. 多层和一层一样 2.只能拟合线性函数

 

四、常见激活函数举例

 

五、单层感知器

  1. M-P神经元的权值预先设置,无法学习
  2. 单层感知器是首个可以学习的人工神经网络

 

非线性激活函数

 

  1. 逻辑非的实现

 

 2.逻辑与

 

 3.逻辑或

 

单层感知器能实现一些简单与非或问题,但是非线性问题呢?(如异或)

单层->多层感知器(可以证明单层感知器无法解决异或问题)

可以将异或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逻辑电路问题,既可以通过多层感知器来解决这个问题。

Eg.用三层感知器实现同或门

 

 

六、万有逼近定理

如果一个隐层包含足够多的神经元,三层前馈神经网络(输入-隐层-输出)能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预定的连续函数。

为什么线性分类任务组合后可以解决非线性分类任务?

可以理解为第一层感知器做的是空间的变化(运用线性代数相关知识)类似于加入变换后的支持向量机。

双隐层感知器逼近非连续函数

当隐层足够宽时,双隐层感知器(输入-隐层1-隐层2-输出)可以逼近任意非连续函数:可以解决任何复杂的分类问题。

 

为何神经网络的层数越多,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大?

 

完成输入->输出空间变换

 

神经网络学习如何利用矩阵的线性变换加激活函数的非线性变换,将原始输入空间投影到线性可分的空间去分类/回归。

增加节点数:增加维度,即增加线性转换能力。

增加层数:增加激活函数的次数,即增加非线性转换次数。

七、更宽or更深?

更深更好。

  1. 在神经元总数相当的情况下,增加网络深度可以比增加宽度带来更强的网络表示能力:产生更多的线性区域。
  2. 深度和宽度对函数复杂度的贡献是不同的,深度的贡献是指数增长的,而宽度的贡献是线性的。

 

 

多层神经网络的问题:梯度消失?

神经网络的参数学习:误差反向传播

 

 

梯度和梯度下降

 

  1. 为什么沿着这个方向可以使函数值下降:利用泰勒公式
  2. 对于凸函数只有一个极值点,非凸函数非常依赖初始值的选择。

误差反向传播

符合函数的链式求导

 

三层前馈神经网络的BP算法

 

 

 

关键理解反向传播名字的来历。

深度学习开发框架(pyTorch

多层神经网络的问题:梯度消失?

 

 

增加深度会导致梯度消失,误差无法传播;

多层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极值,难以实现。

故:三层神经网络是主流  预训练、新激活函数使深度成为可能

八、神经网络的“第二次落”

此时的缺点:

  1. 训练困难(梯度消失、局部极值)
  2. 参数多,计算力不够
  3. 数据不够

支持向量机优点:

  1. 全局最优解(凸二次规划
  2. 无需调参
  3. 基于支持向量,小样本训练

神经网络的“第三次起”

九、逐层预训练

问题一:局部极小值

问题二:梯度消失

  1. 不同的初始值会收敛到不同的极值点
  2. 经过逐层训练后的相对不会那么发散
  3. 经过逐层训练它的训练会更快

两种方式实现

受限玻尔兹曼机(RBM)和自编码器

自编码器

 

自编码器假设输入与输出(target = input),是一种尽可能复现输入信号的神经网络。

input输入一个encoder编码器,就会得到一个code;加一个decoder解码器,输出信息。

通过调整encoderdecoder的参数,是的重构误差最小

没有额外监督信息:无标签数据 误差的来源是直接重构后信号与原输入相比得到

 

自编码器一般是一个多层神经网络(最简单:三层)

训练目标是使输出层与输入层误差最小;

中间隐层是代表输入的特征,可以最大程度上代表原输入信号。

 

自编码器最初被提出用来降维

堆叠自编码器

  1. 将多个自编码器得到的隐层串联;
  2. 所有层预训练完成后,进行基于监督学习的全网络微调。

 

受限玻尔兹曼机(RBM

模型结构

  1. RBM是两层神经网络,包含可见层v(输入层)和隐藏层h
  2. 不同层之间全连接,层内无连接->二分图
  3. 与感知器不同,RBM没有显式的重构过程:

 

  1. 目的是让隐藏层得到的可见层与原来的可见层分布一致,从而使隐藏层作为可见层输入的特征。
  2. 两个方向权重w共享,偏置不同
  3. 模型参数:w, c, b

条件概率建模

由贝叶斯公式得到条件概率。

 

 

 

 

 

 

 

RBMDBN(深度信念网络)

一个DBN模型由若干个RBM堆叠而成,最后加一个监督层(BP网络)

训练过程由低到高逐层训练:

  1. 最底层RBM以原始输入数据训练
  2. 将底部RBM抽取的特征作为顶部RBM的输入继续训练
  3. 重复这个过程训练尽可能多的RBM
  4. 基于监督信息通过全局优化算法对网络进行微调,使模型收敛

DBNDBM的区别

  1. DBM没有监督层,是若干个RBM的直接堆叠
  2. 无向图模型,每两层间互有反馈。

一般玻尔兹曼机(BM

可见层和隐藏内部节点之间可连接

具有很强大的无监督学习能力能够学习数据中复杂的规则

随机神经网络和递归神经网络的一种

 

全连接图,复杂度很高

  1. 难以准确计算BM所表示的分布
  2. 难以抽样得到服从BM所表示分布的随机样本

 

 

自编码机和受限玻尔兹曼机的区别

结构上:

自编码器编码和解码函数不同:W1W2

RBM共享权重矩阵W,两个偏置向量

原理上:

自编码器通过非线性变换学习特征,是确定的,特征值可以为任何实数

RBM基于概率分布定义,高层表示为底层特征的条件概率,输出只有两种状态(未激活激活),用二进制0/1表示;

训练优化:

自编码器通过最损失函数L最小化重构输入数据,直接用BP优化求解

RBM基于最大似然,能量函数偏导无法直接计算,基于采样方法进行估计

生成/判别模型:

RBM对联合概率密度建模,是生成式模型;

自编码器直接对条件概率建模,是判别式模型

 

ReLU更好

解决梯度消失问题的方法

 

波尔兹曼机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BMRBM数学上很漂亮,且有统计物理学支撑;

但受结构限制严重,生成式模型效果往往不如判别式模型;

主流的深度学习平台甚至都不支持RBM和预训练

理论:

  1. 模型结构:网络拓扑结构优化
  2. 学习算法:非线性优化过程近似

 

应用:

作为一种概率生成式模型应用到了协同滤波推荐、数据降维、时间序列降维问题。

自编码器变种

正则自编码器(Regularized AE

 

 

 

两个问题

问题1:深层网络的局部极小值是非凸的激活函数导致的么?如果是,为什么不用凸激活函数?

  1. 深层网络的局部极小值主要是多个隐层符合导致的;
  2. ReLU就是凸激活函数,但多个凸激活函数的符合也不一定是凸的:比如f(x) = exp(-x)
  3. x>0时凸的,但f(f(x))就是非凸的

 

问题2:逐层预训练真的是为了找到更阿红的局部极小值么?

深度网络参数太多,梯度下降在非常高维空间进行,很难得到在所有维度上都是局部最小的局部最小值;

大多数情况参数落在了鞍点处:某些维度上时最低点,某些维度上是最高点->增加扰动很容易跳出鞍点。

作者:LightAc
出处:https://www.cnblogs.com/lightac/
联系:
Email: dzz@stu.ouc.edu.cn
QQ: 1171613053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链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ghtac/p/12256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