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多线程与并发——线程生命周期和线程池

线程生命周期:

 线程池:是预先创建线程的一种技术。线程池在还没有任务到来之前,创建一定数量的线程,放入空闲队列中,然后对这些资源进行复用。减少频繁的创建和销毁对象。

java里面线程池的顶级接口是Executor,是一个执行线程的工具。

线程池接口是ExecutorService。

java.util.concurrent包:并发编程中很常用的实用工具类

Executor接口:执行已提交的Runnable任务的对象。

ExecutorService接口:Executor提供了管理终止的方法,以及可为跟踪一个或多个异步任务执行状况而生成Future的方法。

Executors类:此包中所定义的Executor、ExecutorService等的工厂和实用方法。

在Executors类里面提供了一些静态工厂,生成一些常用的线程池。

newSingleThreadExecutor:创建一个单线程的线程池。这个线程池只有一个线程在工作,也就是相当于单线程串行执行所有任务。如果这个唯一的线程因为异常结束,那么会有一个新的线程来替代它。此线程池保证所有任务的执行顺序按照任务的提交顺序执行。

newFixedThreadPool:创建固定大小的线程池。每次提交一个任务就创建一个线程,直到线程达到线程池的最大大小。线程池的大小一旦达到最大值就会保持不变,如果某个线程因为执行异常而结束,那么线程池会补充一个新线程。

newCachedThreadPool:创建一个可缓存的线程池。如果线程池的大小超过了处理任务所需要的线程,那么就会回收部分空闲(60秒不执行任务)的线程,当任务数量增加时,此线程池又可以智能的添加新线程来处理任务。此线程池不会对线程池大小做限制,线程池大小完全依赖于操作系统(或者说JVM)能够创建 的最大线程大小。

newScheduledThreadPool:创建一个大小无限的线程池。此线程池支持定时以及周期性执行任务的需求。

package com.vince;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ervice;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

public class Executor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创建一个单线程的执行器
    ExecutorService es=Executors.newSingleThreadExecutor();    
    //创建一个固定数量的线程执行器
    ExecutorService es1=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3);
    //创建一个可缓存线程的执行器(60秒空闲将被回收)
    ExecutorService es2=Executors.newCachedThreadPool();
    //创建一个大小无限的线程池。此线程池支持定时以及周期性执行任务的需求
    ExecutorService es3=Executors.newScheduledThreadPool(3);
    es2.execute(new DownloadThread());
    es2.execute(new DownloadThread());
    es2.execute(new DownloadThread());
    es2.execute(new DownloadThread());
    
    }
    
    static class DownloadThread implements Runnable{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for(int i=0;i<10;i++){
                System.out.println(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已下载"+i*10+"%");
                try {
                    Thread.sleep(5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 TODO 自动生成的 catch 块
                    e.printStackTrace();
                }
            }
            
        }
        
    }

}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henhainixin/p/5175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