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LCE 之LRU链与脏LRU链【转载】

今天是2013-09-09,时别n久的一篇经典文章,有被我在google发现了,再次转载一下。学习一下。

一、LRU链:

     任何缓存的大小都是有限制的,并且总不如被缓存的数据多。就像Buffer cache用来缓存数据文件,数据文件的大小远远超过Buffer cache。因此,缓存总有被占满的时候。当缓存中已经没有空闲内存块时,如果新的数据要求进入缓存,就只有从缓存中原来的数据中选出一个牺牲者,用新进入缓存的数据覆盖这个牺牲者。这一点我们在共享池中曾提及过,这个牺牲者的选择,是很重要的。缓存是为了数据可以重用,因此,通常应该挑选缓存中最没有可能被重用的块当作牺牲者。牺牲者的选择,从CPU的L1、L2缓存,到共享池、Buffer cache池,绝大多数的缓存池都是采用著名的LRU算法,不过在Oracle中,Oracle采用了经过改进的LRU算法。具体的算法它没有公布,不过LRU算法总的宗旨就是――“最近最少”,其意义是将最后被访问的时间距现在最远的内存块作为牺牲者。比如说,现在有三个内存块,分别是A、B、C,A被访问过10次,最后一次访问是在10:20,B被访问过15次,最后一次访问是10:18,C也被访问10次,最后一次被访问是在10:22。当需要选择牺牲者时,B访问次数最多,牺牲者肯定不是它。A、C访问次数一样,但A在10:20被访问,而C在10:22被访问,A最后被访问的更早些,牺牲者就是A。注意,这就是LRU的宗旨,“将最后访问时间距现在最远的块作为牺牲者”。

     为了实现LRU的功能,Oracle在Buffer cache中创建了一个LRU链表,Oracle将Buffer cache中所有内存块,按照访问次数、访问时间排序串在链表中。链表的两头我们分别叫做热端与冷端, 如下图

     当你第一次访问某个块时,如果这个块不在Buffer cache中,Oracle要选将它读进Buffer cache。在Buffer cache中选择牺牲者时,Oracle将从冷端头开始选择,在上图的例子中,内存块U将是牺牲者。

如上图,新块将会被读入U,覆盖U原来的内容。这里,我们假设新块是V。但是块V不会被放在冷端头,因为冷端头的块,会很快被当作牺牲者权覆盖的。这不符合“将最后访问时间距现在最远的块作为牺牲者”的宗旨。块V是最后时间距当前时刻最近的,它不应该作为下一个牺牲者。Oracle是如何实验LRU的,我们继续看。

Oracle将LRU链从中间分为两半,一半记录热端块、一半记录冷端块。如上图,而刚刚被访问的块V,如下图:

     如过再有新的块进入Buffer cache,比如块X被读入Buffer cache,它将覆盖T,并且会被移至块V的前面,如下图: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按照这面的方式继续下去,最右边冷端头处的块,一定是最后一次访问时间距现在最远的块。那么,访问次数多的块是不会被选做牺牲者的,这一点Oracle是如何实现的?这很简单,Oracle一般以2次为准,块被访问2次以上了,它就有机会进入热端。

The database does not physically move blocks in memory. The movement is the change in location of a pointer on a list.

When a buffer is pinned, the database determines when its touch count was last incremented. If the count was incremented over three seconds ago, then the count is incremented; otherwise, the count stays the same. The three-second rule prevents a burst of pins on a buffer counting as many touches. For example, a session may insert several rows in a data block, but the database considers these inserts as one touch.

If a buffer is on the cold end of the LRU, but its touch count is high, then the buffer moves to the hot end. If the touch count is low, then the buffer ages out of the cache.

     Oracle为内存中的每个块都添加了一个记录访问次数的标志位,假设图中每个块的访问次数如下:

     如果现在又有新块要被读入Buffer cacheOracle开始从冷端头寻找牺牲者,冷端头第一个块S,它的访问次数是2,那么,它不能被覆盖,只要访问次数大于等于2的块,Oracle会认为它可能会被经常访问到,Oracle要把它移到热端,它会选择R做为本次的牺牲者:

     块S会被从冷端移到热端,并且它的访问次数会被清零。此时,块R就是牺牲者了,因为它的访问次数不到两次。

     新块Y覆盖了块R,并被移到了冷端块开始处,它的访问次数是1。如果块Y再被访问了一次,它的访问次数变为了2:

     虽然Y的访问次数达到了两次,但它不会马上被移到热端,它仍然留在原来的位置,随着不断有新块加入,被插入到它的前面,它会不断的被向后推移。

     如上图,又加入了很多的新块,Y又被推到了冷端头,当再有新块进入Buffer cache时,Y不会是牺牲者,它会被移到热端头S的前面,Y后面的Z,它的访问次数没有达到2,它将会是牺牲者。

     好了,这就是OracleBuffer cache管理LRU的原理。按照这种方式运作,Oracle可以把常用的块尽量长的保持在Buffer cache中。而且,每有新块进入Buffer cacheOracle都会从冷端头处,从右向左搜索牺牲块。因为越靠近冷端,块的访问次数有可能越少、最后的访问时间离现在最远。好了,LRU链还没有讲完,下面,我们再讨论一下脏块与脏LRU链的问题。

二、脏块与脏LRU链:

     Oracle中修改块的规则是只对Buffer cache中的块进行修改,并不直接修改磁盘中的块。如果要修改的块不在Buffer cache中,Oracle会先将它读入Buffer cache,再在Buffer cache中进行修改。当Buffer cache中的块被修改后,Oracle会把它标记为“脏”块。脏块含有脏数据,脏数据就是用户修改过的数据。Oracle会定期的将脏块写到磁盘中。有一个专门的后台进程就是专门负责写脏块到磁盘的,它就是DBWn。我们也把DBWn写脏块到磁盘这个过程叫做刷新脏块,刷新过后,脏块就不脏了,又变成了干净块。其实,有一个块A,如果Buffer cache中此块的数据和磁盘上块中数据不一致,那么,这个块就是脏块。否则,就是干净块。当修改完成后,因为Oracle只修改Buffer cache,因此,块中数据和磁盘肯定不一致,这时块就是脏块。当块被刷新后,块被写到磁盘,那么,磁盘中块数据和Buffer cache中块的数据又是一致的,此时,块就又变成了干净块。

     脏块在被写回磁盘前,也就是在它还是脏块时,它是不能被覆盖的,因为,脏块含有用户修改过的数据,而这些数据还没被写到磁盘,如果此时覆盖了脏块,用户的修改结果将会丢失。

     设当前LRU链如上图所示,其中VLOPQ是脏块。当新的块要进入Buffer cache时,Oracle从冷端头开始选择牺牲块,QPO都不能做作牺牲块,因为它们是脏块,N是这一次的牺牲者,新进入的块将会覆盖N,然后将N插入到Y之前。然后呢,下一次有块进入Buffer cache时,Oracle从冷端头开始搜索,它还要检查一边QPO,发现它们都不能覆盖,再将M定为牺牲者。等等,每一次都要检查一边OPQ,这太浪费时间了,Oracle不会这么傻,Oracle有准备了一个脏LRU链,专门保存脏块。当块变脏时,块不会马上被移到脏LRU中,只有当Oracle从冷端头开始,寻找牺牲者时,才会将发现的脏块移动到脏LRU链中。这样做的目的我们刚才已经快要讲到了,就是下次再寻找牺牲者时,可以不用再检查这些脏块。好,让我们继续看图,接着上图,有新块Z要进入Buffer cache

     如上图,OPQ将被移到脏LRU链中。

     冷端头变成了N,N的访问次数小于2,它就是本次的牺牲者了。这样当下一次再需要从冷端头开始寻找牺牲者时,就不用再检查O、P、Q这三个脏块了。当脏LRU链的长度,也就是脏LRU链中的脏块达到一定数目时,DBWn会开始刷新脏块。

     通过上面所讲述的LRU链与脏LRU链的原理,我们可以发现Oracle把很多工作,都留到了在LRU的冷端搜索牺牲者时。当块的访问次数增加的超过2时,块在LUR链的位置不变;当块变脏时,块的LRU链位置也不变。只有当从LRU的冷端搜索牺牲者时,才会将发现的脏块移到脏LRU链,将访问次数超过2的,插入到热端,这就是Oracle改进了的LRU算法。Oracle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平时的查询、修改所需完成的操作尽量的少。对于用户的查询、修改操作,LRU算法几乎没有任何的影响,额外所做的工作只是改变了几个标志位而已,查询时增加访问次数标志位,修改块时设置脏块标志位。LRU算法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在寻找牺牲者时完成的。因此,有时寻找牺牲者这个过程有可能会出现等待,等待事件是free buffer waits。

  Ÿ 访问次数大于2的块太多,或才脏块太多,反正这些块都是不能覆盖的,Oracle不得不移动它们到它们该去的位置。当碰到的这样的块超过LRU中总块数的40%时,也就是说搜索了一小半LRU链,还是没有发现可以覆盖的牺牲者,Oracle就不在找了,它会唤醒DBWn刷新脏块。在DBWn刷新期间的等待,就会被记入到free buffer waits事件中。另外,在资料视图中有一个资料free buffer inspected,它记录了Oracle在所有次的寻找牺牲者的过程中,共计碰到了多少个不可覆盖的块。

  Ÿ 在寻找牺牲者过程中发现脏块,Oracle将其移动到脏LRU链,但是脏LRU链中脏块数目达到限制,DBWn被唤醒开始刷新脏块,Oracle必须等待刷新脏块完毕,才能再继续寻找牺牲者,这其间的等待事件,也会被记入free buffer inspected。

总之,free buffer waits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在LRU中寻找牺牲者的时间过长。如果这个等待事件频繁出现,说明Buffer cache中脏块太多了,这通常是DBWn写刷新速度慢造成的。我们应该将DBWn更频繁的被唤醒去刷新脏块,好让它们变干净、可以被选为牺牲者。我们不应该让脏块从脏LRU链中被刷新,因为这时通常会出现free buffer inspected。脏LRU链并不是为了将脏块集中到一起,让DBWn去刷新的,我们上面的图例中已经讲过,将脏块移动到脏LRU链中,是为了减少下一次寻找牺牲者时,所需搜寻的块。Oracle中另有一个链表,准门用来记录脏块,好让DBWn定期刷新,这个链表是检查点队列。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iskyer/p/3310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