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团队管理

写在前面

    年初的时候,去一家公司面试,老总问我“如何提高团队的执行力”。当时听到这个问题,第一反映是这家公司到底怎么了,是公司执行力不行吗?还是他们的测试团队出了什么问题,竟然让老总问一个求职者这种问题。不过当时也不好深问,也不好评价他们的员工如何,只从管理策略、做事方式上泛泛而谈。——从当时那位老总表现来看,这应该不是他想听到的。

    回来以后,我对这个问题、对以前自己的管理工作进行了一些反思,有了一些想法,整理如下,既是分享,也是作为以后工作实践的指导。

看法

    要保证执行力,我觉得有三个核心环节最重要:做正确的事,用正确的人和正确的做事。

    我待过的团队不多,但近来跟我探讨测试管理方面问题的同行不少,深聊之后,发觉多数问题都出在上面这三句话上。有的方向出了问题,团队很迷茫;有的团队里出现了老油条,影响恶劣;也有的测试经理说他们的下属连分析测试范围都做不好,也就是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做事。

    如果把上面这三句话拆分,大概就是下面这十个步骤。因为保证执行力向来不是纯粹一个部门的事,所以这里面也包含了从公司层面推动的一些工作。

  1. 制定战略规划:确立团队发展方向,增加向心力
  2. 设计组织结构:分清职责,明确分工。小公司没必要区分组织结构,但反过来说小公司可能也没必要探讨执行力这个话题
  3. 编制岗位说明:做到考核有据,奖惩有章。是否存在员工不清楚自己的分内工作有哪些?这是否导致了互相排斥和偷懒怠工行为的增加。清晰的职责是也是为了更好的团队合作
  4. 理清管理流程:避免部门各自为政,不相配合
  5. 制定目标体系:提升工作效率,使团队主动工作
  6. 考核员工绩效:使工作有结果,让利益分配变公平。程序的公平比结果公平更重要
  7. 设计薪酬激励: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多劳多得,能劳多得。对于员工,要用合理的前途与回报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而不是随便画一个苹果,做一份计划,就强制他们去实现。这是建设和管理一只优秀团队的普遍性原则
  8. 建设文化制度:使团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团队形象要提升,领导者就必须增强成员的集体荣誉感和勇于承担责任的勇气。理想的而且是必须达到的状态是:每个人的工作重点都应该是着力于如何帮助团队解决问题,并且支持团队其他成员将各种问题的负面效应减小到最低。出了问题,要以实际问题为核心,对事不对人,从而才能建立共同负责的团队文化
  9. 打造人才梯队:提高人员的素质能力。人才梯队的建设也是为了工作更好的管控和落实
  10. 管控措施到位:防止执行不力,避免互相推诿扯皮。团队里不允许出现坐享其成(偷懒)的人。因为这是对团队伤害最大的因素。管理者的协调能力,首先表现在对于工作的分配和奖惩,其次才是做调解下属利益的马大姐

致命的领导错误

    个人看法,团队执行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团队的管理者。管理者若是一个没有执行力的人,或者管理上出现问题,我想很难出现一个高执行力的团队。

  1. 拒绝承担个人责任的错误。有时候可以带头检讨错误。尽量不给部下留下失败的阴影。无论做什么,做领导者要为部下承担责任。部下的错就是领导的错误。

  2. 没有培育胜任的人才。

  3. 只想控制工作的成果。

  4. 喜欢附和错误的一方。

  5. 管理僵硬,对每个人采取同一种管理方式

  6. 忘记了利润对于团队的重要性。

  7. 只专注于业务问题,忽视了管理工作。

  8. 只是员工的工作伙伴。(平时要观察属下的情绪,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将你的管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们。不要表露情绪。需要从细微之处做起,关心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

  9. 没有订立工作和行为的明确标准。

  10. 没有对下属进行训练。

  11. 一味地宽恕不能胜任的员工。

  12. 只知道赞赏绩效最优的员工

  13. 试图去操纵员工,这是最不可原谅的错误。

问卷调查

下面这个列表可以作为一种问卷调查跟组员进行沟通,了解员工的期望。这样做也是为了打造更强大的执行力。要让员工乐于干、且有能力干,缺一不可。

  • 在工作中知道公司对我有什么期望。

  • 我有把工作做好所必需的技能和工具。

  • 在工作中有机会做我最擅长的事

  • 在过去的7天里,我出色的工作表现得到了承认和表扬。

  • 在工作中上司把我当一个有用的人来关心。

  • 在工作中有人常常鼓励我向前发展。

  • 在工作中我的意见一定有人听取。

  • 公司的使命和目标使我感到工作的重要性。

  • 我的同事们也在致力于做好本职工作。

  • 我在工作中经常会有一个最好的朋友。

  • 在过去的6个月里,有人跟我谈过我的进步。

  • 去年,我在工作中有机会学习和成长。

快,关注这个公众号,一起涨姿势~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qianzf/p/6859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