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精华

刻意练习精华

 

“长期稳定不低于预期”。不低于预期是符合我们给自己定的要求,给自己挖的坑。所谓“给自己挖的坑”就是,当我们说自己每天要做什么,那么我们把这个事情做到了,这就是符合自己的预期;第二个要点是,持续行动有一个最基本的节奏就是每天做,做足够长的时间,而且要保持稳定。日出日落为一天,正好一个地球自转周期,如果我们以这个节奏来规划自己的成长进步,就可以让基础打得扎实牢固。

“朴”为专一,“素”为纯粹。成长也如此。

如果这个想法成立,那就意味着我们生下来的每天都应该有进步,因为不进步的话,其他人的进步就会让我们变得落后。古语有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能选择的也就是每天都行动了。这是我们唯一能够把握的,因为唯一相对公平的筹码就是每个人的时间,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有限的时间投入某个方面,不断积累、提升形成优势,然后去市场上做交换。我们要把时间持续地、长期稳定地专注在一个点上,并且在这一点上形成自己的优势资源。这其实是一种通过持续行动为自己的成长“复利”的行为。“复利”一词来自金融,指的是把一个计息周期产生的利息算成本金,在一个新的周期可以产生下一期的利息,于是利滚利,钱可以享受到时间的复利收益。 我们的成长也应该如此,通过持续行动、投入时间构建自己的优势。努力之后有了新的环境,而基于这个环境,再通过持续行动获得更多优势,于是可以把以前积累的优势进一步利用起来,这叫“用持续行动为成长复利”。这样你的竞争壁垒会越来越高,因为在三维空间里时间无法逾越。就像你看到我的文字时,我已经持续行动,写了1000多天,而这1000天你无法通过“秒懂”“干货”等方式瞬间获得,但是我可以在后续的工作中,享受这段时间的投入带给我的复利。如果你说想要超越我的话,要么也这样写(但是我已经做完了),要么扭曲时空(譬如打游戏时为了取胜而开挂)。

渴望“强即时反馈”是我们身上的固有属性。我们与外界交往互动,通常会期待强即时反馈,因为我们需要这种反馈。如果没有强即时反馈,那我们可能会出现一些症状,比如焦虑、急躁、目光不定、肾上腺素分泌过多。

但是一味地追求强即时反馈,也会有失效的时候。什么时候失效?遇到复杂系统的时候。

但是人都希望能有强即时反馈。大概因为我们怕死吧,所以大家都很着急,于是即使是在和复杂系统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也希望有强即时反馈。 但是这么分析下来的话,你知道这是没戏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且更重要的是,那些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事情,往往都是复杂系统。比如我们的能力、身体状况、收入处境、家庭幸福……这些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长期稳定的投入,才会有效果。

强即时反馈是毒品,会让你很爽,当然也可以止痛,但是最终会让你上瘾,而且很难戒掉。

我们内心可能有很多欲望和想法,如果沉下心,踏实干好一件事情,往往就足以打开局面了。但问题在于,我们往往这也想要,那也想要,相当于同时要解多道难题,但资源不够,精力分散,火力不够猛,自然也就解不出来。 于是我们迷茫、纠结、痛苦、忧愁……进而看各种慰藉心灵的鸡汤故事,告诉你这是生活的正常状态,仍然可以闭着眼睛假装自己很幸福。但是事实上,我们搞不定,我们没得选,我们没办法。

我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如果你要坚持,那必须要找到成就感。当你找到成就感以后,就很容易坚持下去了。

找到成就感的确可以让你走得更远,但这只是表象,强调外在事物在我们行动中的作用,此乃外求。我们应该有的心态是,在持续行动的时候,要做好即使没有任何外界反馈仍然能够继续前行的心理准备。

我们要把通往内心活动的钥匙,牢牢地抓在自己的手上。这样是最牢固、最可靠的,这是内求。 在成长会中我经常强调一点:向内寻找、审视自己。我们这个时代资讯很发达,但凡能说话的人,包括我自己,都在制造声音,告诉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如果你的认知思考都依赖于外部资讯,让不知道是谁写的东西影响你的所思所想,那样你就很容易成为墙头草,没主线。将自己心绪的控制权交给外部的时候,你自己是没有什么主动权的。

但是从成长上说,我觉得真实的情况其实是反着来的。反馈从来都是漫长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成长是自己的事情,不能因为今天的文章没人看,今天的语音练习没有人点评,今天发了个朋友圈没有人点赞,你就开始怀疑自己,怀疑人生。然后你就抱怨没有人和你互动,没有人给你反馈,没有人和你一起玩,于是你就不做了。 其实谁也没有义务要给你反馈,谁也没有义务要陪你玩,不理你是本分,理你是情分。我觉得如果我们把心态放低一些,不要对外界有那么多预期,多对自己有一些要求,也许我们能走得更远。 如果你总是期望着外界给予一些东西才能走下去,以一种索取者的身份看待周围的所有人和事,把自己的不如意归结于所有环境,那你很有可能忽视了自己内心的一片荒芜。 相反,假如你的目光往内心看,通过逻辑分析想清楚自己想法的来龙去脉,对于所做的事情,有清晰的认知,包括风险、核心、要点、挑战……那你会走得非常坚定。

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是为了所谓的成就感或者其他外界反馈上路,就像把自己的心智开关放在了别人手里。于是你的喜怒哀乐为外界所掌握,今天这个让你不开心,明天那个使你很伤感。有的人把这个叫作人生的百味……

如果有一个规则,你言行一致地将这个规则遵守到位,这是一个方面;这个规则是如何制定出来,是否合情合理,这是另外一个方面。现在我们的思考错位,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开始动摇对规则的遵守,而不反思规则的制定。 我的观念是,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一定要训练自己的靠谱性,训练言行一致,这是成长中很重要的能力。在很多地方,人们称为“执行力”。

遵守规则是挺有难度的一件事,我们的行为也许一不小心就越界了。所以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看来这是一生的成长课了。 于是也就慢慢明确了,成长也许就是自己给自己定下规则,然后持续行动,遵守规则,不断兑现,不停做到的过程。一时冲动去做一件事情容易,而把一件事情持之以恒地做好,做上个十年八年甚至更长,就不是仅凭冲动能做到的事情。

我们学习任何专业,其实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拿着教材,一页一页地看,一段一段地理解。比如我们的口译训练小组,就是地毯式地“步步为营”,把每一篇文章都练到位。这样打下的基础会非常扎实,会给我们的未来带来非常多的可能性。 这本来就是一名学习者应有的态度和应该遵守的规则,但是现在你见到的大多是满大街的浮躁心态。学习者不沉下心来多琢磨一下教材里面的逻辑论证分析,却总想着要灵活一些,想着往前跳,想着如何一天读一本书,想着听不同人的分享,想着一股脑儿地去凑热闹…… 在没有完全吃透一些基础规则的前提下,在自以为是的自大情绪下,我们开始嫌弃那些“墨守成规”的行为,开始谈论一些灵活、快速的学习途径。然后反过头来说,这个教材不行,早就过时了,或者直接说老师讲得不好。 这个时候,我们已经被“灵活性”蒙蔽了双眼,连规则都开始遵守不了了。 如果你的生活轨迹,每天都是所谓的“灵活”,那你和漫天飞舞的柳絮,和随风倒的墙头草,有什么区别?当然在这个注意力就是经济的眼球时代,你要是直播自己这棵随风倒的草,说不定还会成为网红。 我觉得我们需要对规则有一些敬畏,投入自己的资源去遵守它,至少塑造出能够遵守规则的“肌肉”,这样你会有很高的信用。如果我们习惯说话不着边际,久而久之,就很容易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假的了。

不要在没能力遵守规则的时候,大谈灵活性。

有关持续行动,简单地说就是,如果想有进步和突破,那就要有每天做这件事情的心理准备,排除内心所有的疑虑和对困难的恐惧,稳定持续地向前走。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行动系统的建设,让自己想办法每天都去做,另外一方面,要注意学习系统的建设,让自己每天的行动和表现,比前一天有实质性的进步。进步是具体表现在细节上的,可追踪、可感知、可呈现。

当我们开始成长时,会有很多犹豫和纠结、茫然和彷徨,这往往来自信息的交织和对未来的不确定以及对失败的恐惧。想考研但是怕考不上;想尝试新的工作却怕挑战;想纵身投入一段感情却害怕受到伤害。我们擅长使用复合句,先描绘一个美好场景,然后用“但是”转折成一地鸡毛。

我们需要参与到自身的成长中,投入自己的进步中,这是促成改变的唯一途径。但是我们却疲于应付周遭,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于是过了五年,自己仍然没有进步,收入不增,心智不长,然后你反过来告诉自己要享受当前的宁静。

参与和投入意味着拿出自己身上有限的资源,包括时间、注意力、精神、金钱,与你的对象(不管是人还是物)充分相处并且持续运营这个过程,这叫参与;我和你开始做一件事情,我把宝贵的资源给了你,你成了我在历史演进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叫投入。

也有人会问:“我参与了,投入了,然后失败了、受伤了怎么办?我以前努力付出过,没有得到结果,于是我再也不想付出投入了。”这个问题有意思,在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们不会因为摔倒了就不再起来继续尝试行走。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对自己的成长却如此吝啬。 其实不管怎么样,参与和投入的人永远都是赢家。如果你全心投入,事情成功了,收获结果,是赢家;假使失败了,找出原因,发现短板,改正加强,收获经验,是赢家;假使被人坑钱,用学费买到对一个人的透彻认识,长了教训,是赢家;即使你在一段感情中充分投入,最后对方却离开,那你提前了解了一个人,也并没有输。 生活就是一场体验的旅途,充分参与、忘情投入的人,会得到最充分的体验。最终结果无论如何,收获的远远要比当初单纯的预期多。 回首再看,你会发现,相比开始前的纠结,这一路领略的风景,要比那些小纠结,精彩好几个等级,你甚至会怀疑,为什么当初浪费了那么多时间。这是因为,参与和投入才是最大的变量,是让我们通往新世界的明灯。

如果你在大学好好学习,专业课程学习到位,那你有很大概率会成为一个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完整知识体系的人。如果你自身不断提升价值,能对他人提供帮助,往往可以成为能赚钱的那一种人。 这些能力就是结果型能力。结果型能力来自过程型能力的概率累积,两者未必有绝对的因果关系,但是过程型能力的构建,可以让我们不断增大结果型能力获得的概率。 这里有个问题,结果型能力往往很吸引人。比如,一个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很能赚钱的人,或者一个视野开阔的人,这些品质,其实就是结果型能力。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种结果型能力是没有办法直接教授的,能教授的只有过程型能力,需要每一个人去持续行动累积结果出现的概率。 就像努力和回报的关系,努力就是过程型能力,你需要训练的是自己“努力”的能力,但是回报是否能够如愿,是一个概率累积的问题。这一次不能如愿,不代表以后不会如愿。只有我们不停地“努力”,才能尽可能地增大得到回报的概率。而到那个时候,我们就会具备“回报”这种结果型能力。

持续行动就是关于持续输出的艺术和技术。我们在谈论持续行动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论如何每天做输出、如何每天想办法输出,是不停地把我们的想法、思绪、储备,整理出来。 另外,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我相信我们所输出的数量,和我们能够从市场上兑换回来的东西在价值上等量齐观。如果我们想解决自己收入增长的问题,首先需要看一看自己的输出量。这算是一个信念,我没有办法证明,但是我相信那些输出做得多,而且又有质量保证的,能从市场上得到的收益不会太低。

摘自自己博客的话:实际生活中所有解决的问题都有多种情况,但可记忆的例子十分有限。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学习。学习正是为了从有限的例子上找出问题和答案之间的规律的一个过程。而所找出的规律叫做知识。费曼说:如果你没有办法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你所学的知识。 你就没有真正学会它。因为学习正是在用知识来压缩原本无限的信息。

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可思想的顺序却应该是反过来的,找到好工作的前提是可以胜任这份工作,而可以胜任这份工作的前提是可以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在遇到问题时,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获得一个预测,但预测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我们希望可以利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得到与正确答案一致的预测。但是方法不能凭空产生,需要从以往的经验中学习,找出问题和答案之间的正确关系。应用是用问题和方法来预测答案,而学习是用问题和答案来获得方法获得方法才是学习的目的。

我理解的“倒逼”,是利用行为模式和逻辑特点驾驭之,并形成一种夹逼之势,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过程。我们认识了一些客观规律,能够掌握并运用它,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于是取得了“倒逼”的效果。我们修好道路,让事情沿着道路往下进展,最终达到目标。道路可以借助规律,实在不行,可以设一个环境,这就是所谓的以借势或者造势来达到倒逼的目的。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我们的需求,利用我们对痛苦的逃避或对快乐的追逐,来倒逼我们的行动。例如我们如果不去做一些事情就会感到太丢脸,没有输出就会很痛苦,这都是不同的倒逼形式。

学习必然会涉及领域,不管哪门学科或者哪个方向。而在某个方向里,会有很多基本前提假设、定理推论,构成基础的集合。而这些集合,都需要掌握。如果我们无法掌握,建议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背下来。学习英语或者学习法语都有一些基础的音标需要掌握,这个时候你没有办法通过其他的方法、技巧或方式掌握,那只能通过不断强化记忆训练。直接记下来,未必会比你找一堆记忆法来得慢。这个过程虽然会消耗大量时间,但是一定不能跳过。记住一句话,所有在持续行动中放的水,最后都会回流到脑子里,变成你的泪。

这个过程从水利工程的角度也许表述得不够严谨,但是核心观点在于,在把水拦住前,我们所有的投入都可能会沉入水中,没有看到任何反馈。同理,在知识的学习中,最基础的一个阶段也像往水里扔石头,而等到石头堆积露出水面的时候,就相当于到了一个“最小正周期”。在此之前,我们会经历一个沉默期,在这个沉默期中,所有的投入和努力都好像没有任何反馈。 但是人和人的区别就在这里,有的人坚持了下来,有的人放弃了。坚持下来的人,可能会因为不断调整尝试,取得结果;而放弃的人,可能会再去找一个新领域从头开始,相当于重新填一次河。所以,有些人能够在一个领域里越走越深,而有的人只是不停地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停地入门而已。你可以想象一下这两种模式若分别持续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二者各自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一个领域中会有不同的模块,不同的抽象层次,我们需要找到不同模块之间的关联,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在彼此之间构造连接。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关键的就是逻辑推理。逻辑是一种思维的规律,我们在思考中会有很多有序的连续的局部,就像从p→q一样。这些规律组合在一起,如果你可以熟练应用,就具备了逻辑能力。 在打好基础以后,就可以根据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推理进行推论。就像我们站稳以后,可以开始往前迈步行走。在行走中,有时候会遇到不同的街区,这些街区就像不同领域的知识,也就是学习系统中的不同模块。而不同的模块之间,可以进行关联,分析相关性,并且进行类比。不同的模块都可以展开类比,而这可以形成一张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

要告诉自己,应该充满信心,接受并拥抱新的场景、新的环境、新的事物。不固守在原有的舒适圈,对新的自己应该有新的认知。如果你追寻一个目标,而内心始终认为自己配不上这个目标,那么和自己较劲,会是件挺烦恼的事情。

你说了什么就让自己做到,通过言行一致的训练倒逼你自己不要乱说话。我有一个早起的项目,就是以这个角度开始训练的。当我们知道自己说出的话就需要践行的时候,开口前就会三思了。如果这个你做不到,那就先不要说了。用这个原则再审视一下,你说自己“感兴趣”但是“零基础”,是不是挺有问题的?既然你感兴趣那就去做,如果你做不了那就不要说。

低谷时怎么办? 打鸡血成了解决办法。打鸡血就像打强心剂一样,一针下去马上见效,三下五除二,干劲上来,管用一阵子……罗永浩在他自己的演讲里曾经说过,自己学习最苦的时候,就是靠着一堆成功学的书籍支撑过来的,一本书失效了,换一本书用新的姿态再来读一遍。

如果这事要做,那就长期、平和、稳定地做,我始终相信这是靠谱的选项。 以10为底,N为幂,代表能够持续行动的天数。 一阶行动者:一般做一件事情在10的量级,即10天左右就面临极大的放弃风险,或者直接放弃。这其实就是一周左右的鸡血周期了。一阶行动者的瓶颈在于执行。 二阶行动者:二阶行动者成功地完成了10的2次方,即100天量级的持续行动,然后就歇着了。这个阶段具备一定的持续行动能力与体验,在行动的领域也会有一些积累。网络上也有许多行动和方案。二阶行动者的瓶颈在于学习系统和格局。 三阶行动者:当我们能把一件事情持续行动到10的3次方的量级,即1000天的时候,我们就是三阶行动者。这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而正因为这个阶段足够长,你开始能真正见证到一些改变和突破。我们看大学本科到大三结束开始找工作正好三年多,博士研究生大量出研究成果也普遍集中在第三年,而职场从业者也会在三年左右有一个蜕变,于是就很容易打开新的局面。 四阶行动者:这个话题就太宏大了,比如新中国的两个30年……所以以我的视野和行动,目前先按下不表。 但是,当你心中有N阶的时候,你再看看你的鸡血周期,那种下了决心又放弃的重复场景,此时会不会觉得,是时候要推进自己的成长了?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q1359720840/p/14408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