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_58 python语法基础

1.python是解析型语言。

有点像javaScript在html运行一样,不需要mian函数入口,随时随地定义函数,执行函数,

执行语句,定义类型

2.python能面向对象

3.python使用地址计数器,如

a = 1 

b = 1

ida = id(a)

idb = id(b)

ida是等于idb的,就是说他们的内存地址一致,指向1这个int变量

3.del语句可以直接释放资源,变量名删除,引用计数减1,

如 2 中,1这个int实际上是由a和b引用的,,即“1”由两个引用,del a ,则将a这个变量注销,然后1这个int的地址计数-1;

*如果del a 后,还使用a作为赋值,输出等,会引发错误。

*python有垃圾回收,如果地址计数为0,那么内存可能会被回收。

4.如果想要在python中使用中文字符,要

#coding=utf-8    //类似于xml文件的enconding

5.python注释使用#,不是//或/**/

6.函数定义

def add(x,y):

  z =x+y

  return z

def add2(x,y):

  z =x+y

  return z

调用

res = add(8,5)

//不需要 ;  不需要{}来包括函数体 ,不需要声明变量类型,不需要声明形参类型

需要严格的缩进来维护一个语句块,需要使用:

8.如果函数内,要改变全局变量的值,要使用global关键字,如:

def changeNum():

  global num

  num = 8

num=10

changeNum()

print num

#num此时是8了

10 a**b表示 a的 b次幂

#如果b的数值很大,python依然能输出来,不想其他语言,对数值大小有限制

11  判断a和b是否为同一对象,使用

a is b 或 a is not b ,c#为  a.equals(b) ,返回类型都为bool

**********三元运算    result = 1 if 条件 else 2  ,C#  a = 条件?值1:值2

12  

if a>b:

  #aaaa

elif a==b:

  #bbb

else:

  #ccc

13.

while a!=b:

  #xxxxx

14.

python 输入函数:

myname = raw_input("请输入您的名字:")

#这样,在控制台中,就能显示"请输入您的名字:",并且赋值到

myname变量当中

15.

for a in "aaaaa":

  print  a

for i in range(10)

  #相当于 for(var i=0;i<10;i++)

16.

列表:list  = [1,2,3,4]  

list = [i+1 for i in range(10)] #特别适合初始化数组

list = map(lambda x:x+1, list) #通过map函数,和lambda x:x+1这个匿名函数,给list初始化

#相当于list<int>, 不同的是,可以del  list[1] ,来删除列表中的"2",

这样列表就剩3个元素了

使用 list.Append(5)来追加元素

*****可以使用list.Append("aaaa"),来追加到里头,即使里面都是int类型的也行

****可以list.Append([2,3,6]),[2,3,6]作为其中一个元素

使用以下方法,达到C# 的list.Count, list.AddRange , list.Contains,

17.元组 --只读的列表

a = (1,2,3)

#元组是不能修改的,不能对里面的元素重新赋值

a[1] = 1 会报错

18 字典

dic ={"a":1,"b":2,"c":3} ,有点像json数据

keys = dic.keys()

values = dic.values()

value=dic["bb"]

//遍历

for key in dic:

  print dic[key]

 //删除元素

 del dic["aa"]

 18. 假如有aa .py

def method1:

  #todo

def method2:

  #todo

if __name__=='__main__'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用python解析器直接执行这个文件,那么__name__就是__main__,这段代码就会被执行;如果是被import的话,这个__name__就是包名,所以这样写,可以单独为每个文件做调试

  #todo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pylblog/p/8214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