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读《精进》,好书啊

原文: http://www.jianshu.com/p/5dece93d6d1b

读《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字数1403 阅读5416 评论15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打完篮球,已经打算要走了。

这时赛场上来了一个人,算是我们县传说级别的高手。

于是我们决定留下来看看他的球打得如何。

轮到他上场了,场下十几双眼睛都被他吸引过去。

他开始运球——嗯,不错,看架势就是一个老手。

他变向、突破、上篮,行云流水一般——可惜球没进。

我们互相安慰,高手嘛,投不进的情况也是有的,我们再看看。

这一次,他拿到球后辗转腾挪,迅速晃开防守队员,然后急停跳投,投篮动作干净利落。我们底下的观众都开始鼓掌了。

结果呢?球还是没进。

奇怪的是,尽管两次都没有进球,但通过他的这两次进攻,我们已经能够断定:他打篮球极其厉害,进球只是早晚的事。

有的人连续两次失手,仍然赢得一个「高手」的评价。
有的人连进四五球,大家却觉得「这家伙是运气太好勒」。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关键在于他稳定。他运球、突破、投篮的姿势非常稳定,无论你怎么防守,他的出手节奏,角度,动作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形。

而那些很准但不厉害的人,每次投篮的动作都不一样。这会让人觉得他的每一次投篮投中都是因为运气好。

所以,评判一个人是否厉害,我当时的判断标准就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输出。

在竞技领域,这个标准非常适用。比如德州扑克的高手,他们不会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抽着烟,嚼着巧克力,分分钟把桌上的钱推过去跟人show hand。现实中的高手是数学家,他们计算概率,整个过程快速、精准、冷酷;他们等待猎物,然后像狮子一样扑过去。

他们不关心一时的输赢,他们关心的是「在一个时段内保持稳定的胜率」。

不过,一旦跳出竞技的赛道,这个标准就瞬间失效。毕竟,人生并非一场比赛。

那么,我的这个定义——「一个厉害的人就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输出」就需要完善。

所以,接下来我就要谈谈采铜写的《精进》这本书。它吸引我的地方正是它的副标题——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作者从七个维度来写,我简单梳理一下要点:

  • 时间——多做半衰期长的事情。
  • 选择——未来视角和当下视角自由切换,以高标准行事,学会悬置目标。
  • 行动——小事、琐事即刻行动,大任务拆解成三 明治块,用图层工作法。
  • 学习——解码、融合、 操练。
  • 思维——思维运筹学:组块、图像、栅格。
  • 才能——以8/2的比例来投入专业领域和扩展领域,把个人作为最小可行产品。
  • 成功——找到自己的独特性。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把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理论成果与大量实例相结合,转化为通俗的、可执行的方法论。 作者在输入这个概念上已经下了非常精深的笔墨了,不过我觉得他对于输出的强调还略有欠缺。

回到我之前关于厉害的人的定义: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输出。

这个世界是残酷的,根本没有人关心你输入了什么,他们只关心你输出了什么。

我们如何评价Jobs?苹果公司的创始人。
如何评价Gates?微软的创始人。
如何评价Elon Musk?paypal、特斯拉、spaceX的创始人。

你看,我们习惯用输出来定义一个人。所以,无论怎样强调输出的必要性都不为过。

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保持稳定的输出。这几乎是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的必要条件。

但,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比如,一个人完完全全的复制了别人的技艺,最终也产出了优秀的成果,那他当然很厉害,但总感觉还差点什么。

直到读完《精进》最后的章节,我感觉终于找到了答案。

采铜在最后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个人之所以厉害,一定是完美的发挥了自身的独特性。

一个厉害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某些「独一无二」的东西的人,他不是「某某第二」,而是他自己。他一定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经历和对经历的反思、大局意识、方法论,乃至人生观,然后统和成一个整体,变成了自己的人生护城河。当然他很可能有师承,有学习和效仿的对象,但最后他一定发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完美的发挥了自身的独特性,同时反复训练,不断精进,使自己在任何时候保持稳定的输出

愿你在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的道路上,长空万里,直下山河。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oxspirt/p/6229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