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基础学习笔记(2009.12.01)

JavaScript能做什么?

JavaScript可以将动态的文本放入HTML页面,可以对事件作出响应,可以读写HTML元素,可以被用来验证数据,可以被用来检测访问者的浏览器,可以被用来创建Cookies。

把JavaScript放在何处?

当页面载入时,会执行位于body部分的JavaScript;

当被调用时,位于head部分的JavaScript才会被执行。

浏览器按照编写顺序依次执行每条JavaScript语句。

JavaScript对大小写敏感,JavaScript的变量也对大小写敏感。

JavaScript可以向未声明的变量赋值,如x=5; carname="Volvo"; 的效果和 var x=5; var carname="Volvo"; 相同。 JavaScript会对未声明的变量自动声明。

+运算符可以用来把文本值或字符串变量加起来(连接起来)。

可以在JavaScript中创建三种消息框:警告框、确认框、提示框。

警告框:alert("文本")

经常用于确保用户可以得到某些信息,用户需要点击确认按钮才能继续进行操作。

aler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alert(
"我是警告框!!")
</script>

带有折行的警告框:

aler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alert(
"再次向您问好!在这里,我们向您演示" + '\n' + "如何向警告框添加折行。")
</script>

确认框:confirm("文本")

如果用户点击确认,那么返回值为 true。如果用户点击取消,那么返回值为 false。

confirm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r=confirm("按下按钮")
  
if (r==true)
    {
    document.write(
"您按了确认!")
    }
  
else
    {
    document.write(
"您按了取消!")
    }
</script>

提示框:prompt("文本","默认值")

提示框经常用于提示用户在进入页面前输入某个值。

当提示框出现后,用户需要输入某个值,然后点击确认或取消按钮才能继续操纵。

如果用户点击确认,那么返回值为输入的值。如果用户点击取消,那么返回值为 null。

prompt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name
=prompt("请输入您的名字","Bill Gates")
  
if (name!=null && name!="")
    {
    document.write(
"你好!" + name + " 今天过得怎么样?")
    }
</script>

for...in 声明:

用于遍历数组或者对象的属性(对数组或者对象的属性进行循环操作)。

for(变量 in 对象)

{

     //在此执行代码

}

for..in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x
var mycars = new Array()
mycars[
0= "宝马"
mycars[
1= "奔驰"
mycars[
2= "宾利"
for (x in mycars)
{
document.write(mycars[x] 
+ "<br />")
}
</script>

JavaScript事件:

事件通常与函数配合使用,当事件发生时函数才会执行。

JavaScript事件参考手册

onload和onUnload:

当用户进入或离开页面时就会触发 onload 和 onUnload 事件。

onload 事件常用来检测访问者的浏览器类型和版本,然后根据这些信息载入特定版本的网页。

onload 和 onUnload 事件也常被用来处理用户进入或离开页面时所建立的 cookies。例如,当某用户第一次进入页面时,你可以使用消息框来询问用户的姓名。姓名会保存在 cookie 中。当用户再次进入这个页面时,你可以使用另一个消息框来和这个用户打招呼:"Welcome Vivian!"。

onFocus,onBlur和onChange:

通常相互配合用来验证表单.

onSubmit:

用于在提交表单之前验证所有的表单域

try...catch语句:

try...catch 可以测试代码中的错误。try 部分包含需要运行的代码,而 catch 部分包含错误发生时运行的代码。

特殊字符:

可以在JavaScript中使用反斜杠来向文本字符串添加特殊字符。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niuniu1985/p/1614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