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践”的一点认识

      生活是人生最大的舞台,我将其看做是精神层面与现实层面两个部分的有机统一。精神层面即主观的个人思想、涵养、情感及客观的自然、人文科学知识等;现实层面既物质生活,各种实践活动,如学习、运动、工作等。现在要提及的实践则属于现实层面。 

      实践的一个参考定义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
      
      长久以来就发现,很多时候感觉和“理论”是靠不住的。仔细回想,你也许会时常有过这样的经历:凭感觉经验,一直以来觉得某某性格内向、孤僻,会是个极不易相处、阴暗的人,抑或某某性格开朗、阳光,会是一个乐于助人、心底善良的人。但经过偶尔的接触,你突然发现那人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样,甚至完全相反(也许这个例子不是很恰当),这里的“偶尔的接触”就是一种实践。

      也许长久以来,你对某一成语的具体意思很模糊,一直把它理解为自己对它的第一字面意思,从没有查查字典或百度一下,也许哪天当你在哪张报纸或某门户网站上发现这个成语的语境用你的解释怎么都讲不通时,这时你开始想要查查字典或百度一下了,而后得到了正确的解释(也许还会经历多次类似情形才会真正了解、记住、会用这个成语),这里的“查字典或百度一下”也是一种实践;

      可能长久以来,你都喜欢着某个女孩,日思夜想终不能寐,但一直羞于表白,怕遭到对方拒绝而令自己颜面扫地,或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觉得自己根本配不上那样完美的女孩(不管怎样,情人眼里出的都是西施嘛),某一天,你如天神附体般鼓足勇气告知了对方,但对方表示对你“毫不感冒”抑或“欣然接受”,这时你会突然感觉心中哪块一直困扰你夜不能寐的顽石终于不见了,心情舒畅多了,这里的“鼓足了勇气的表白”也是一种实践(虽然碰上“毫不感冒”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当然,这样的话到达“心情舒畅”阶段自然得经过一段缓冲期了);

      也许当你碰到某个技术难题时毫无头绪,不知从何下手,便抓耳挠腮地苦思冥想,然而当你硬着头皮“瞎鼓捣”的时候,爱迪生“多发现了一种不能做灯丝的材料”的精神让你有了灵感、有了顿悟:原来这个问题从另一个角度来解决是这么的简单明了啊,为什么前面就一直往死胡同里想呢?!这里的“瞎鼓捣”当然也是一种实践;

      另一个突出的方面就是:实践是化解误会有效手段。不管承不承认,人们都或多或少存有一种“猜疑”的心理,这一心理也或多或少的影响着我们对某人的看法、对某事的认知,这种认知很多时候却是片面的、消极的、不正确的。比如一个很好的朋友,有段时间没联系了,你突然想起,然后发短信问候,但一直没有回答。这时多种猜疑可能就出来了:他有事很忙,无暇顾忌聊天?可不对啊,依我们的关系,再忙至少回一句总该没问题呀。难道很久不见,已经把我淡忘了?难道我们的关系仅仅稍加时间的稀释就荡然无存?抑或还是朋友出事了?手机换了,但没通知我号码?。。。。。。种种想法都出来了,且不断萦绕你的心头。后来你偶尔向朋友提起此事,才知那天他手机没电或恰好那天停机没来得及充话费。这里通过事后的聊天得知“真相”也是一种实践。。。。。。


       可为什么会是“一直以来”呢?为什么与身边的人非要停留在“感觉”的层面,而不多接触接触,互相多了解一些呢;个人认知体系中有漏洞、残缺,为什么不即时查资料补上呢;喜欢一个人需要过多的掩饰,过多的理由吗;学习、工作要多动手,很多宝贵的经验、技巧不是从多次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吗;生活中许多的因猜疑等造成的莫须有的误会,为什么不能即时通过沟通交流化解,进而却影响到我们对某人某事的看法,甚至造成更大的损失呢。。。。。。

 
        生活中有些事真的太蹊跷了,明明自认为会是这样发展的,可结果却又是另一个模样,为什么呢?因为中间还有“实践”这个神气的魔法棒产生了“干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论断也许是应该值得注意的时候了。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uzhiyuan/p/1570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