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命令行基础操作


虽然Ubuntu具有不错的图形界面,但是在使用Linux系统时命令行操作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十分高效的。看到了这一篇介绍还不错,摘录下来。

1.打开终端命令行

方法一:右键->打开终端。
方法二:Ctrl+Alt+T

2.常用快捷键

2.1 tab键

tab键是有两个功能,一个一次tab命令补齐,另一个两次tab提示内容,如果我们不记得一个命令的全拼,或者不记得某个路径的全拼,可以输入命令的前面几个字母,然后使用tab键自动补齐命令或查看提示信息。

2.2 Ctrl+c组合键

Ctrl+c中断,强行打断进程,如果终端命令行正在执行某个进程的程序,这时想要中断掉该进程就可以使用Ctrl+c。

2.3 Ctrl+d组合键

Ctrl+d退出,相当于exit和quit,比如用python命令进入python交互环境后,就可以用Ctrl+d退出python交互。

2.4Ctrl+Shift+c组合键和Ctrl+Shift+v组合键

在终端中复制粘贴时,先用鼠标选中需要复制的内容,然后用Ctrl+Shift+c进行复制,再用Ctrl+Shift+v进行粘贴。

2.5图形界面和纯文本交互模式切换

Ctrl+Alt+F1~F6:纯文本交互模式登入tty1~tty6终端机;
Ctrl+Alt+F7:切回图形界面。

3.终端命令行中一些常用符号了解

  1. 用户主目录:~
  2. 系统根目录:/
  3. 一般用户提示符:$
  4. root用户提示符:#

4.关机与重启命令

  1. 关机
    sudo poweroff
  2. 重启
    sudo reboot

5.目录与文件相关命令

  1. 显示文件和目录列表
    ls
  2. 切换目录
    cd <目标目录>
  3. 显示当前所在工作目录
    pwd
  4. 创建文件
    touch <文件名>
  5. 复制文件
    cp <源文件路径> <目标文件路径>
  6. 移动文件
    mv <源文件路径> <目标文件路径>
  7. 删除文件
    rm <文件名>
  8. 显示文件内容
    cat <文件名>
  9. 创建文件夹
    mkdir <文件夹名>
  10. 删除文件夹
    rmdir <文件夹名>

6.文件权限

  1. 修改文件读写可执行权限,具体权限由掩码值决定,如777权限全开
    sudo chmod 777 <文件名>
  2. 修改文件所有者
    sudo chown <用户名>:<组名> <文件名>

7.文件查找

7.1locate命令查找文件

sudo updatedb
locate <待查找文件名>

7.2find命令查找文件

find -name <待查找文件名>

8.网络相关命令

  1. 网络连接与否测试
    ping <待测目标主机IP或域名>
  2. 本地IP地址查看
    ifconfig
  3. 远程登录到目标主机
    ssh <目标主机用户名>@<目标主机IP地址>

9.系统软件安装与软件运行方法

9.1系统默认的软件安装方法apt-get

sudo apt-get update
sudo apt-get install <软件包名称>

9.2 source方法执行系统脚本,比如执行用户默认配置脚本.bashrc

source ~/.bashrc

9.3 ./方法执行一般可执行文件

./<可执行文件>

10.文本编辑器vim使用

  1. vim查看文件内容
    vim <文件名>
  2. vim进入编辑模式
    在vim查看文件内容的界面中,按i键进入编辑模式,然后就可以编辑文件的内容了
  3. vim退出编辑模式
    在vim编辑文件内容的界面中,按Esc键退出编辑模式,然后就又回到查看文件内容的界面了
  4. vim编辑内容保存
    vim在编辑完文件内容,退出到查看文件内容的界面后,可以输入“:w”对编辑内容进行保存,也可以输入“:wq”对编辑内容进行保存并退出vim

11.关于Linux命令行知识的学习方法建议

上面介绍的Linux命令是一些平时用的频率比较高的,但是Linux命令的数量非常的多,并且很多命令都不常用,而且每个命令都有很多额外的参数,所以想要一下子记住所有的Linux命令和使用方法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建议大家对常用的一些Linux命令进行学习后,Linux命令有了一个大概的整体了解。对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遇到不会的的命令,通过上网查找使用教程来学习和使用。

来源:https://www.cnblogs.com/hiram-zhang/p/10375233.html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etisl/p/11865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