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GC --- Java堆内存

Java堆是被所有线程共享的一块内存区域,所有对象实例和数组都在堆上进行内存分配。为了进行高效的垃圾回收,虚拟机把堆内存划分成:

1. 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 

由 Eden 与 Survivor Space(S0,S1)构成,大小通过-Xmn参数指定,Eden 与 Survivor Space 的内存大小比例默认为8:1,可以通过-XX:SurvivorRatio 参数指定,比如新生代为10M 时,Eden分配8M,S0和S1各分配1M。

大多数情况下,对象在Eden中分配,当Eden没有足够空间时,会触发一次Minor GC,虚拟机提供了-XX:+PrintGCDetails参数,告诉虚拟机在发生垃圾回收时打印内存回收日志。

Survivor:意思为幸存者,是新生代和老年代的缓冲区域。
当新生代发生GC(Minor GC)时,会将存活的对象移动到S0内存区域,并清空Eden区域,当再次发生Minor GC时,将Eden和S0中存活的对象移动到S1内存区域。存活对象会反复在S0和S1之间移动,当对象从Eden移动到Survivor或者在Survivor之间移动时,对象的GC年龄自动累加,当GC年龄超过默认阈值15时,会将该对象移动到老年代,可以通过参数-XX:MaxTenuringThreshold 对GC年龄的阈值进行设置。

2. 老年代(Old Generation)

老年代的空间大小即-Xmx 与-Xmn 两个参数之差,用于存放经过几次Minor GC之后依旧存活的对象。当老年代的空间不足时,会触发Major GC/Full GC,速度一般比Minor GC慢10倍以上。

3. 永久代(Permanent Generation)

在JDK8之前的HotSpot实现中,类的元数据如方法数据、方法信息(字节码,栈和变量大小)、运行时常量池、已确定的符号引用和虚方法表等被保存在永久代中,32位默认永久代的大小为64M,64位默认为85M,可以通过参数-XX:MaxPermSize进行设置,一旦类的元数据超过了永久代大小,就会抛出OOM异常。

虚拟机团队在JDK8的HotSpot中,把永久代从Java堆中移除了,并把类的元数据直接保存在本地内存区域(堆外内存),称之为元空间。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有经验的同学会发现,对永久代的调优过程非常困难,永久代的大小很难确定,其中涉及到太多因素,如类的总数、常量池大小和方法数量等,而且永久代的数据可能会随着每一次Full GC而发生移动。

而在JDK8中,类的元数据保存在本地内存中,元空间的最大可分配空间就是系统可用内存空间,可以避免永久代的内存溢出问题,不过需要监控内存的消耗情况,一旦发生内存泄漏,会占用大量的本地内存。

ps:JDK7之前的HotSpot,字符串常量池的字符串被存储在永久代中,因此可能导致一系列的性能问题和内存溢出错误。在JDK8中,字符串常量池中只保存字符串的引用。

 

如何判断对象是否存活

GC动作发生之前,需要确定堆内存中哪些对象是存活的,一般有两种方法:引用计数法和可达性分析法。

1、引用计数法
在对象上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每当有一个对象引用它时,计数器加1,当使用完该对象时,计数器减1,计数器值为0的对象表示不可能再被使用。引用计数法实现简单,判定高效,但不能解决对象之间相互引用的问题,也因为这个原因Java虚拟机没有选用引用计数算法管理内存。

2、可达性分析法
通过一系列称为 “GC Roots” 的对象作为起点,从这些节点开始向下搜索,搜索路径称为 “引用链”,以下对象可作为GC Roots:

    • 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
    • 方法区中静态变量引用的对象
    • 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
    • Native方法引用的对象

当一个对象到 GC Roots 没有任何引用链时,意味着该对象可以被回收。

在可达性分析法中,判定一个对象objA是否可回收,至少要经历两次标记过程:
1、如果对象objA到 GC Roots没有引用链,则进行第一次标记。
2、如果对象objA重写了finalize()方法,且还未执行过,那么objA会被插入到F-Queue队列中,由一个虚拟机自动创建的、低优先级的Finalizer线程触发其finalize()方法。finalize()方法是对象逃脱死亡的最后机会,GC会对队列中的对象进行第二次标记,如果objA在finalize()方法中与引用链上的任何一个对象建立联系,那么在第二次标记时,objA会被移出“即将回收”集合。

 

原文出处: 占小狼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eohe/p/9301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