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15】 | 项目范围管理-确认范围

确认范围包括与客户或发起人一起审查可交付成果,确保可交付成果已圆满完成,并获得客户或发起人的正式验收。

1、确认范围是正式验收项目已完成的可交付成果的过程。确认范围包括与客户或发起人一起审查可交付成果,确保可交付成果圆满完成,并获得客户或发起人的正式验收。确认范围应贯穿项目的始终。

2、确认范围的ITO详解:

①  确认的可交付成果:经确认的正确的可交付成果,有形或无形,依据WBS。

②  工作绩效数据:实际范围管理工作中产生的绩效数据。

③  检查:检查也称为审核、评审、审计、走查、巡检、测试等,是指开展测量、审查与确认等活动,来判断工作和可交付成果是否符合需求和产品验收标准。

④  验收的可交付成果:经过范围确认,验收合格的可交付成果。

⑤  变更请求:在范围确认过程中发现的不满足需求的,且需要变更的,应提出变更请求。

⑥  工作绩效信息:利用工作绩效数据计算得出的反映范围管理指标的信息。

3、确认范围的步骤:

(1)确定需要进行范围确认的时间

(2)需要哪些投入

(3)确定范围正式被接受的标准和要素

(4)确定会议的组织步骤

(5)组织范围确认会议,顺利完成确认

4、确认范围时需要检查的问题:

(1)可交付成果是否是确定的、可确认的

(2)每个可交付成果是否具有明确的里程碑,里程碑是否有明确的可辨别的事件

(3)是否有明确的质量标准

(4)审核和承诺是否有清晰的表达

(5)项目范围是否覆盖了需要完成的产品或服务进行的所有活动

(6)项目范围的风险是否太高,是否能够降低可预见风险

5、干系人对项目范围的关注点:

(1)管理层:关注范围对进度、资金和资源的影响

(2)客户:关注产品范围,即项目的可交付成果是否足够完成产品或服务

(3)项目管理人员:关注可交付成果是否足够和必须完成,时间资金和资源是否足够

(4)项目团队成员:关注自己参与和负责的元素的时间是否足够,是否有冲突

6、确认范围与质量控制的不同:

(1)确认范围主要强调可交付成果获得客户或发起人的接受;质量控制强调可交付成果的正确性,并符合为其制定的具体质量要求(质量标准)

(2)质量控制一般在确认范围前进行,也可同时进行;确认范围一般在阶段末尾进行,而质量控制并不一定在阶段末进行

(3)质量控制属于内部检查,由执行组织的质量管理部门实施;确认范围则由外部干系人(客户或发起人)对项目可交付成果进行检查验收

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确认范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它的不容易主要体现在用户的沟通上,特别是对定制的产品更是如此。而且经常会存在这种情况:虽然确认项目范围是正式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该项目的范围就是铁板一块,所以,范围确认应贯穿于项目始终,并控制好范围的变更才是重中之重。

版权声明:

本文由lenbor原创整理,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

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项目管理师》(清华大学出版社)一书,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告知,我们立即删除。

官网:http://www.lenbor.com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enbor/p/12595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