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岩石的人生感悟

我曾经讲过人生三个阶段,实际上是借着别人的话。第一个阶段就是make living,叫讨生活,第二个阶段是make fortune,就是成就事业,第三个阶段叫make influence,就是制造影响力。如果按照这样一个划分,我现在的确是在有意的或者是无意的来制造影响力。但是从我内心的动机上来看,我更多是无意的。从职业定位上讲,我做的事情,一定是和我公司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这种一致性是不需要公司去规范的,自然而然就形成的。因为我是希望只要跟我在一起的人,不管他是什么人,他都能够从我这里获得他有益的东西,能够分享到我的乐观精神和生活态度。有时候我觉得这个世界人和人就是不一样,有的人天性乐观,有的人天性悲观。同样一组数据出来,谢国忠得出的结论就是看跌,我得出的结论就是看涨。他更多关注了这个市场当中风险的一面、阴暗的一面、不道德的一面。我更多的关注了这个市场当中乐观的一面、成长的一面、阳光的一面和有待规范的一面。这个世界永远不可能追求完美。在不可能完美的情况下,人又非常渺小,你能做的事情就是让这个社会,由于你的存在,能够出现更多的快乐。


实际上也许我改变了一些人,但是我都不承认,那是我改变了他,而是他自己改变了他自己。这里面也许有我提供的参考,推了一把,也都是无意识的。我经历过“文革”,我想我悟出的一个最大的道理就是人不要跟人斗。下一句话就是人不要想改变别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道理。他知道错了,他自然会改。你只要做你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别人愿意跟你学了,或者愿意修正自己,都是他自己的事情。人不要跟人斗,人也不要相仿,特别是不要刻意的去改变别人。和则来,不和则去,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选择。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d87f8b01009elk.html) - 金岩石的人生感悟_peaktime_新浪博客


从理论上看,如果我们说哲学治心,经济治国。那么,金融是治人的。金融研究的是人性,人性有很多东西是虚拟经济的支柱。我们很多人没有理解到,金融是关于人的学问。它和经济学最大的对立性在这里,统一的一点就是它们都研究这个社会,差异在于经济学把人拿掉了,一个假设的人,作为这个学科的前提。于是金融就把这个假设的人,变成了真实的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于是研究群体行为,就变成了这门学科的核心。

 

金融是研究人的。那么,研究什么人?如果我们把这个社会分成两个循环:一个是实体经济的循环,一个是虚拟经济的循环。把两个循环同时放在一个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过程中你去看。你就会发现在实体经济当中,主要的行为人是工人和农民。这也就是亚当斯密所关注的经济实体,所以在亚当斯密著名的《国富论》当中,居然没有出现股市、房市。也就是说,在亚当斯密的财富定义当中,并不包含我们现代人所关心的股市、房市。这就出现了另外一个概念,虚拟经济循环当中主要的行为人是哪些人?于是我发现,当每一个人去想,你心目中的成功人士,你会想到李嘉诚、索罗斯、巴菲特、比尔·盖茨,这些人的共性是什么?第一,他们是在有生之年由穷致富;第二,他们或者是投资人,或者是创业者。于是就看到了,有生之年由穷致富,只有两条路,或者是投资,或者是创业。创业者里面又可以分为创业型的企业家,经营型的企业家。这就使得我们把这个社会特别是在虚拟经济循环当中的两个行为群体,必然的放到了我们研究的中心。于是这两个行为群体的思维模式,群体行为和它的行为动机,就成了虚拟经济的行为支柱。我想80后的人也就把自己放在一个虚拟经济的循环当中问自己,你更适合做创业者、企业家,还是更适合做投资人。很多人说我什么都做,不可能的,因为我再回到一点,人和人就是不一样。天性悲观的人,他能看到风险。天性乐观的人,他能看到机会。投资人必须是三心二意的,因为他必须分散风险。创业者必须是一心一意的,因为他必须专著。于是你会看到,有的人喜欢寻花问柳,有的人就非常感情专一。所以这就形成了这个市场当中,我们把人作为一个研究主体的时候,每一个人,第一要从人性的角度上去观察和理解周围的人,不要去改变别人,也不要去与别人斗争。第二,要在通过别人的观察当中发现自己,于是你就会发现人最难的不是了解别人,而是了解自己。能够正确的了解自己,及时的发现自己的天性,三心二意的天性,还是一心一意的天性,乐观的天性还是悲观的天性。适合于虚拟经济的天性,还是适合于实体经济的天性。如果你能及早的发现这些东西,它将改变你的一生,会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kungfupanda/p/1764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