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架构设计方针

软件架构设计通常会考虑业务功能(客户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易用性、可靠性、移植性、性能、扩展等),容易忽略开发人员的自我感受。架构/框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开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极为重要。实际上软件框架的用户是开发人员而不是最终用户,保证开发人员稳定性、积极性、好招聘是一个框架的非功能性需求。

框架最终形态最好为:

1、提供了基础框架(方便使用,规格一致)。定下系统基本基调,实现基本功能,考虑扩展和性能等非功能性问题。

2、不过度封装(灵活,自主;不易受控)。不易受控是双刃剑,可以发现/提升开发人员能力(有潜质的开发人员)、可以降低产品质量,需要和产品管理结合起来解决此问题。

3、自动化机制(元数据,自动代码生成,单元测试,并发测试等)。自动和智能是节省时间和保证质量的利器,可靠性方面计算机比人可靠。

4、配置和约定(配置和约定并存,细节走约定、框架走配置)。配置可以解耦,依赖配置的系统扩展性比较好。大量配置会让人不满,开发人员介入的部分最好走约定。

5、使用主流技术(依赖其他框架并可低成本替换)。

如何把握度:哪些封装哪些人为处理?

1、站在开发人员的角度思考,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是一种素质。开发人员注重自我成长、成就感、不爱受约束。

2、个性化少部分比较通用,框架处理;开发人员参与部分最灵活,需要区分可变性与不变性,不变性做成库,可变性自由发挥。before_do/框架do/after_do方式对于大项目不好,容易限制个人发挥,也不利于扩展。

3、引入主流技术,让开发人员接触使用。使用主流技术/新技术是开发人员所注重的。在框架级别需要确保主流技术可框架级替换和细节级自动化替换,除了计算机,谁也不想做第二遍。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onathanzhao/p/4544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