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计算机发展历程

1.1计算机硬件的发展

 1.计算机的四代变化

  从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问世以来,计算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四代。

(1)第一代计算机(1946--1957年)----电子管时代

  特点:逻辑元件采用电子管;使用机器语言进行编程;主存用延迟线或磁鼓存储信息,容量极小;体积庞大,成本高;运算速度极低,一般只有每秒几千到几万次。

(2)第二代计算机(1958--1964年)----晶体管时代

   特点:逻辑元件采用晶体管;运算速度提高到每秒几万到几十万次;主存使用磁芯存储器;软件开始使用高级语言,如Fortran,有了操作系统的雏形。

(3)第三代计算机(1965--1971年)----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特点: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存储器开始取代磁芯存储器;高级语言发展迅速,操作系统也进一步发展,开始有了分时操作系统。

(4)第四代计算机(1972--现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

  特点: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并产生了微处理器;诸如并行,流水线,高速缓存和虚拟存储器等概念用在了此时代计算机中。

发展阶段 时间 逻辑元件 速度(次/秒) 内存 外存
第一代 1946-1957 电子管 几千-几万 汞延迟线、磁鼓 穿孔卡片、纸袋
第二代 1958-1964 晶体管 几万-几十万 磁芯存储器 磁带
第三代 1964-1971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 几十万-几百万 半导体存储器 磁带、磁盘
第四代 1972-现在 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上千万-万亿 半导体存储器 磁盘、磁带、光盘、半导体存储器

 2.计算机元件的更新换代

  (1)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和18个月后花同样的钱买到CPU,后者的性能是前者的两倍。这一定律揭示了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

  (2)半导体存储器的发展。1970年,仙童公司生产出第一个较大容量的半导体存储器,至今,半导体存储器经历了11代:单芯片1KB、4KB、16KB、64KB、256KB、1MB、4MB、16MB、64MB、256MB、1GB......

  (3)微处理器的发展。自1971年Intel公司开发出第一个微处理器Intel4004至今,微处理器经历了:Intel8008(8位)、Intel8080(8位)、Intel8086(16位)、Intel8088(16位)、Intel80286(16位)、Intel80386(32位)、Intel80486(32位)、Pentium(32位)、Pentium pro(64位)、Pentium II(64位)、Pentium III(64位)、Pentium 4(64位)等。这里的32位、64位指的是机器字长,是指计算机进行一次整数运算所能处理的二进制数据的位数

 1.2计算机软件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蓬勃发展,也为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计算机语言的发展经历面向机器的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面向问题的高级语言。其中高级语言的发展真正促进了软件的发展,它经历了从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的Fortran、结构化程序设计Pascal到面向对象的C++和适应网络环境的Java。

  与此同时,直接影响计算机系统性能提升的各种系统软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操作系统,例如:Windows,Unix,Linux等。

1.3计算机的分类与发展方向

  电子计算机可分为:电子模拟计算机和电子数字计算机。

  数字计算机又可按用途分为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这是根据计算机的效率、速度、价格、以及运行的经济性和适应性来划分的。

  通用计算机又分为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单片机6类,它们的体积、功耗、性能、数据存储量、指令系统的复杂程度和价格依次递减。

  此外,计算机的指令和数据流还可分为:

  1.   单指令流和单数据流系统(SISD),也即传统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2.   打指令流和多数据流系统(SIMD),包括阵列处理器和向量处理器系统。
  3.   多指令流和单数据流系统(MISD),这种计算机实际上不存在。
  4.   多指令流和多数据流系统(MIMD),包括多处理器和多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正向着"两级"分化。一极是微型计算机向更微型化、网络化、高性能、多用处方向发展;另一极则是巨型机向更巨型化、超高速、并行处理、智能化方向发展。

小结: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jasonwu/p/10709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