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che基本原理之:结构

转载自:https://www.jianshu.com/p/2b51b981fcaf

Cache entries

数据在主存和缓存之间以固定大小的”块(block)”为单位传递,也就是每次从main memory读取的最小数据的单元。每个块的大小可能是4,8,16 Bytes或其他值,不同的CPU不尽相同,目前的x86 CPU cache line基本都是64 bytes。通常,人们更习惯称之为cache行,或者cache line。根据前一篇文章的描述,每个cache line除了包含数据,还包含TAG(地址信息)和状态信息。

关联方式(Associativity)

Cache的替换策略决定了主存中的数据块会拷贝到cache中的哪个位置,如果对于一块数据(大小为一个cache line ),只有一个cache line与之对应,我们称之为”直接映射 (Direct map)”;如果该数据块可以和cache中的任意一个cache line对应,则称之为”全相联(Full-Associative)”而目前更多的实现方式是采用”N路组相连(N Way Set-Associative)”的方式,即内存中的某一块数据可能在cache中的N个位置出现,N可能是2,4,8,12,或其他值。

直接映射

 
直接映射

这是一种多对一的映射关系,在这种映射方式下,主存中的每个数据块只能有一个cache line与之对应,因此直接映射也称为”单路组相联”。在1990年代初期,直接映射是当时最流行的机制,Alpha 21064、21064A和21164的L1 D Cache和I Cache都采用直接映射。它所需的硬件资源非常有限,每次对主存的访问都固定到一个指定的cache line,这种简单明了有一系列的好处,最大的优点是在200~300MHz CPU主频的情况下,Load-Use Latency可以快到只需要1个cycle!

一般地,缓存索引I可以示为:

I =(Am÷ B)mod N

 

其中, Am为内存地址,B为cache line 大小,N为cache line 的总数。

随着CPU主频的提高,Load-Use Latency也在相对缩小,直接映射方式的优势也就显得不那么明显,同时,成平方级别增长的主存容量使得cache的容量显得越来越小。

由于没有替换策略,主存的数据能存在哪个cache line根本没得选 ,这也意味着当两个变量映射到同一个cache line时,他们会不停地把对方替换出去。由于严重的冲突,频繁刷新cache将造成大量的延时,而且在这种机制下,如果没有足够大的cache,程序几乎无时间局部性可言。

如今直接映射机制正在逐渐退出舞台。

2路组相联

 
2路组相连

一个2组2路相联的如上图所示,cache分成s组,每组包含两个cache line,也称为两路(2 ways),主存中的每个数据块只能位于s个set中的某一个,但可以在指定set中的任意一个cache line中。

AMD Athlon的L1 cache所采用的就是这种2路组相联的映射方式。

N路组相联

相对于2路组相联更通用的方式是n路组相联:cache共分成s组,每组有n个cache line组成。

一般地,缓存索引I可以示为:

 

其中, Am为内存地址,B为cache line 大小, N表示每组含多少路数(ways),S为组数。

全相联

全相联是组相联的一个极端,这种映射关系意味着主存中的数据块可能出现在任意一个cache line中。这样替换算法有最大的灵活度,也意味着可以有最低的miss 率。同时因为没有索引可以使用,检查一个cache是否命中需要在整个cache范围内搜索,这带来了查找电路的大量延时。因此只有在缓存极小的情况才有可能使用这种关联方式。

小结

主存和cache的关联方式的选择,是多种因素互相妥协的结果。比如某种替换策略使得一个主存数据块可以有10个cache line与之相对应时,处理器就必须想办法查找这10个位置,看看是否在其中某一个命中。越多的查找,意味着需要越大的功耗,越大的芯片面积,以及越长的时间;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则是,越多的对应项可已有越低的miss,也就需要花费更少的时间来等待数据从低速主存获取。

研究(参考1)表明将路数N增大一倍,对于cache命中率的提升效果和增大一倍cache面积几乎相等。但是,当路数大于4以后,对于命中率的提高作用就不那么明显。而另一些研究(参考2,3)则表明,就单级cache而言,8路组相联的方式和全相联从miss率上来看效果相当。不少CPU采用了16路甚至32路组相联的关联方式,并不是单单为了降低miss率。

前大部分cache使用的都是N路组相联的方式。

N路组相联的Cache结构

 
N 路组相连

如上图所示,一个cache line 分成两部分存储,RAT和Status状态位存储在CAM(Content Addressable Memory)中,以利于并行查找(Parallel search),相比较于串行查找(Sequential search),并行查找虽然可以获得较快的速度,但当Way数较多时,需要占用相当多的物理资源。目前大部分的架构中,数据字段一般采用多端口,多Bank的SRAM阵列。

CAM分NAND和NOR两种,NOR CAM使用并行查找,NAND CAM使用级联查找。随着每个cache line上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使用NOR CAM时需要的功率越来越大,且由于实现方式的原因,路数越多会导致时延越大(参考4);而NAND CAM采用一推一的方式,对功耗的要求较低。

CAM除了需要判断某一单元是否命中之外,就是查找电路的驱动问题,一个门电路的驱动能力和许多因 素有关,如电流、频率、介质等。提升驱动能力的方法有很多,如采用金属介质、适应多级驱动器,缩短走线距离等,但这些方法不是导致功耗变大,就是导致时延变长。当然还有人提出使用流水方式,使用更多的节拍来完成搜索,这显然和各大厂家努力在尽可能少的节拍内完成cache读写操作的目标相悖。种种原因使得现代处理器中L1 cache的关联路数不会太大。

目前大部分CPU采用的是2-Ways、4-Ways、8-Ways或者16-Ways组相联的方式,路数多为2的幂,以便于硬件的实现,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个别CPU中就有10路或者12路的情况,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在于路数并非对。在一个外设中,CPU 和外设都可以访问主存储器,比如显卡或者各类PCIe设备。这些访问并不完全相同,多数情况下,CPU经过LSQ、FLC、MLCs之后通过LLC最终与主存交换数据,外设进行DMA访问时,直接面对的是LLC和主存储器,并对L1 cache产生间接影响。这些差异使得处理器中中LLC路数的构成是由若干而2的幂之和。

除了访问路线的不一致,另一个使得非对等路数的原因是为了降低miss 率。如Skewed-Associative cache(参考5)使用两种hash算法,分别映射一个组内的不同两路,这样可以在不增加组和路数的情况下有效降低miss率。

在某些情况下,cache miss导致的代价是无法忍受的,比如TLB miss,无论采用存软件还是硬件辅助的形式,miss导致的代价都过于昂贵,最终人们选择了全相联的实现方式。TLB的设计还必须对Hit time和Hit rate进行折中,应此TLB分成两级,L1-TLB的设计侧重于使Hit time小一些,其目标就是尽可能快;而L2则需要进一步考虑命中率问题,通常比较大,而且是采用N路组相联的方式。

参考1:《Phased set associative cache design for reduced power consumption》,链接

参考2:《Computer Architecture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David A. Patterson and John L. Hennessy [Jan. 2008]

参考3:《Cache Memories》 Alan Jay Smith [Sep. 1982], ACM Computing Surveys Volume 14 Issue 3.

参考4:《Cache Memory》 Wang Qi, Yang xi等 [Mar. 2010]

参考5:《A case for two-way skewed-associative caches》 Andre Séance [May. 1993]



作者:yuwh_507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2b51b981fcaf
來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xing/p/9416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