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续田:理财市场需要顶层设计

马续田,现担任工行总行资产管理部分管投资的副总经理。先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MAGDALENE学院,分别获得金融学博士和管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进入工行,先后任该行计划财务部副处长、资金营运部理财处处长、金融市场 部投资处处长、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等职。2005年马续田从剑桥大学毕业回国后,一直在工行总行从事理财产品设计和投资管理业务,亲历了银行理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全过程。

【财新腾讯联合出品】(记者 张宇哲 实习记者 王申璐)受益于中国的负利率时代,及信贷紧缩下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激增。加上房市、股市低迷,从“两市”流出的大量资金纷纷涌向了理财市场,这从2011年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爆发式增长中也可见一斑。2011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已猛增至四万多亿元,三年已增长翻番(2009底、2010年底,银行理财产品余额分别为约1.7万亿元、2.8万亿元)。同期,信托资产管理规模也增长到约4.4万亿元,超过了同期公募基金业2万多亿元的市值,接近证券业4.6万亿元的总资产。

根据《全球财富报告》等多家第三方数据报告显示,由于中国的高净值人口增长率稳步上升,中国投资理财市场需求巨大(2010 年中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已达67万户),每年都有数千家第三方理财机构以投资咨询公司或理财服务中心的名义成立。

普益财富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末,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已超过15万亿元,预计达到15.53万亿元,是上年全年发行规模7.05万亿元的两倍多。而银行理财市场的活跃也为整个资金市场提供了一个相当于市场化利率水平的市场信号。

不过,理财市场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不少争议,比如普遍存在于市场的资金池理财产品被指成本不可算,风险不可控;一些银行的理财产品更被指是变相的高息揽存。

对于当下理财市场该如何解读?未来银行理财市场的盈利模式发展趋势是什么?中国的资产管理业务应该建立何种监管框架?近日,财新记者就此采访了工行资产管理部副总经理马续田。

问:近年银行理财市场常常被外界看做“影子银行”,你怎么看?银行理财市场在金融市场中发挥何种作用?

马续田:我不同意“影子银行”这个说法。中国的银行理财市场和国外的所谓“影子银行”有很大差异,后者主要是指没有监管、信息不透明、从事杠杆交易和复杂结构性产品交易的信用机构,而国内银行理财市场既有严格统一的监管,也没有搞杠杆交易和复杂的衍生结构,信息披露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的,这和国外的“影子银行”有根本不同。因此,银行理财并非“影子银行”。银行理财发挥的作用包括:

第一,当前客户理财需求巨大。去年通胀预期和股市、房市萎缩,投资者急需寻找投资出路。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稳健,可以满足理财客户提升金融服务的需求;

第二,有利于银行转型。银行面临从资本消耗型模式转向资本节约型,这是很大的转型,银行理财作为受托资产管理业务,不需要占用资本金。

第三,对吸收市场流动性,抑制通货膨胀也起到积极作用。从房地产、股市挤出来的资金,如果没有理财市场来吸收,这个影响就非常大了。去年整个银行理财产品余额是4万亿元,假如都去炒作小品种,国内价格泡沫不知有多高;如果进入股市,以去年市场的波动程度,将承受巨大浮亏压力。

第四,能促进金融市场的创新和发展。通过银行理财这种私募产品的创新模式,可以带动很多创新投资品种的发展,比如私募债、ABS、艺术品投资、股权投资、REITS等。

另外,理财对银行应对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挑战都起到积极作用。

问:你认为私人银行的业务管理应采取哪种模式?

马续田:从国外银行理财的制度安排来看,从做实商业私人银行业务的途径入手,有几种模式,一种像欧美一些主流银行成立资产管理公司,但这种模式在国内现有分业监管下还做不到;另一种是瑞士采取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的模式来做实理财业务,资产配置和渠道建设放在一起。国内私人银行的高净值客户财富管理,是否可以探索针对个人的信托理财业务?这是商业银行一个制度性的突破方向。

目前,银监会下发给私人银行的资产管理的牌照,并没有确定私人银行是否是独立的法律主体,管理资产有没有独立的财产权和破产隔离机制,这一块还没有界定。

私人银行和信托客户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因为信托理财主要还是针对中等收入客户的标准化集合理财,私人银行则针对超高净值客户,更关注于一对一的个性化理财服务,在资产管理方面还有很多延伸的服务。私人银行的延伸服务包括移民、医疗、教育,国外也是这样的。这些服务不一定是由一家银行来做,而是整合了市场资源,有的可以外包出去。

问:银行和基金相比,在开展做理财业务时有有一些市场准入的公平待遇问题,有哪些差别?

马续田:从资产管理主体的角度,银行与基金等主体从事资产管理的监管标准不一致,包括不同理财产品的投资起点区别待遇,在公开市场开户的待遇等。银行理财目前覆盖的客户群比较窄,个人对银行理财产品的认购起点是五万元,对基金产品的认购起点是一千元。以银行的服务能力,应该能服务更多的客户。按照2011年的数据,银行对理财产品收取的销售费率是0.4%,基金是1%,而且基金是先行扣除费用,银行则是实现收益后才收取;交易所债市和股票市场也没有向银行理财产品放开。银行理财也没有Pre-IPO的投资资格和新股的询价资格等。其实,随着国民财富的增长,理财市场的蛋糕是越做越大的,银行理财业务发展并不会对基金的冲击太大, 只有大家在一个平等、公正市场环境,一个制度框架下竞争,这个市场才能得到良性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说,银行理财产品投资其实比短融、中票等都更市场化,更具有直接融资的特征。因为短融、中票的50%-60%的持有份额仍是银行,相当于风险仍集中在银行,而银行理财是代表千千万万的个人和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投资。金融市场本身要发展,产品要丰富,直接融资品要丰富,投资者类型更要丰富,把做理财的机构投资者引入这个市场,由于理财产品客户有不同的风险承担者,各种产品都可以推出来,有利于分散金融市场风险。

问:您觉得造成这种冲突的原因是什么?

马续田:中国从 90年代实施分业经营时,资产管理业务当时规模小,并没有划分专属业务部门管理。现在各类机构所做的资产管理业务,基金相对早一点,银行开展资产管理业务也就是2005年以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到现阶段,有很多问题都提出来了,比如,资产管理业务是不是属于分业经营范畴?是不是在分业经营监管框架下,银行或其他的机构就不能做资产管理了?资产管理业务不应该是某一类机构的专利,各类合格金融机构都可以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建议从全国人大立法的角度明确界定。从欧美发达市场经验来看,这也有一个统一的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后,欧美市场上各类的资产管理参与者、投资管理人,都逐渐在同一个基本法下进行标准模式的资产管理。 比如1999年美国《金融服务业现代化法案》,英国的FISMA2000等。

问:针对目前理财市场上存在的各种问题,您觉得从监管层的角度应该如何进行引导规范?

马续田:第一,顶层设计要提上议事日程,应设立国家层面的统一的《资产管理法》,要求基金、保险、证券和银行的资产管理在统一的资产管理法下合规经营。要规定所有理财产品的财产独立性不受侵害,都有破产隔离功能,信息披露的要求也要一致等。

第二,要解决市场公平性的问题,不同的主体享有同样的法律地位,包括解决各类投资市场的公平准入问题。

第三,要尽快明确银行理财统一的标准业务模式,现在大银行和中小银行做法差别很大,而大银行之间也有区别,必须尽快统一。在统一的模式下,监管标准、信息披露、风险评价体系、客户的评级体系等也是统一的,这样有利于市场的安全、有效运行。

第四,银行理财要有业务准入,实行分级持牌、分类管理。这也是国通行经验。

比如,有全面能力的大型银行就做全牌照的资产管理人,即债权、股权、权益类产品,包括一些衍生产品都可以投资,要求这些银行的运作模式、风控能力、信息披露、人才队伍、IT系统都达到良好水平,这是最高层次的第一类牌照;第二类牌照允许银行开发相对简单的理财产品,相应地对银行的管理能力适当放宽标准;第三类牌照只能做代销,不能自主开发产品。三级持牌,每级分类监管。

我们呼吁监管部门推动资产管理制度的顶层设计,统一监管标准,实行分级持牌,促进公平竞争,按照国际资产管理业务的科学模式去设计,才能真正推动整个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记者点评:

伴随国民财富的增加,中国投资理财市场需求巨大,而银行理财其实是最大的机构投资者。但银行与同样从事资产管理的基金、券商、保险公司、信托、第三方理财相比,市场准入的规则却并不统一。比如,银行理财产品只能在银行间市场交易,而交易所市场并未对银行理财开放,银行理财的购买起点远高于基金等。当然市场对于银行对于理财产品的隐性担保问题也有担忧,这就更需要监管当局对于资产管理行为建立统一的市场规则,以厘定各方的权责并有效地防控风险。

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爱文学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uangygdelphi/p/2413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