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S面向对象特性和值类型与复合类型

 

 

JS面向对象之特性已经值类型与复合类型

一些属性

  1. 空对象
    • 空对象也是对象, 只是有存变量的变量名, 没有对象属性
  1. var o ={};
  1. 参数传递
    • 值类型: 函数内外两个变量, 两个数据, 都不相同
    • 引用类型: 函数内外变量不同, 一个数据, 相同地址

赋值

  1. var num =123;
  2. var num2 = num;

值类型的赋值特点

  1. 将变量内的数据全部拷贝一份, 赋值的变量
  2. var num = 123 表示变量中存储中的数字是 123
  3. 将 123 数据拷贝一份, 内存中有 2 个数据
  4. 将拷贝数据复制num2
  5. 特点是在内存中有2个数据副本

引用(复合)类型赋值

  1. var o ={ name :'张三'};
  2. var obj = o;
  1. 引用类型赋值就是将变量 o 中存储的数据拷贝一份( 地址 ), 然后将数据赋值给obj
  2. 内存中只有1份数据
  3. 特点是两个变量,一个数据,指向同一个地址

深拷贝与浅拷贝( 保证对象的属性也是引用类型 )

  1. 深拷贝的概念

    • 拷贝的时候, 将数据中的所有引用类型的值, 全部拷贝一份, 数据在内存中独立, 就是深拷贝
    • 修改拷贝数据和源数据, 没有联系
    • 特点: 内存隔离,完全独立
  2. 浅拷贝的概念

    • 拷贝的时候, 只针对当前对象的属性进行拷贝, 而引用类型不考虑

对象的动态特性

  1. 在 js 中, 一个对象需要属性, 就可以利用 对象.属性名 = 值 的方式, 为这个对象添加成员, 只要赋值成功, 对象就增加了新的属性

    • 想要添加方法, 就添加方法
    • 想要添加属性, 就添加属性
    • 想要移除属性或方法, 使用 delete
  2. 对象属性的访问形式

    • 点语法: o.name
    • 关联数组: o[name]
  3. 混入方法( extend )

  1. function extend(o1, o2){
  2. for(var key in o2){
  3. o1[key]= o2[key];
  4. }
  5. }
  1. 如果需要给对象动态添加成员, 必须使用关联数组语法
  1. var o ={
  2. name :'张三',
  3. sayHello :function(){
  4. console.log('Hello, 我叫'+this.name );
  5. }
  6. }
  7. console.log( o.name );// 访问的是 o 的name 属性
  8. console.log( o['name']);
  9. o.sayHello();
  10. o['sayHello'];// []中的是字符串

参数传递

  1. 作为函数中的参数, 就是将参数的数据复制一份, 传递给函数的形参
  1. function foo(num){}
  2. var a =123;
  3. foo(a);
* 函数在调用的时候, 首先需要将参数中的数据复制一份, 数字 123 复制一份
* 跳转到函数中, 完成形参赋值, num = 123;
* 进入函数体, 执行每一句函数
  1. 值类型作为函数参数传递的特征, 函数内与函数外是两个不同的变量, 只是值相等
  2. 引用类型作为函数参数传递的特征, 函数内与函数外是两个不同的变量, 但是是指向相同得自, 指向同一个对象
    • 函数内部允许修改函数外部的对象的数据

构造函数

构造函数的作用

  1. new 的作用, 初始化数据
  2. 在 js 给对象添加属性时, 使用对象的动态特性结合this(这里this指的是使用构造函数创建的实例对象), 来进行赋值, 添加成员

构造函数创建对象的过程

  1. 代码: var 五类= new Person();
  2. 使用 new 创建一个对象, 它类似于o = {}, 是一个没有任何成员的空对象
    • 使用 new 创建对象, 对象的类型就是创建他的构造函数名
    • 使用 {} 创建对象, 相当于使用new Object, 他的类型都是 Object
  3. 调用构造函数, 创建实例对象, 初始化成员
    • 构造函数在调用的一开始, 有一个赋值操作, this指向刚刚创造错来的实例对象(引用地址)
    • 隐藏在构造函数中this表示刚刚创建出来的对象
  4. 在构造函数中使用this结合对象的动态特性, 为实例对象添加成员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uangshikun/p/6678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