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博客作业

自我介绍

我叫谢璟毅,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6级数院应用数学方向大四学生,现在MSRA VC组实习。平时喜欢唱歌(在没有人的时候),喜欢看电影,喜欢跑步和骑行。至于编程方面,机器学习、Web 前后端开发、Android 开发、PLT 等,个人都有所接触(算起来我已经有9年码龄,老了老了~)。最擅长 Python,喜欢鼓捣函数式编程语言。性格喜静,喜欢一个人独处。个人感觉这种性格既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它让我拥有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因为有时不好意思问人),坏处是让我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狭窄了视野。

p.s. 个人平时不用博客园写东西,而是在自己的博客 https://www.hsfzxjy.site/ (虽然长草了一段时间了)。

现状经验和计划

技能 当前水平 目标 实现方法
程序理解 6 8 多阅读优秀的代码,同时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
程序设计 6 8 在实践中养成动手前先思考的好习惯,养成良好的编码习惯
单元测试 3 6 通过书籍或相关博客了解单元测试的方法论
代码复审 3 6 多参与类似的工作,在实践中学习
不同进程/线程/平台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3 7 通过相关文档学习
个人源码管理 6 8 多实践

心得

“你为何要来上课并认真参与”

专注于课堂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培养自己专注力的一种手段。因此即使某门课授课老师方式不对/讲的不好,这也不能成为翘课/不听讲的理由。因为这么做其实是让自己缺失了另一种训练——即专注力的训练。诚然不可否认专注力训练有多种方式,也不可否认某些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但这对大多说(大)学生而言是不成立的,上课认真听讲仍然是一个好的选择。

“师生关系”

赞同文中把师生关系喻为 Coach / Trainee 的观点。每个学生都怀着不同的目的参加训练/学习,因此老师也不能简单地一视同仁,即一致地严格要求或者一致地放水。老师为不同目标的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帮助,学生也根据自己的目标付出相应的努力。

关于参考和抄袭

个人认为,只要做法符合相应的标准(代码的 License,写论文注明出处,符合相关法律)便不算抄袭。人类如今的辉煌也是后人踩在前人的肩膀上走出来的,基于他人的想法/作品创作本没什么,关键在于手段要合理。

几年后,你可以做学术研究、做软件项目、做其他专业的工作,做公务员,出国深造,回家继承家族企业... ,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努力方向, 你今天是怎么为将来准备的?

个人对 Research 有热情,但更倾向于产品的开发。最理想的情况是毕业后找一个高薪(最好也是压力不大)的公司做开发,待财务自由后转到低压的环境,用业余时间干喜欢的事,陪喜欢的人。

做独立开发者我也想过,但真的太难了。微博上的 @Easy 大佬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但我自认为达不到他的高度,尤其在执行力和需求分析方面。而且一个人包揽所有事其实也是很累的,在这么多事里我感兴趣的只有开发——至少现在是如此。所以我还是老老实实打工吧。

代码量

(时间太久远了,无法精确到100行)

语言 代码量 来源
Python 20000+ 若干网站的后端,学校的数值代数、运筹学、数学建模课程,机器学习研究项目,各种小脚本
Javascript / Node.js 10000+ 若干网站的前端,各种小脚本(在 Web 技术栈里 JS 更顺手),Chrome 插件等等
Pascal / Delphi 8000 NOIP,Win 32 时代各种小程序
C / C++ 6000 学校 C 语言,数据结构,算法基础课程
Win32 ASM 4000 早年因个人兴趣用汇编写过若干程序
CSS / Less / Sass 3000 若干网站前端
Rust 2500 个人兴趣
Shell 1000 各种小脚本
Haskell 500 个人兴趣

个人编程接触的早,由于很享受用代码创造新事物的感觉,一直以来都有保持编码的习惯,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个人更希望能提升编码能力之外的软技能,比如需求分析、团队领导能力等等。这对未来的职业也是必要的。

你现在的道路很多前人曾经走过,他们有什么经验教训?请从博客末尾的文章列表任选一些阅读,针对其中一篇发表感想。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4006425/discussion/22803733/

我感觉自己一直一来都缺乏时间规划的观念。每天开始的时候都是很多事情并行操作,但有时到了最后每件事情都会出一些小问题。这个其实就是没有优先级概念的体现。我很认同这篇文章中的观点,即每天应该给要做的事情排序,然后按顺序为每件事情安排一段专属的处理时间。在特定的时间就做特定的事情,这样才能高效地完成任务。

关于《构建之法》的疑问

软件团队的人员也会流动,新的成员要尽快读懂已有的程序、了解程序的设计,这叫做程序理解(Program Comprehension)。 ——P18

问题 当面对一个庞大的,设计不算良好,代码风格不算规范的代码库时,应该如何快速地了解自己需要了解的部分?符合以上描述的代码库其实是很常见的。很多时候我们只需要关心代码库的一部分,也就是和自己工作相关的部分即可。但是不良的设计可能增加了模块间的耦合度,从而使我们难以界定什么地方该阅读什么地方不该阅读。同时不良的代码风格可能会拖慢我们阅读的速度。这时应该怎么办?

PM 的能力要求和任务 —— P195

问题 个人十分赞同此处对 PM 应具有的能力的描述,但不知道应该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尤其是预期用户的新需求。

早年本人曾为社团活动写过一个实时会议系统,其需求仅有“大概一两百个用户,需要支持一对一聊天,需要支持群聊”如此。我需要将此扩充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其中其实还有诸多隐式需求是用户需要的,但是用户自身不知,或是表达不出来。其中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会话列表的设计。由于可能存在上百个会话,我需要设计一个便捷的检索系统。当时我以自己的思维方式采用了这样一个的方案,即放置了一个支持拼音首字母检索的输入框。但网站上线后有些人反映这个功能很难用,他们更愿意接受“依标签归类好,然后用鼠标点”的方式。这其实体现了不同人群的不同习惯——我作为编码者是巴不得任何操作都可以用键盘解决,但对于普通人而言鼠标可能是更适合的方式。这就是一个需求预测错误的例子。

现在开发人员手头上有不少修改,分别属于不同的具体任务,那如何将这些修改迁入源代码控制系统中呢?——P230

问题 此处提到的仅是是添加新修改的流程,此处对应的修改应该都是比较小的修改。但若新需求与现有的架构不融洽又该怎么应对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常常会遇到的问题。有时为了快速开发,或是因为时代的限制没有预测到新需求,我们没能将架构设计的便于扩展。此时若直接加入新需求,则会增加现有代码的“坏味道”。长期以往,可能会形成所谓的“只有上帝才看得懂”的代码。适时重构是一种选择。重构有着较大的时间成本,并且有不可预见的风险;但另一方面,重构可能给后续的开发带来便利,降低出错的概率。遇到这种情况,是应该重构,还是继续加入新代码呢?这其中我不清楚应该如何选择。

快速原型调研 (Quick Prototype)—— P166

问题 在项目的初期通常我们会设计产品的原型,可能是为了以此快速征求用户的想法,也可能是来自用户的要求。原型通常是一个简陋的、初步实现产品杀手级功能的一个程序。我的问题是,当产品进入正式研发阶段时,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这个原型程序呢?我们是应该基于原型的代码开发产品,还是从头开始写?感觉如果是从头开始写,相当于有些浪费了写原型的劳力。

单元测试应该由最熟悉代码的人(程序的作者)来写 —— P40

问题 然而最熟悉代码的人通常对代码会有先验的理解,从而可能会忽略一些错误。就好像文章写好后找错别字时,自己看可能看半天也看不出来,因为自己对这篇文章太熟了;但若交给一个不那么熟悉文章的人看,可能一下就找到错别字了。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hsfzxjy/p/11482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