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王阳明《传习录》16

【88】「工夫難處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誠意』之事。意既誠,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工夫,亦各有用力處。『修身』是已發邊,『正心』是未發邊。心正則中,身修則和。」

释:‘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动机坦诚,则心归正位,身行处事则也端正。

感:修行的功夫,不是一悟百了,难在始终践行,所谓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种苦就是不断让心身回到正确的状态,归正不散是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有一个诚意作为灯烛照亮是必要的,即便有些偏迟,也是朝着目标走。

【89】「自『格物』『致知』至『平天下』,只是一個『明明德』,雖『親民』,亦『明德』事也。『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盡處。」

释:从修身齐家,到平天下,这个过程就是让心彻明无黯的过程,虽说是世间事,也是心内事。彻明之心的德行,就是仁。所谓仁是遍布天地万物的,如果处事中有一处不妥贴,就是吾仁存在提升处。

感:守仁被尊称为阳明先生,在儒释两家都享有崇高的位置,从他的所行看,这段话也是他心中的真愿,修心,然后用这颗心去做事。

【90】「只說『明明德』而不說『親民』,便似老、佛。」

释:只修心,不做事,就与道家和释家一样了。

感:守仁还是希望修行的人,做有益于世间的事。

【91】「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止之,是復其本然而已。」

释:彻明之心则必至善,不会有一毫恶念。所谓修行,就是恢复其本来面目而已。

感:无。

【92】問:「知至善即吾性,吾性具吾心,吾心乃至善所止之地,則不為向時之紛然外求而志定矣。定則不擾擾而靜,靜而不妄動則安,安則一心一意只在此處,千思萬想務求必得此至善,是能慮而得矣。如此說是否?」

先生曰:「大略亦是。」

释:‘则不为向时纷然外求而志定矣’,则不会像以前一样忙于在外部追求目标,知道功夫在心内,则志向也明确了;‘千思万想务求必得此至善,是能虑而得矣’,一切念头必须符合全明之心应该有的念头,这样就能收获良多。

感:无。

【93】問:「程子云:『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何墨氏兼愛,反不得謂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難言,須是諸君自體認出來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瀰漫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生,亦只有箇漸,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陽生,必自一陽生而後漸漸至於六陽,若無一陽之生,豈有六陽?陰亦然。惟其漸,所以便有箇發端處;惟其有箇發端處,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發端處;抽芽然後發榦,發榦然後生枝生葉,然後是生生不息。若無芽,何以有榦有枝葉?能抽芽,必是下面有箇根在;有根方生,無根便死。無根何從抽芽?父子、兄弟之愛,便是人心生意發端處,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愛物,便是發榦生枝生葉。墨氏兼愛無差等,將自家父子、兄弟與途人一般看,便自沒了發端處;不抽芽便知得他無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謂之仁?孝、弟為仁之本,卻是仁理從裏面發生出來。」

释:这段说的多,我且简概之。为什么墨子说兼爱,不能被称为有仁?因为墨子将家人与路人一样看待,没有了仁爱之心。

感:守仁作为儒家代表,对墨子如此的原因,是否能从下面这个故事中体会一二:

墨者有钜子腹朜,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朜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朜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94】問:「延平云:『當理而無私心。』當理與無私心,如何分別?」

先生曰:「心即理也,無私心即是當理,未當理便是私心。若析心與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問:「釋氏於世間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著,似無私心。但外棄人倫,卻似未當理。」

曰:「亦只是一統事,都只是成就他一箇私己的心。」

释:‘延平’,李侗,朱熹师;‘当理而无私心’,合乎天理则无私心;

感:守仁说,释家只顾修行,也是成就其一颗私心而已。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uran/p/2933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