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协议分析

1 基本用途

  • 可以用来声明一大堆方法(不能声明成员变量)
  • 只要某个类遵守了这个协议,就相当于拥有了这个协议中的所有方法声明
  • 只要父类遵守了某个协议,就相当于子类也遵守了

2 格式

  • 协议的编写
@protocol 协议名称 <NSObject>
 // 方法声明列表....
@end

3 关键字

协议中有2个关键字可以控制方法是否要实现(默认是 @required ),在大多数情况下,用途在于程序员之间的交流。

  • @required (默认): 这个方法必须要实现(若不实现,编译器会发出警告)
  • @optional : 这个方法不一定要实现

4 协议遵守协议

  • 一个协议可以遵守其他多个协议, 多个协议之间用逗号 , 隔开
  • 一个协议遵守了其他协议,就相当于拥有了其他协议中的方法声明
@interface 类名 : 父类名 <协议名称1, 协议名称2>

@end

5 基协议

  • NSObject 是一个基类,最根本最基本的类,任何其他类最终都要继承它
  • 其实还有一个协议,名字也叫 NSObject ,它是一个基协议,最根本最基本的协议
  • NSObject 协议中声明很多最基本的方法,比如 description, retain, release 等
  • 建议每个新的协议都要遵守 NSObject 协议

  当一个对象无法直接获取到另一个对象的指针,又希望对那个变量进行一些操作时,可以使用代理模式。 

  协议和代理是模块化开发和封装的产物。
  先讲一个小故事帮助大家理解:

  老王有一家餐馆,刚刚开始的时候规模很小,所以老王一个人做了所有的事情:扫地,做菜,迎宾,上菜,收银。但是后面随着规模的扩大,老王一个人就吃不消了,忙死也忙不过来了。这时候怎么办?大家都很清楚吧,招人呗!所以后面就有了服务员,收银员,大厨,保洁员。
这就意味着原先老王的工作按模块进行了拆分。

  餐馆的工作流程(业务逻辑)简单来说是这样的:点餐->做菜->上菜->收银->打扫卫生。

  转换成编程世界的模型就是这样的:业务不是很复杂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功能都写在一个类里面,这个类暂且叫老王,理论上所有的事情和功能都可以写到这个类里面。做菜方法,上菜方法,打扫方法......就造成了老王这个类非常的庞大和臃肿,并且容易出错。

  那我们开始招人了,新建了大厨类,服务员类,收银类,保洁类,这四个类。大厨类有做菜方法,服务员类点菜,上菜方法,收银类有收银方法,保洁类有打扫方法。

  仅仅这样还是不行的,因为模块开发必然就有模块分化以后模块之间的通信问题。大厨类只做菜 但是菜做好了怎么办,必须及时的上菜,让顾客享用。但是大厨自己不能上菜,所以大厨必须抛出菜做好了的信号,具体这个菜上不上,怎么上,就不是大厨关心的了。

  老王交代大厨,你只管做菜,菜做好了以后喊一声菜做好了(我见过一个餐馆是拉铃铛)。
  那么老王跟大厨定的这个规矩就是协议(protocol),下面看代码:

DaChu.h

/**
 *  下面是声明协议的固定格式,DaChuDelegate是协议的名称,因为是代理协议,名称格式为:类名+Delegate
 */
@protocol DaChuDelegate <NSObject>
- (void)doSomethingAftercaiZuohaole;
@end

@interface DaChu : NSObject
/**
 *  delegate 是dachu类的一个属性,weak 关键字是为了避免循环引用,<DaChuDelegate>表示遵守DaChuDelegate协议
 *  更加直白点:在大厨心里有一个人接受他的菜好了的信号去做一些事情,具体这个人是谁,大厨不关心,这个人的代号是delegate
 */
@property (nonatomic, weak) id <DaChuDelegate> delegate;
- (void)kaiShiZuoCai;
@end
Dachu.m
#import "DaChu.h"

@implementation DaChu
- (void)kaiShiZuoCai{
    NSLog(@"开始做菜");
    sleep(2);
    NSLog(@"做好菜了,该上菜了");
    
   //下面这句是判断 一下delegate是否实现了doSomethingAftercaiZuohaole方法,如果delegate没有实现
    //直接[self.delegate doSomethingAftercaiZuohaole];会crash
    if ([self.delegate respondsToSelector:@selector(doSomethingAftercaiZuohaole)]) {
        [self.delegate doSomethingAftercaiZuohaole];
    }
    
}
@end

下面看一看laowang这个类里面的内容

#import "LaoWang.h"
#import "DaChu.h"

@interface LaoWang ()<DaChuDelegate>//<DaChuDelegate>表示遵守DaChuDelegate协议,并且实现协议里面的方法

@end

@implementation LaoWang
- (void)laoWangKaiYe{
    NSLog(@"老王开业了");
    
    DaChu *dachu1 = [[DaChu alloc] init];
    dachu1.delegate = self;//说明老王充当代理的角色,负责接收菜好了的信号。
    [dachu1 kaiShiZuoCai];//大厨开始做菜
}
- (void)doSomethingAftercaiZuohaole{
    NSLog(@"老王知道了");//这里可以通知服务员去上菜了
}
@end

自定义代理模式分为6步,遵循这6步,就能把代理完整的实现。

1、定义协议;

2、定义代理属性;

3、委托方通知代理来执行任务;

4、代理类要服从协议;

5、指定代理对象;

6、代理类实现协议中的方法。

protocol的继承

protocol和类一样,同样可以进行继承,这个也是我遗漏的一点。

@protocol Test1Delegate
@end

@protocol Test2Delegate <Test1Delegate>
@end;

  这个时候,如果类实现了Test2Delegate这个协议,那么也必须实现Test1Delegate里面的方法。 我们自己写的protocol的时候,一般Xcode都默认帮我们继承了NSObject这个协议。如果你不继承的话也没啥大的影响,因为我们的对象都是继承自NSObject,而NSObject也实现了NSObject这个协议。所以,当我们需要调用NSObject协议里面的方法的时候,也不会出错。不过苹果还是推荐继承NSObject这个协议。

protocol隐藏类的类型

  在我们iOS开发中也会出现这种形式,比如iOS7的导航栏动画,苹果只是需要你返回一个实现了UIViewControllerAnimatedTransitioning这个协议的对象就行了。

还有一个可能在和第三方sdk打交道的时候见得比较多。在别人实现的框架里面,有的时候,不希望把类的类型和里面方法暴露给你,而你也不太可能直接创建这个对象。这个时候就可以采用protocol这个方式,让调用者无需知道类的类型,一样可以完成自己想要的操作。

id <Test1Delegate>obj = [XXXX  createObj];

调用者只需要通过[XXXX createObj]这个方法,获取一个实现Test1Delegate而不知道类型的实例。在需要的地方,这个obj可以直接调用协议里面的方法,因为,这个对象都已经实现了。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fengmin/p/6139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