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还写万字控诉长文,竟因为……》后有感

今天,现在是除夕夜,吃过晚饭后找出了这篇《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还写万字控诉长文,竟因为……》文章,这篇文章其实我已经看过了好多遍,第一次看过到现在也已经快半个月了吧,其实这篇文章看过以后我感触还是颇深的。

搜狐上对于这篇文章给出了一个解读的文章,小标签是    「狠心」的北大高材。

http://www.sohu.com/a/220074954_99901726

其实搜狐上的这篇评价文章还是比较代表中国传统的思想的,其实我并不赞同这种观点,孩子出现问题那么都是孩子自己不争气和父母无关,因为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无私的爱,是大爱,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只有不是的子女,这种观点无可非议,都是一味着占领道德至高点就真的好吗,父母之恩自然要感恩的,但是天下之下也并没有完人,也必然没有完美的父母,父母并不是说责任就是养子女十几二十年的,教育也是要提的,抚养孩子不是说孩子吃饱就好,当然这一点其实绝大部分就能做到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育,这个问题其实才是我从这件事情中所感觉到的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对子女的教育。

其实对子女的教育要人最快想到的就是学校的教育,如供孩子读重点的小初高,然后考上一个名牌的大学,这也是文章主人公所get到的东西,这些对于主人公来说是已经做到的成功,在很多人眼里主人公已经是人生赢家了,名牌大学的学历,那就是社会的精英,父母是第一功臣,现在孩子功成名就后出来指摘父母那就是大逆不道,父母都已经如此对你,培养你你还在这无病呻吟,那只能说明所有的问题都在主人公身上。这种观点我十分的不赞同,甚至可以说是反对,这种想法我看就是很多人对自己境况和社会的不满,在这里找到了一个突破口,这种不看问题本质而一直发泄自己个人情绪的做法十分不健康。

其实,这件事情还是比较典型的一个事件,我想这绝对不是个案,这些年这样的人和事我也偶有遇到,这样的事情我想是双方都有所欠缺,经过常年累月的积累最终爆发后所形成的。现在想一想很多人出为父母时都是20出头的年纪,更有人是不到20便已为人父母,当然近些年很多人的生育年龄都在往后推,在一些大城市里30以后才结婚生子也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我有一个观点就是人生不管年龄的多少都是要不断学习,不断修正自己存在的不足和错误。人无完人是大家都认可的道理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在行动中体现出对这条真理的理解呢,即使你已为人父母,但是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不存在一丝丝的瑕疵吗,哪怕是在对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我想很多人都不是很有概念的,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那么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要去学习呢,学习如何为人父母呢,学习如何去教育子女呢,不仅是在学历、智商上教育子女,更是要在心里健康上教育子女 ,我想这是十分有必要的事情。

人往往很多的失败都是源于不自知,我想文中的父母也许也是如此的吧,一个人的成功我想不应该只去看他获得了什么成就,拿到了什么成绩,那所大学毕业的,更是要去看看他是不是一个健康的完整的人,一个在思想和心里上有缺陷的人很难说是成功的,这无关他的智商和学历,但是我想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就像文中的父母和网上一边倒的指责子女的网友所犯的错误。

下面这篇文章从个人发展的角度对这个事件进行了一些分析。

http://news.hexun.com/2018-01-30/192354719.html

 超越原生家庭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你除了父母能够给你的支持以外还需要自己去奋斗,完全依靠父母并不算是什么错,但是人的一生总是需要自己去经历一些什么的,有些时候遭遇挫折的人生才会更有乐趣,越早经历挫折越能提高自己抵抗不良遭遇的能力。其实父母也都是普通人,他们也有恐惧,不懂的事情,现如今我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而我的同龄人,我的那些同学,现在已经多数有了家庭和子女,所以我现在的这个年龄,这个阶段,不仅考虑自己作为子女如何看待父母对自己的教育问题,同时也会想到自己如果有一天为人父母又应该如何去教育孩子呢,当然此时还单身的我可能想的多了些不过这些现在不是也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吗。前些天在沈阳和研究生时期的老大哥聊天,说到奋斗的事情,我半开玩笑的说到现在老了,应该考虑要下一代去奋斗了,好好培养下一代吧,哈哈哈,这是不是属于父亲盼儿,儿盼孙的事情呢,我想这个可能真的要陷入到一个死循环的事情。

 文章中的父母不理解子女,一门心思的想给子女安排,却不能从子女的角度去看待事情,不理解自己子女的想法和思想是不是也是一种对自己子女的不关心呢。有的父母对子女非打即骂,好像事事都关心的无微不至但是这要真的是子女所想要的事情吗,这些又真的对子女的心理成长是健康的吗,我想这又是一个未必的事情。家长有时也是个孩子,不过是个大孩子吧,虽然建立了10年8年的社会却又搞不清社会到底是什么个样子,他们恐惧,害怕,害怕他人的嘲笑,恐惧社会的不公及阴暗,最好在孤独及家族中繁衍后代的需求最后选择成家生儿育女,如果家庭和睦还好,否则打打吵吵闹闹便又是一出出悲剧,这些悲剧几十年后可能又是社会上的一个个毒瘤。我想家庭的教育也真心是门科学,是一门大家都认为重要却又总被忽略的事情。

 有人说那种打骂子女的父母一般都是心里恐惧面对社会的那种人,这种说法我不知道到底对不对,但是有一点我是相信的那就是他们这样的做法必然在子女的心理健康上有严重的影响。或许骂人,咒骂子女和社会也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潜意识行为吧,或许心理懦弱的人都喜欢这种轻松的方法去排解个人的压力,怎么说呢,不要作心理上的侏儒,不管你的社会地位的高低,社会资源的多少,不管怎么样,做一个心理上的巨人,不仅为你自己,也为你的家人,子女。本文的主人公可能在心理上是一个孤儿,家人的做法并不能要他感觉到家庭的温暖,这不能因为家人的出发点而去一味的指责主人公,其实家人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不去关心一下自己子女的心理感受呢,是他们的轻视觉得没有必要还是什么,和子女的相处总是拿出一种父母如天高高在上的态度又真的好吗,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又有多少是会真心理解和孝顺父母呢,我想父母和子女的相处应该是平和的,平等的,这样才是健康的。

语言上的暴力也是多有不应该的,现在的社会可能身体上的暴力越来越少了,不过语言上的暴力却越来越多了,很多家人不知道语言上的暴力往往可以杀人于无形,可以要至亲变成陌路,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事情,文章的主人公从小到达就经常会受到父母的讽刺和讥笑,这也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为他多年后叛出家庭埋下了伏笔。

这篇文章的原文在各大网站上都说是来自红星新闻网,但是没有哪一家给出具体出处,如网址,感觉这篇文章比较有意义,为了防止自己多年后想找来放开却无处找寻于是把这篇文章的文字部分复制了一份在下面,特此说明。(其实,我认为这篇文章还有一个比较亮点的地方就是后面的网友评价,看看大家的评价也要自己陷入了一阵思考中)

http://news.sina.com.cn/o/2018-01-29/doc-ifyqyqni4721965.shtml

原文:

====================================================================================

王猛(化名),80后男性,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近日他完成了一封15000余字的长信,前后发给二三十个朋友及同学,回顾了自己与家人的过往。行文间言辞激烈,满是父母的“肆意操控”、“冲突”和“炫耀”,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

被控制的爱——

单纯环境限制了社交能力

王猛不避讳自己性格的“弱点”:“内向,敏感,不善交际”。他认为,这正与父母有关,“我母亲一直倾向于把我关在家里,按自己的喜好包办事情。”

王猛至今记忆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小学一二年级——班里文艺演出要求穿齐膝短裤。“母亲却不由分说让我穿长裤,我提出带上短裤备用也没被准许。”王猛说,从小到大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的,几乎没有一次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选择的。

王猛五六年级时,对奥数很有感觉,一开始母亲并不乐意让他去。有次参加奥数考试,携带的文件夹不见了,找回后发现被划坏并涂抹,“回到家后,母亲不但没有安慰我,反而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毕业前,所有的社交圈子几乎都在生活的大院里,“朋友,都是父母认识、了解或者听过的”。高中时,王猛曾强烈要求到外面的学校上学,但遭到父母的拒绝。尽管后来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碍很难与人交往。

原本以为,考上北大,就能远离家乡,逃离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没有。“在离家前,父母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电话,请她之后多多照顾”。大姨不断给他打电话,甚至悄悄联系他同学了解他的情况。

在王猛看来,这不是照顾,而是一种控制。

情感的孤儿—— 

向父母求助从未得到支持

在王猛看来,父母并没有关心自己的成长环境和心理健康,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数次“救助”都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小学时,因为不会剥鸡蛋,他遭到同学的取笑,后来传到家里亲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亲戚多次的取笑。

在大院学校上高中时,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时,也遭到了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发生在大学前的一次旅行,让王猛至今难以接受。大学前,自己“被迫”参加父母“邀请”的一次毕业旅行,旅行团由单位里的几家人组成。“一路上,母亲都在不停讲述者我如何优秀和培养我的体验,让人很不舒服,尤其是她的表情却是愁眉苦脸。”

中途,导游当着全团的面拿王猛开了个过分的玩笑。王猛瞬间僵住,不知所措。而父母也没有帮他说话。回房间后,王猛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到了父亲的一阵教育责骂,“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但实际上,我需要的是他们的一个反应,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说,“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2005年春节成了王猛在家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曾取笑他不会剥鸡蛋的亲戚来到家里,“她见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笑道‘原来你只有玩模型时,动手能力才不那么差’。”

因为剥鸡蛋的事,多年来频繁遭到嘲笑,王猛没有忍住,猛地站起来怒视相对。“这次,父母依然没保护我,也没对亲戚说不”。

自那以后,王猛便没在家过春节。

出国留学——

“仍无法摆脱父母控制”

北大毕业后,王猛进入对口专业机构上班,但因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自卑的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只好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经历了几年不太顺利的工作后,王猛借着英语优势决定出国读研。然而父母的“关爱”如影随行,随后就找了一位在美国的“老朋友”照顾他。在与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讲述了与这位朋友并无共同话题,父亲却依然要求他学会跟有问题的人交往。

王猛意识到自己性格中的“弱点”,并强烈认为这与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所以他在美国读的是心理学研究生。他希望心理学能够帮他与过去抗争,“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会这样”。

在美国,王猛曾有一段时间不由自主的会想起从前沮丧的事情,注意力难以集中。他找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第一次做咨询他足足讲述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但父母依旧不以为然。

拉黑父母——

“他们原本有很多机会挽回”

2012年前后,一封长长的决裂信发出,王猛拉黑了与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与“家”彻底告别。他不再主动联系家人,也几乎不回复任何信息。这一步,充满无奈,“这期间有太多的机会,但凡有一次他们抓住了,就不至于此。”

研究生毕业后,王猛回国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学相关的项目研究。至今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处,最多的信息莫过于“在北京”。

最近10年,王猛仅回过一次家,是2015年为了更换过期身份证,整个行程仅在老家呆了6个小时,只因需要向父母拿户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钟。

2017年国庆,王猛收到父亲的邮件。家人转变了语气,希望聊一些王猛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王猛没有多说,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欢的话题有人聊”。

这些年来,母亲都会在春节前给儿子发去短信,询问其是否回家过春节。仅有的两次回复还是在几年前,而回复也极为简洁,“有事,不回” 和 “不”。

父母搞不懂——

儿子为何老揪着过去不放

“父母就你一个孩子,把你抚养大,送进了令众人向往的高等学府,就这样决裂,你有想过他们的感受吗?”记者问。“那是他们自作自受。”王猛回答得很干脆。

儿子12年不回家过春节,彻底决裂也已6年,电话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没有什么微信。在老俩口看来,“搞不懂他是啥原因”。儿子从小到大,到上大学都是正常的。“有什么问题想法都会给我们说,回家也会说学校里的情况。初到美国时,还主动给家里说自己的情况。”

父亲老王认为,在美国做了心理咨询后,加上和“老朋友”的相处不愉快,他就开始不和家里联系了。“这是一个转折事件,总认为我们给他推荐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国外是完全陌生的环境,我们介绍一个朋友,必要时有个照管,我们错了吗?”母亲老刘说。

人生一半都在外边——

“问题难道不是出在后面?”

难道真如儿子所言,是父母从小的掌控和过度保护导致的?“他17岁以后就不在我们身边,现在34岁了,人生一半都在外边,如果前半程我们在掌控他,可问题出在这后面啊。”老王说。

母亲老刘也承认,的确对孩子说了很多“不”,但这些也都是原则上的管束。至于选择衣服上,老王则称父母的确会帮其做选择,“但也不是所有”。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学,在小白看来,王猛父母的确在对王猛的保护上有些过度了。当时王猛上学到回家实际上仅有几分钟的距离,但只要下雨天,王猛的父母都会出现在教室的后门接他下晚自习。

寻因反思——

忽略了儿子的心理问题

最近,老王仔细地分析了儿子与家人断绝关系前后的几次转折点,他得出结论,儿子强烈的情绪爆发点往往都在其经历不顺的时候。

“他是状元,到了北大肯定会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学的后期出现情绪异常。之后毕业工作又遭遇不顺,再次出现了情绪问题。到美国学业出现困难,同时在看了心理医生后,把所有的问题归结到了他从小到大的经历上,迁怒于家人。”老王说。

这一点上,小白有同样的观点。“他是当年的理科状元,上了当年北大最好的生物专业,他一直孤僻,不善言语,抗挫折的能力要差一些。”

老王也反思了,自己曾在处理儿子的“求助”上的确存在方式方法的问题,忽略了儿子的心理感受。“不管怎么样,我们爱儿子,希望跟他重新联系起来。”母亲老刘说。

老俩口内心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家的大门是永远打开的。

网友评价:

■ 觉得父母的错导致了今天这个局面

@你纳来:

中国家长式的教育极端化的产物。人自小都是在周围人的种种行为和对待中潜移默化的不断成长,所以没有什么结果是巧合的。一个人在长大之后仍然对父母抱有这么大的偏见,可见其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多么的失败。这自己种的因结的果,那么就请自己吃下去,至少我不同情这对父母。

@东方幻想:

这对父母到现在都还不懂前十七年的过度控制对小孩造成了一辈子的心理创伤,他的性格都形成了,后十七年你要让他改变可能性太小了。而且明显这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想法,总觉得成绩好听话就行,但孩子不是你炫耀的工具,那是个人,你在他小时候需要保护的时候没有站出来,那他长大了凭什么要和你亲近。

@Winston-Han:

很多父母就是自己这辈子技能树点错了,开个小号(生个孩子)想重练,这种父母一般控制欲极强,想让下一辈完成自己理想的。

@Mel_chou:

不能说父母全错。但确实大多数父母世界观狭隘,总以自己的想法臆断事情还让孩子服从他们的臆断,压根不想听孩子的想法。矛盾最主要原因是孩子不愿说,父母压根不愿意听,总觉得孩子的那些事都是小孩玩笑,没啥影响,但是父母们请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那些都是大事!这些小事不断积累是可能影响一生的!

■ 小伙子自身难道没有问题吗?

@李静:

我觉得有些地方他父母做得也没错啊。比如调座位什么的,他怪父母没有去给老师反映,在这些事情上就不怪父母控制他了?他不希望父母管的时候,就说父母“过度关爱”;他没有得到父母帮忙的时候,就说父母拒绝求助……双重标准啊

@小杨做翻译:

他举的例子,比如别人嘲笑他,学校座位不好的问题,与父母推荐的人关系不好,这些父母都没有放在心上,他的父亲觉得他应该学会适应环境适应不同的人,但这些都成了他现在怨恨父母的理由,感觉是把自己的遭遇归结到了父母在他小时候太管着他上,也许有联系,到最多还是他自己性格的问题

@小海健:

我觉得这不单单是他父母的问题,特别是上了大学,即使父母过分关注,一个成年男孩子就不能学着融入社会吗。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本身就不成熟理智。

@海森堡的狗:

本来很理解他的,但是看了内容,我只能说,这完全就是父母溺爱出来的玻璃心,他选择的不是改变这种幼稚的玻璃心,而是通过与父母决裂继续维持下去

■ 心理问题真的需要引起重视

@离家三千里:

这孩子有心理缺陷,但父母没有发现也没有意识到,孩子长大后意识到了,但我觉得他的医生没有给他正确有效的治疗,他现在的状态仍然是病态。

@桃之夭夭0228:

这样的心理创伤你没有经历,不要轻易否定别人。尽管我们不能否认父母对孩子的感情,但很多成年人的心理真的不够健康。

@TakeMyBoombox:

请大家不要拿父母生你养你之类的道德绑架,你不是他你永远不知道他的真实感受,如果有的选没有人会想要跟自己父母决裂。

■ 很多网友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

@Zhouni1013:

我觉得我能感同身受,我和家人还有联系,但每次我都不会主动打电话。小的时候真的很痛苦,一致都想到死,什么都管我,包括我交朋友,穿衣服,头发,现在大了回家每次穿衣服都要管着我,在同学门前不给面子,反正读书的时候根本不想回家,过年回家讲他们这样不对的,也不听,说我白眼狼,算了,随便他们

@七月-sweetheart:

对!我的父母就是这样。但是还好我及时发现了我的性格缺陷,并不断改正,现在和父母的关系还不错。其实,父母不是圣人,哪能不犯错?父母是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但他们对孩子也并无恶意啊。想开就好了,自己发现问题时慢慢地改变自己就好了,何必要深陷在“埋怨父母”的泥潭里无法自拔呢?

@LOUIS-BANG:

还是心态问题和在成长的中三观塑造 我父母也是这样的教育的方式 从小要去最好的学校 想尽办法给我送去江苏的私立学校 高中毕业后一定要出国 当然我我没有这个人取得那么高的成绩 但是我依旧还记得父母的幸苦和望子成龙的心切 我觉得可以不恋家 但也得要知道有个家

@Cheapter1:

讲真,谁的父母没有一点小问题,只不过是你要采取什么态度去看待这件事情,我从小家教超严格,总是被父母锤,导致我性格内向,但是这玩意是可以练出来的。如果你父母不供你读书,你现在去打个工试试?你应该反思一下自个。

@小涵涵小小赵:

这个东西没法评判 因为我也有一个同学类似这样父母 她也考上不错的大学 凭着自己的努力出国留学 不过留学的目的也是避开父母 在国内她因为抑郁已经自杀过几次了

■ 有人替父母鸣不平,他们的心声谁来听?

@小XX武:

等你们有了孩子,就知道为人父母,到底要放弃多少,背负多少,付出多少。父母那最灿烂青春的年华,奉献给了谁。那是用一生来养育的。还什么没有孩子愿意跟父母决裂,好像父母付出这么多就是为了把孩子养残一样。父母为了养孩子而付出的一切都应该无视,只有父母犯的错无法原谅系列。

@战略高手V:

新媒体是年轻人的阵地,所以网上都是年轻人的思想和主张。父母在这里没有话语权,一群年轻人在这里数落父母的种种不是,只字不提自己的不是。如果永远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权益,这个社会是不是都要为你让路?人生本就是和别人的宽容磨合,有驰有张,才能走得更远。

网上的争论还在持续……

王猛说他写这篇万字书,是为了年轻父母一个参考: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那么作为子女,是否也有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管父母还是子女,都该从自身的角度好好反思吧。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devilmaycry812839668/p/8449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