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

在寻找项目管理软件之前,应该先明确一下我们的目的,希望软件能够带给我们什么价值,价值来源于需求,那么我们的需求是什么呢?需求简单来说,就是希望一款软件能够帮助我们进行管理性工作,现在的项目管理工作其实分为“项目管理”、“敏捷项目管理”这两种方式,这两种管理方式虽然在管理流程存在差异,但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让项目尽可能的实现商业价值。我们的项目适用于以上哪种方法,这个需要按照项目的特性、以及团队的水平来确定。

“项目管理”是一种预测型的管理方式,它提倡在项目开始前,尽可能的预测并计划我们要做的每一件事情,比如:

1) 预测一个商业问题可以转化为机会;

2) 预测我们设计的项目范围能够抓住商业机会;

3) 预测我们需要在3个月内交付项目才能取得较大的商业价值;

4) 预测我们依照指定的质量政策才能够满足质量要求;

5) 预测我们需要10个开发人员才能保质保量的交付;

6) 预测我们可能遇到风险有哪些、预测完成这个项目需要500万人民币。

以上的预测,是对范围、时间、质量、资源、风险、成本这几个因素的预测,它们相互制约着,并且最终影响到客户的满意度,如图:

相互制约的例子:

1) 小张本来一周内只能完成10个功能,但因为项目急,开发时间短,现在需要小张在1周内完成15个功能,小张加班加点,勉强完工,虽然进度是赶上了,但质量可能会出现问题。这是时间、范围、质量之间的制约。

2) 然后还是小张,小张在一周内能够完成10个功能,这个速度无法使我们按时交付项目,所以我们决定增加一个开发人员老王,如果老王加入后,团队每周可以完成25个功能,这样可以达到项目的进度要求,但是受限于成本原因,我们请不起老王,那老王就来不了了。这就是资源、时间、成本之间的制约。

3) 老王一个人独立开发项目,开发过程中发现某个功能的实际开发工时超出了预期工时,这导致了项目关键路径的改变,如果我们想要按时交付项目,在不加入小张的情况下,只能砍掉几个不必要的功能,延后至下一个版本上线。这是范围、时间、成本之间的制约

项目管理就是对于这些制约因素的管理,在这些制约因素的相互影响下,帮助企业实现最高的价值收益。

项目管理是一套管理体系,主要包括5大过程组: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在前面说到的预测,就是启动与规划,我们可以在规划后,得到详细的计划,计划包括但不限于:

1) 范围管理计划;

2) 进度管理计划;

3) 成本管理计划;

4) 质量管理计划;

5) 人力资源管理计划;

6) 风险管理计划。

这些计划就是项目的基准,指导团队执行项目活动,有了基准就是有了目标与规范,大家在规范的指导下,向着明确的目标共同努力完成项目。

当项目执行中,我们还需要及时监控项目的执行情况,保证项目的执行方向与目标方向保持一致,这个时候就有了绩效,通过对于绩效的把控,来衡量项目团队当前时间点的任务完成情况,如果发现偏差,需要及时调整,发现偏差的方法可以是:

1) 趋势分析

2) 偏差分析

3) 挣值绩效

4) 统计抽样

可能存在的偏差有:进度偏差、质量偏差、成本偏差、范围偏差,我们通过修正这些偏差,保证项目是可控的,以实现商业价值。

范围、进度、质量、成本,这几个制约因素,在这里就被称作为“多快好省”, 因为多快好省正是衡量几个指标的目的,除掉“多快好省”之外,项目管理还需要对团队成员进行管理,管理他们的期望,管理他们的工作状态,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具有一定的软技能,和人力资源相关的方法论。

风险管理,积极和消极的风险通常被称作为机会和威胁。如果风险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并且与冒这些风险可能得到的回报相平衡,那么项目就是可接受的,我们通过识别风险、定性风险、定量风险、制定风险应对策略、控制风险,这样的处理流程对风险进行监控。

在实际工作中,传统团队中的高级管理者通常认可上面这种项目管理方式,他们关注的问题诸如:

1) 项目能否完成预期价值?

2) 项目什么时候能够交付?

3) 当前的进度如何,能否按时完成里程碑?

4) 质量是否达标?

5) 我们是否需要做出调整?

他们希望以可控的方式来对待项目,这种项目管理方式在定制化项目中非常适用,因为它满足PDCA的管理循环理论,以SMART的方式制定项目计划,以挣值管理的方法监控过程,最终得到预期的结果并进行复盘。并且这套流程同样符合企业管理的流程,能够监控团队的绩效,获得团队的执行情况,这是高层管理者最希望看到的,所以必然会在企业内得到认可和推广。但是现在的互联网企业基本不做定制化项目了,如果套用这一套项目管理体系,在执行过程中会非常的难受,他们会发现来自用户、市场、销售的需求范围随时都在发生变更,无法建立详细的执行计划,如果让团队做一个月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如果做半年的计划,那是痛苦的,没有详细的计划,就没有完善的监控过程,也就无法准确的评价绩效。

不同类型的项目需要不同的对待。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吃中餐的时候我们使用筷子比较方便,而吃西餐时我们使用刀叉比较便捷。而我们再进行开发工作时,也会基于不同的环境选择不同的方法。

“敏捷项目管理”是一种适应型的管理方式,它以价值驱动交付,项目团队需要保证最有价值的功能最先被交付,然后通过用户的反馈得到改进的意见,及时调整适应,整个开发过程遵循计划->执行->调整的环状结构流程,在敏捷团队中,个体和交互大于流程和工具,这要求每个团队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如果每个成员都是T型人才,能够胜任产品设计、开发、测试中的每个岗位,那敏捷团队将会表现的非常高效。这样看起来,敏捷团队就像是一个特种部队,每一个成员都拥有广泛的专业技能,随时能够填补团队中的空缺,保证任务的稳定执行,如果想要尝试敏捷项目管理的,可以了解以下敏捷方法(只做介绍不做详细说明):

Scrum:

Scrum特指一种敏捷开发的模型。它是一个迭代小、增量性的流程,适用于任何的产品开发以及工作管理。Scrum将软件开发团队比拟成橄榄球队,有明确的最高目标,熟悉开发流程中所需具备的最佳典范与技术,具有高度自主权,紧密地沟通合作,以高度弹性解决各种挑战,确保每天、每个阶段都朝向目标,明确的推进。

Scrum三大支柱:

1) 高透明性:信息的高度透明,任何方面都能被观察到

2) 检查:经常性的检查,防止重大偏差

3) 适应:当发现可交付成果不合格时,应该及时修正,减少偏差

Scrum 团队:

1) 开发团队:是自组织的、跨职能的、他们拥有创造产品增量所需要的全部技能,包括设计,类似特种部队。

2) 产品负责人:是管理产品待开发项的唯一负责人,类似军队中的军长。

3) Scrum Master:确保Scrum被理解并实施,类似军队中的政委。

Scrum 事件:

1) 迭代:一个迭代就是一个时间盒(有时间限制),在这个时间盒中至少应该有产品发布,这个时间盒的长度一般为1~6周的时间。

2) 迭代计划会议:确定在这个迭代中需要交付哪些产品以及如何达成目标。

3) 每日立会:每天15分钟的时间,开发团队需要同步他们的活动,彼此进行沟通以及提出问题。

4) 迭代评审:迭代结束时举行的会议,产品负责人决定本次迭代是否完成。

5) 迭代回顾:回顾反思整个迭代过程需要改进的地方。

Scrum 工件

1) 产品待开发项:所有需要开发的功能。

2) 迭代待开发项:产品待开发项的分解,一次可以交付的最小迭代目标。

3) 燃尽图:翻译工作量完成状态的趋势图。

极限编程(XP):

XP是敏捷方法中的一种软件开发方法。如果说Scrum更加关注项目管理工作的话,那么XP更加关注软件开发的良好实践。XP的核心价值是监督、沟通、反馈、勇气、尊重,这些价值体现在XP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极限偏差的核心实践:

项目团队使用FDD的方法首先可以为产品开发一个整体的模型,构建特性列表和工作计划,然后对开发的特性进行设计和构建迭代。FDD推荐了一系列的良好实践,这些都是从软件工程中延伸而来。这些实践包括:

1. 领域对象建模

2. 安装特性开发

3. 类拥有权

4. 特性小组

5. 审查

6. 配置管理

7. 定期构建

8. 可视性进度报告

动态系统开发方法(DSDM):

DSDM倡导以业务为核心,快速而有效的进行系统开发,其的基本观点是,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次性地圆满完成,应该用20%的时间完成80%的有用功能,以适合商业目的为准。实施的思路是,在时间进度和可用资源预先固定的情况下,力争最大化地满足业务需求(传统方法一步是需求固定,时间和资源可变),交付所需的系统。对于交付的系统,必须达到足够的稳定程度以在时间环境中运行;对业务方面的紧急需求,也要求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满足,然后在以后迭代阶段中对功能进行进一步完善。

DSDM周期有7个阶段

1) 项目准备阶段

2) 可行性检验局阶段

3) 业务研究阶段

4) 功能建模阶段

5) 系统设计编程阶段

6) 实施阶段

7) 项目后期阶段

精益开发(LEAN):

精益开发不是敏捷的方法,但是精益和敏捷的价值观是紧密相关的,精益的一系列原则是从精益生产中来的,并应用于软件开发。对于精益来说有7个核心的概念:

中消除浪费是为了最大化价值。浪费来自一些不必要的功能。为了提升我们在项目中获得的价值,我们必须识别一种方法以消除浪费。

看板方法(Kanban):

看板开发方法是近年来最热门的敏捷和精益开发方法。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它能够改善协作、优化管理,显著提高交付速度、质量和灵活性。看板开发方法的规则简单,但其有效的实施依赖于对原理的理解、对原则的坚持和实践的应变。

一个看板在敏捷开发中的最佳实践如图:

每个卡片代表开发中的各各流程,图中以 规划->开发->测试->发布这样的流程来进行管理,开发任务在这个工作流中扭转执行,最终被发布。整个过程显的十分灵活可控。

“敏捷项目管理”在质量保证的流程中需要借助一些自动化方式,如:

1) 持续集成(CI);

2) 持续部署(CD);

3) 测试驱动开发(TDD);

4) DevOps(开发、运维、质量管理一体化);

通过自动化的流程,提高交付的效率,减少人为出错的几率,提升质量。

与预测型项目管理相比,敏捷有他的优势,确定短期的需求,快速迭代交付、快速验证价值,采用周期性评价代替复杂的绩效管理、让整个团队的目标一致,以价值驱动。

敏捷看似简单,但想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敏捷是比较困难的,比如敏捷提倡“拥抱变化 高于 遵循计划”这在很多团队执行时往往会陷入两个极端,要么根本不做规划,要么就在计划上投入大量的精力直到自己确信计划是正确的,不做基本规划的小组可能连什么时间交付产品都无法回答,而做了大量计划的小组会自欺欺人地认为某个计划是“正确的”,他们的计划也许更全面,但并不意味更准确或更有用。这两种极端都是敏捷需要避免的,“我们实施敏捷,不再需要计划和文档了”的论调是极其错误的。敏捷不是不需要计划,相反它需要更多的规划。不确定性是影响计划正确的主要因素,对大部分不确定而言,获取知识、减少不确定性的唯一办法是开发得到一些原型,收集反馈,然后分析其价值,最后做出调整,这是规划-执行-调整的方式。一个项目的不确定性越高,敏捷开发方法对取得成功就越至关重要,不断学习和调整是敏捷开发的核心。

4、太长不看的结论性总结

在选择项目管理工具前,需要确定我们使用的是项目管理方法还是敏捷项目管理方法。如果使用的是项目管理方法,我推荐“project”;如果使用的是敏捷项目管理方法,我推荐使用

“日事清”。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urningmyself/p/9530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