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S的查找机制、中文扩展,及其对手机扫描商标名称的支持

DNS的查找机制、中文扩展。及其对手机扫描商标名称的支持

DNS的查找机制

当DNS查找主机时,它首先在本域里查找,假设找不到则交给更上一级的域查找,直至顶级的域。

因此,假设计算机在北大域名(pku.edu.cn)下,查找会经过例如以下过程:

// 在mycomputer.pku.edu.cn计算机的浏览器的地址栏中敲入tsinghua
tsinghua    -> tsinghua.pku.edu.cn  (同域查找,未找到)
            -> tsinghua.edu.cn      (上一级域名查找,找到)

// 在mycomputer.pku.edu.cn计算机的浏览器的地址栏中敲入yahoo
yahoo   -> yahoo.pku.edu.cn (同域查找,未找到)
        -> yahoo.edu.cn     (上一级域名查找,未找到)
        -> yahoo.com.cn     (其它顶级域名查找。未找到)
        -> yahoo.com        (找到)

须要说明,网址常带有www.前缀。该前缀不代表主机名,而代表公开对外(World-Wide-Web“第三世界”)的内容。自己人浏览的网页内容与外人看到的内容是有差别的,这是互联网(Internet)无声的约定。内外之别的区分,也能够用DNS服务支持;比如说对内有pku.edu.cn主机,对外则仅仅有www.pku.edu.cn主机。DNS匹配路径时,能够自己主动加入www.前缀,比如:

// 在mycomputer.pku.edu.cn计算机的浏览器的地址栏中敲入yahoo
yahoo   -> yahoo.pku.edu.cn (同域查找,未找到)
        -> yahoo.edu.cn     (上一级域名查找,未找到)
        -> yahoo.com.cn     (其它顶级域名查找。未找到)
        -> www.yahoo.com    (找到)

另外。顶级域名(如.com.cn.edu.cn)本来代表物理上相互隔离的网络。比如校园网应当由各大学相互联接自行铺设,而独立于(时间上早于)商业网。还有一方面,因为DNS服务按域逐级自己主动查找,因此使用更“平坦”的网址(如使用.cn网址)是没有必要的。

DNS的注冊机制

DNS中的域名注冊实际上是注冊在某一域之下,这有下面的引申含义:

首先。相同域名能够注冊到不同的域下。如Yahoo能够同一时候注冊yahoo.comyahoo.com.cn

DNS总是试图在距离较近的域中找到匹配。(Yahoo的创始人之中的一个是华裔杨致远。Yahoo首先是一个手工录入的层级的文件夹系统(暗示不同的人看到属于自己圈子的不同的内容),Yahoo曾是最热的门户站点。Yahoo于2013年退出中国市场,退出中国的部分原因是因为政府对内容的审查。

而实际上中国缺少对隐私的基本保护,退出中国市场是按西方标准实在“不好意思”再做下去了(从某个角度来看是助长恶习)。

Yahoo中国的剩余部分卖给了阿里巴巴。后者是交易中介。却对搜索技术情有独钟。)

第二,某一域名能够仅对域内可见。对外不可见。比如前面所述的无www.前缀的地址,能够不正确外公开。

域、或者内外之别,是互联网的基础概念。因为内外之别,搜索引擎服务须要建立在域之上(这也有助于更专业的搜索技术。如自然语言搜索的研发与尝试)。可是。还有一个相同至关重要的原则。那就是网页的内容是确定性的(fact-book)。政府或网络服务商不得更改、过滤网页内容,这就象不能更改朋友之间或者商家客户之间往来的信函一样。

作为题外话,应当禁止(或者用户应当抵制)针对性的广告服务。禁止搜索引擎与站点过度搜集与分享个人隐私。

就象选择杂志一样,用户应当找到自己喜欢的免费或者付费的站点;而站点也应当有专业性、仅仅服务于特定的人群(我们的站点正好相反)。因此针对性的广告是不必要的。英文版的计算机书籍,有一个系列叫“The definitive guide to …”。象是暗示中国人在计算机领域的偏好是对自己的“定义”(也可能在笑话中国人的技术文档和书籍从不解释清晰)。

只是。中国人缺少隐私感是自己的事,西方不会好心到要求禁止。

中文域名的映射

DNS应当能扩展支持中文域名。比如:

北京大学.edu.cn             == pku.edu.cn
北大.edu.cn                 == pku.edu.cn

中国语言文学系.北大.edu.cn  == chinese.pku.edu.cn
中文系.北大.edu.cn          == chinese.pku.edu.cn

假设让DNS支持拆开按中国习惯由大到小连在一起的中文路径,而且省略顶级的域名,那么:

北大中文系                  == chinese.pku      -> chinese.pku.edu.cn
北京大学中文系              == chinese.pku      -> chinese.pku.edu.cn

// 在北大网域内
中国语言文学系              == chinese          -> chinese.pku.edu.cn
中文系                      == chinese          -> chinese.pku.edu.cn

这样,无标点的“中文实名”就能够用来代表网址。可能存在路径拆分冲突的问题,但浏览器可让用户从匹配中选择,用户也总是能够用“.”显式输入路径。

使用中文域名的一个优点是用英文、拼音或者它们的缩写来写的路径难以记忆,如国家图书馆(www.nlc.gov.cn)、与首都图书馆(www.clcn.net.cn)。

中文实名也应支持电子邮件。将拼音用作邮件名字并不方便,且在新浪邮箱等注冊时总是发现拼音拼写已被占用。只是,电子邮件服务(SMTP)与DNS并非同一个服务。按惯例,电子邮件地址应当用“@”。在域内能够省略该域的路径后缀。另外,个人主页(homepage)与邮件地址有相应关系。

胡适@北京大学           -> 胡适@pku.edu.cn
                        -> 主页:   http://www.pku.edu.cn/~胡适 (对外)
                                    http://pku.edu.cn/~胡适     (对内)

// 假设在北大校园网内
胡适@中文系             == 胡适@chinese         -> 胡适@chinese.pku.edu.cn

与个人主页相比,博客格式固定。没有交流分享的圈内感。但提供了主要的文档分类管理功能。操作系统应能提供简单方便的工具,用几行代码轻松实现相似博客文件夹的网页生成。

因为中文域名网址都能转化为英文规范网址(canonical name),因此,当向其它不支持中文扩展的域传递网址时,可先作转换。同理。假设注冊中文Email名时也同一时候注冊英文规范名,那么,该Email地址也能在不支持中文扩展的外域使用。

用域名取代二维码并支持手机扫描

二维码经常使用来方便手机高速訪问站点链接。因为二维码服务由统一的运营商提供。每次扫描都须要经过该运营商,因此,该运营商会过度收集隐私。这应被国家与地方政府禁止。

DNS服务则有域的划分。

值得一提的是,我没有在网上看到关于二维码服务的清晰的技术性说明文档。理解原理是參与和作出贡献的基础。不管是技术、还是国家政策都是如此。

还有一方面,汉字是完美的二维码。汉字商标通常字数较少,如“支付宝”、“一卡通”。假设手机有主要的汉字识别能力。就能够扫描汉字域名,自己主动跳转到相关网页。

比如,假设www.alipay.com也注冊为www.支付宝.com,那么,“支付宝”本身就是域名,扫描这几个字也就能够自己主动跳转。

为了差别于其它文字,商标通常带有®与™标记,前者指已注冊的商标,后者则泛指商标。用于手机扫描的域名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标出。如“支付宝®”就更便于手机锁定识别。

手机扫描有时须要识别额外的路径信息,比如北大影院™/小黄人会链接到http://theater.pku.edu.cn/小黄人,而在校园内该链接可简写为影院™/小黄人

因为DNS服务的分域性质。一个网域(如某大学的校园网)应当有权自由尝试新的服务。如本文提到的DNS服务扩展。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blfshiye/p/5223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