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05

                                                      第四天的总结

今天主要学习了六个重要的知识点

数字类型

讲了数字类型的相互转换, 数字类型分为三种,int ,bool ,float

今天也再次提到了bool类型的本质就是int类型

其中还提到了一个方法isinstance(变量名称,int) 可以通过这个方法来判断是不是int类型

数据类型的重点就是他们之间的相互转换

字符串类型

字符串类型分为单行字符串和多行字符串

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引号的嵌套,在不转意的情况下使用,这样看起来代码就比较简练

字符串的常规操作

主要讲了,在使用字符串的时候的一下方法

它主要讲了字符串的获取值,和字符串通过索引,切面来获取想要的一些值,其中需要注意的是

字符串是不能做删除操作的,还需要注意的就是

字符串的拼接,它是两个字符串相加的结果,它还包含了其他的类型和字符串的拼接

还有就是在字符串的成员运算中讲了一个方法就是判断这个字符是不是在这个字符串中 

它的语法是 字符串名称 in 想要判断的字符串

重要的方法

1.索引(目标字符串的索引位置)

# 1.索引(目标字符串的索引位置)
s1 = '123abc呵呵'
print(s1.index('b'))

# 2.去留白(默认去两端留白,也可以去指定字符)
s2 = '***好 * 的 ***'
print(s2.strip('*'))

# 3.计算子字符串个数
s3 = '12312312'
print(s3.count('123'))

# 4.判断字符串是否是数字:只能判断正整数
s4 = '123'
print(s4.isdigit())

# 5.大小写转换
s5 = "AbC def"
print(s5.upper()) # 全大写
print(s5.lower()) # 全小写
# 了了解
print(s5.capitalize()) # 首字母大写
print(s5.title()) # 每个单词首字母大写

# 6.以某某开头或结尾
s6 = 'https://www.baidu.com'
r1 = s6.startswith('https:')
r2 = s6.startswith('http:')
r3 = s6.endswith('com')
r4 = s6.endswith('cn')
if (r1 or r2) and (r3 or r4):
print('合法的链接')
else:
print('非合法的链接')

# 7.替换
s7 = 'egon say: he is da shuai b,egon!egon!egon!'
new_s7 = s7.replace('egon', 'Liu某') # 默认替换所有
print(new_s7)
new_s7 = s7.replace('egon', 'Liu某', 1) # 替换一次
print(new_s7)

# 8.格式化
s8 = 'name:{},age:{}'
print(s8.format('Owen', 18)) # 默认按位置
print('name:{1},age:{1}, height:{1}'.format('Owen', 18)) # 标注位置,一个值可以多次利用
print('name:{n},age:{a}, height:{a}'.format(a=18, n="Zero")) # 指名道姓

常规操作

增删查改

今天讲的增删查改主要是讲的对列表的增删查改

列表中的增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从头添加

有一个方法就是append()

第二种是从任意位置添加

从任意位置添加的方法是insert() 这个方法有两个参数,第一个参数的意思是

从第几个索引开始添加,第二个参数是要添加的数据

第三种是从尾部添加

第三种的方法和第二种是一样的,主要的是从最后的位置添加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第一个参数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列表的删除,它和添加是差不多的主要是,删除一个参数就会返回这个删除的值

删除的方法是pop()

还学习了可变的量和不可变的量

可变的量就是地址不改变,但是里面的值变量,像这种情况就是可变的量.

而不可变的量就是,相当于地址改变了,但是值是不变的就是不可变的量,

比如可变的量:

#一个列表

list = [1,2,3,4]

#改变list中的一个元素,

list[0] = 100

#像这种情况就是列表中的地址是不会被改变的但是值就变了 [100,2,3,4]

#不可变的量如:

x=10

x=20

#这不可变量的就是10 虽然说x的值改变了,但是10是没有改变的,因为x改变的是地址,而不是10这个量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BaiC1/p/10725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