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11~16章读后感

第十一章,软件设计与实现:

典型的开发流程;开发阶段的一些管理方法:每日构建,小强地狱,构建大师。

从Spec到实现,拿到文档后要做的基本流程,就像是做某道题的过程一样。

从功能需求到提交签入大部分步骤都有Bug,如果Bug可修复还要再从详细设计这一步往下走,最后的自动测试和功能全面测试发现Bug了还得从开始一步步做,开发人员的标准工作流程步骤多,较繁琐重复,

但按这个来做出来的软件确实完美。开发阶段的日常管理中闭门造车算是基础,给员工时间,让其“沉浸”在自己领域的世界里,安心开发;每日构建,每天或至少每周完成构建,来提升团队积极性;构建大师,

看名字以为是构建强者,原来是导致构建失败的成员,授予“构建大师”称号;小强地狱,让Bug过多的小强“入狱”,解决到一定程度后再出狱。

第十二章,用户体验:

 考虑用户体验的各种角度,认知阻力,用户体验的衡量标准

短期刺激和长期影响对用户算是直观上的体验,短时间不断让客户感到新鲜感,长时间也可以让客户不厌倦。某银行反假币电子邮件的超长电子邮件的例子,一方面算是考验投诉人的耐心,另一方面算是做的较

差,没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在用户使用一段时间后可以让用户填写相应的问卷,询问其中做的不太使人满意的地方和做的较为出色的方面,从用户本身给出评价标准。

第十三章,软件测试:

各种测试方法

所谓的黑箱/白象,是指软件测试设计的方法,不是软件测试的方法!注意“设计”二字。

无论哪种方法,都是找出软件中的错误地方,这一般是开发人员自己的工作,以前对测试投入较少,基本是代码写完之后。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的软件更多功能,更加复杂,更加大型,不仅要测试错误的地

方,还要保证质量好,安全性高等。将整个过程结构化,程序结构化,测试结构化,可以一步步进行检测,先单元式测试,再集中起来测试,再系统测试,最后对测试做评估,对软件的各方面可以以打分等的方

式给出,再进行二次检测,直到大家都满意。这个过程需要各个部门一起做,多讨论,多沟通,达到都满意的效果。

第十四章,质量保证:

软件的质量包括哪些方面,如何衡量软件工程质量。

和第一章给出的定义一样:软件质量=程序质量+软件工程质量。“软件的开发过程有三个主要的特性:“好”、“快”、“便宜”。通俗的理解是“软件在功能、成本、时间三方面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各个方面都需要

好好斟酌,绝不是敲敲代码的事,还得注意客户,时间等方面的问题。不单是软件,其他别的任何东西,质量上不去,没什么客户敢用,团队花心血做的软件无质量保证,那心血有很多算是白费了。

明确CMMI的等级,在每一级上严格实行,在过程中把质量保证上去。

第十五章,稳定和发布阶段:

软件项目的会诊,软件按时发布的招数,项目的总结和回顾:

看完开头,我已经属于“O型”了,“他们不知道这一点,因此嘴巴惊讶成O型”,对于复杂项目应成立会诊小组,决定如何处理每一个BUG,是修复,还是就是这样设计,还是不修复,还是推迟。

给了众多招数,设计变更,ZBB,最后回归测试,砍掉功能,逐渐提高修复BUG的门槛,逐步冻结。发布之后,开“事后诸葛亮会议”,通过这次项目,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有什么经验教训。

第十六章,IT行业的创新:

创新的迷思打破普遍的错误印象,新商业的诞生,最关键的是灵感,但灵感不会在每个人脑海里随之产生,好的灵感不一定来源于某个领域的专家大佬,但是灵感来源于善于捕捉需求的人,敏锐地察觉需求,走

在较前列,明白人们的需要。创新者也不总是一马当先,很多领域的领导者可能不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

创新的时机给了很多,给了黄金点游戏的12次记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适时的新方法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创新基本涵盖三点:了解团队能力、产品方向和大环境的趋势。后面给出的象限分类解决了不同的

处理方式。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SirNie/p/14352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