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疑团之EJB

  在学习Sping框架的过程中,看到过很多次关于EJB的批判。使用了SpringMVC但是并没有真性情般体会到它的优点,所以有必要对传统的Java Bean和EJB来做一些了解,无奈百度搜了很多知识,还是理解的很抽象,并没有在大脑中实例化了这个思想。所以有必要对历史EJB做一番探索,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EJB是企业级java bean,字如其名。每个字都有其取这个名字的因缘,所以就名字先来说说。EJB官方是这样解释的:商务软件的核心部分是它的业务逻辑。业务逻辑抽象了整个商务过程的流程,并使用计算机语言将他们实现。J2EE 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方法是将业务逻辑从客户端软件中抽取出来,封装在一个组件中。这个组件运行在一个独立的服务器上,客户端软件通过网络调用组件提供的服务以实现业务逻辑,而客户端软件的功能单纯到只负责发送调用请求和显示处理结果。在J2EE 中,这个运行在一个独立的服务器上,并封装了业务逻辑的组件就是EJB(Enterprise JavaBean)组件。

  这其中我们主要关注这么几点,我们来逐条剖析:所谓:"业务逻辑" ,我们注意到在EJB 的概念中主要提到的就是"业务逻辑"的封装,而这个业务逻辑到底是什么?说的那么悬乎,其实这个所谓的"业务逻辑"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成执行特定任务的"类
"。所谓:"将业务逻辑从客户端软件中抽取出来,封装在组件中,运行在一个服务器上",既然我们知道了"业务逻辑"的概念就是执行特定任务的"类",那么,什么叫"从客户端软件中抽取出来"?其实,这个就是把原来放到客户端的"类",拿出来不放到客户端了,放到一个组件中,并将这个组件放到一个服务器上去运行。
  

  那么,一句话来说EJB就是:"把你编写的软件中那些需要执行制定的任务的类,不放到客户端软件上了,而是给他打成包放到一个服务器上了"。EJB 就是将那些"类"放到一个服务器上,用C/S 形式的软件客户端对服务器上的"类"进行调用。

  分析一下EJB的实现技术:EJB 是运行在独立服务器上的组件,客户端是通过网络对EJB 对象进行调用的。在Java中,能够实现远程对象调用的技术是RMI,而EJB 技术基础正是RMI。通过RMI 技术,J2EE将EJB 组件创建为远程对象,客户端就可以通过网络调用EJB 对象了。
  RMI是什么呢?在理解它之前需要理解两个抽象概念:对象的序列化和分布式计算与RPC。先来说对象的序列化:对象的序列化过程就是将对象状态转换成字节流和从字节流恢复对象。将对象状态转换成字节流之后,可以用java.io 包中的各种字节流类将其保存到文件中,或者通过网络连接将对象数据发送到另一个主机。也就是说:对象的序列化就是将你程序中实例化的某个类的对象,比如,你自定义一个类MyClass,或者任何一个类的对象,将它转换成字节数组,也就是说可以放到一个byte 数组中,这时候,你既然已经把一个对象放到了byte数组中,那么你当然就可以随便处置它了,用得最多的就是把他发送到网络上远程的计算机上了。分布式计算与RPC:RPC 并不是一个纯粹的Java 概念,因为在Java 诞生之前就已经有了RPC 的这个概念,RPC是"Remote Procedure Call"的缩写,也就是"远程过程调用"。在Java 之前的大多数编程语言,如,Fortran、C、COBOL 等等,都是过程性的语言,而不是面向对象的。所以,这些编程语言很自然地用过程表示工作,如,函数或子程序,让其在网络上另一台机器上执行。说白了,就是本地计算机调用远程计算机上的一个函数。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是RMI,RMI 英文全称是"Remote Method Invocation",它的中文名称是"远程方法调用",它就是利用Java 对象序列化的机制实现分布式计算,实现远程类对象的实例化以及调用的方法。说的更清楚些,就是利用对象序列化来实现远程调用,也就是上面两个概念的结合体,利用这个方法来调用远程的类的时候,就不需要编写Socket 程序了,也不需要把对象进行序列化操作,直接调用就行了非常方便。远程方法调用是一种计算机之间对象互相调用对方函数,启动对方进程的一种机制,使用这种机制,某一台计算机上的对象在调用另外一台计算机上的方法时,使用的程序语法规则和在本地机上对象间的方法调用的语法规则一样。所以,一句话来说,RMI在序列化和分布式计算上实现了又一层封装。那么RMI的优缺点:优点,这种机制给分布计算的系统设计、编程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只要按照RMI 规则设计程序,可以不必再过问在RMI 之下的网络细节了,如:TCP 和Socket 等等。任意两台计算机之间的通讯完全由RMI负责。调用远程计算机上的对象就像本地对象一样方便。RMI 可将完整的对象作为参数和返回值进行传递,而不仅仅是预定义的数据类型。也就是说,可以将类似Java 哈希表这样的复杂类型作为一个参数进行传递。缺点:如果是较为简单的方法调用,其执行效率也许会比本地执行慢很多,即使和远程Socket机制的简单数据返回的应用相比,也会慢一些,原因是,其在网络间需要传递的信息不仅仅包含该函数的返回值信息,还会包含该对象序列化后的字节内容(也即牺牲了效率)。

  EJB正是以RMI为基础的,通过RMI 技术,J2EE 将EJB 组件创建为远程对象,EJB 虽然用了RMI 技术,但是却只需要定义远程接口而无需生成他们的实现类,这样就将RMI 技术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屏蔽了。但不管怎么说,EJB 的基础仍然是RMI,所以,如果你想了解EJB 的原理,只要把RMI的原理搞清楚就行了。你也就弄清楚了什么时候用EJB,什么时候不需要用EJB 了。EJB中所谓的服务集群:RMI 是将各种任务与功能的类放到不同的服务器上,然后通过各个服务器间建立的调用规则实现分布式的运算,也就明白EJB 所谓的"服务群集"的概念。就是将原来在一个计算机上运算的几个类,分别放到其他计算机上去运行,以便分担运行这几个类所需要占用的CPU 和内存资源。同时,也可以将不同的软件功能模块放到不同的服务器上,当需要修改某些功能的时候直接修改这些服务器上的类就行了,修改以后所有客户端的软件都被修改了。
         

仔细观察之后,发现这种配置是有瓶颈的,现在如果想实现各个服务器针对同一个数据库的查询,那么,不管你部署多少个功能服务器,都需要针对一个数据库服务器进行查询操作。也就是说,不管你的"计算"有多么"分布"也同样需要从一台服务器中取得数据。虽然,看起来将各个功能模块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上从而分担了各个主计算机的CPU 资源,然而,真正的瓶颈并不在这里,而是,数据库服务器那里。数据库服务器都会非常忙的应付各个服务器的查询及操作请求。因此,通过这个结构图使我们了解到了EJB 根本不能完全解决负载的问题,因为,瓶颈并不在功能模块的所在位置,而是在数据库服务器这里。

那么换成上面这种结构之后,就是把每一个功能服务器后面都部署一个数据库,这样不就解决了上节所说的问题了吗?是的解决了数据库查询负载的问题,然而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就是"数据共享"的问题就又不容易解决了。我们发现似乎好像EJB 和开发Web 应用的B/S 结构的系统关系并不大。总结一下:EJB实现原理: 就是把原来放到客户端实现的代码放到服务器端,并依靠RMI进行通信。RMI实现原理 :就是通过Java对象可序列化机制实现分布计算。服务器集群: 就是通过RMI的通信,连接不同功能模块的服务器,以实现一个完整的功能。

******************************************************************************************************************

  Java输入输出流,先来说说java中的数据流:数据流是一串连续不断的数据的集合,就象水管里的水流,在水管的一端一点一点地供水,而在水管的另一端看到的是一股连续不断的水流。数据写入程序可以是一段、一段地向数据流管道中写入数据,这些数据段会按先后顺序形成一个长的数据流。对数据读取程序来说,看不到数据流在写入时的分段情况,每次可以读取其中的任意长度的数据,但只能先读取前面的数据后,再读取后面的数据。不管写入时是将数据分多次写入,还是作为一个整体一次写入,读取时的效果都是完全一样的。

‘’

在整个Java.io包中最重要的就是5个类和一个接口。5个类指的是File、OutputStream、InputStream、Writer、Reader;一个接口指的是Serializable.掌握了这些IO的核心操作那么对于Java中的IO体系也就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了。

  补充:字节和字符的区别:字节是内存中存储信息的单位(或网络传输信息的单位),1字节=8位二进制。一个应为字母占一个字节空间,一个汉字占两个字节空间。字符,我们在Java中常说字符串,既然字节是物理存储的单位,是8个0或1组合而成的,那么字符是为了人们使用的记号如'1','中','$'等。将人类所标记的符号有两种编码方式:ANSI和UNICODE,ANSI中的字符采用8bit,而UNICODE中的字符采用16bit。那么按照ANSI编码标准,标点符号、数字、大小写字母都占一个字节,汉字占2个字节。按照UNICODE标准所有字符都占2个字节。但是Java当中字符是采用Unicode编码标准的,所以“学Java”这个字符串在Java语言中占10个字节。如果从英文名称上来看的话,你们看字符流对应的是Reader和Writer,而字节流对应的是Inputstream和Outputstream.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RunForLove/p/4733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