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生命的意义》笔记

1、存在之虚无

存在之虚无是29世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也可以理解,它可能是由于人类在成为真正的人的过程中所经受的双重丧失。在人类历史之初,人丧失了赖以指导其行为并因此产生安全感的某些动物本能。动物所具有的那种安全感,好比天堂一样,对于人类来说是永远地失去的,人类不得不做出选择。

此外,在最近时期,人类还遭受另一种丧失,那就是原本作为其行为根基的传统迅速地消减。丧失了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的本能,丧失了告诉他应该做什么的传统,有时人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

这样,他要么去做别人所做的事(随大流),要么做别人希望他做的事(集权主义)。

存在之虚无的主要表现是厌倦。现在我们能够理解叔本华的话了:

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级之间。

事实上,对精神病学家来说,厌倦所带来的问题要比焦虑带来的多。而且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因为自动化可能导致普通工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而许多工人不知道该如何利用这些大量的闲暇时间。

 

2、生命之意义

我觉得没有哪个医生能够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这个问题就好比问一个棋手:“告诉我,大师,世界上最佳的招法是什么?”,离开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压根儿不存在什么最佳的招法,甚至连较好的招法也不存在,人的存在也是这样。

你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代替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由于生命中每一种情况对人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会提出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所以生命之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被颠倒了。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

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3、存在之本质

我们说人要担负起责任,要实现生命的潜在意义,是想强调生命的真正意义要在世界当中而不是内心去发现,因为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我们将这种构成特点表述为“人类存在之自我超越”。它表明了一个事实: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总是指向某种事物或某人(他人以外的某人),不论是作为有待实现的意义还是需要面对的他人。

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失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所谓自我实现,绝不是指某种可以实现的目标,因为人越是追求这个目标,越是容易失去它。换句话说,自我实现可能是自我超越唯一的副产品。

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但作为意义永远不会消失。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 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 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 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LittleHann/p/14680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