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数据中台的皇帝外衣(转)

自从2015阿里巴巴提出中台概念和战略,“中台”这个技术术语逐渐火热起来,尤其是从2019年开始,各类技术大会、各类公众号都在大力宣扬中台,出版社也趁着热点赶紧出版各类中台书籍,一时间中台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觉,如果你跟人聊技术的时候,不发表一些中台的言论,不讨论一些中台的问题,那肯定会显得你技术有点落伍了!

作为前阿里人,来扒一扒数据中台的皇帝外衣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这些文章,可能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绝大部分谈中台的都是做中台的,很少看到用中台的人出来评价。从人性的角度来讲,做中台的肯定不会说中台不好,毕竟还要靠这个恰饭,王婆卖瓜不自夸的话,买瓜的人自然会少。

总而言之,现在到处都能看到做中台的人说中台如何如何好,偶尔有几个跳出来说不好的都会被质疑能力不行!

按照我的技术理念来看,没有完美的技术,没有放之四海皆好的技术,如果你只能看到一项技术的好处,而看不到坑,那实际上很可能就会掉到坑里去。

我虽然没有真正负责做过中台,但我做过平台和中间件,更为特别的是,我参与了两个基于中台的业务项目,一个项目是将手游交易系统迁移到电商中台,另一个项目是在支付中台上从0到1搭建一个钱包。

作为前阿里人,来扒一扒数据中台的皇帝外衣

 

这两个项目让我亲自实践了一下在阿里和蚂蚁的中台上做项目,让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中台的运作机制,在一次次与中台的讨论、PK、撕逼的过程中,对中台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从我个人的经历和理解来看,目前关于中台的很多说法是言过其实、模棱两可、甚至是错误的,接下来我将给大家谈谈实际上的中台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会有哪些坑。

由于我真正就是用的阿里电商中台和蚂蚁的支付中台,因此不用质疑中台能力不行和组织能力不行才会有我说的那些问题。

中台的价值真的有那么玄乎么?

实际上的中台是这样的:

1. 业务部门并不独立。

基于中台的业务会被分为不同优先级,大业务对于中台的影响力远远大于小业务,核心业务对中台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新业务。

形象点来说,中台抱大业务的大腿,小业务抱中台的大腿,因为中台也是有KPI的,中台的KPI怎么来?当然是大部分了来源于支持的业务了,大业务天然会有KPI数据上的优势。

作为前阿里人,来扒一扒数据中台的皇帝外衣

 

2. 中台并不总是能够提炼共性需求。

注意这里的需求不是指电商中台里面“交易”这个粒度的需求,而是指“交易”系统里面一个个实际的功能点,你要是坚持说“交易”是共性需求,这实际上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事实上,提炼共性需求主要是中台从0到1的建设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有多个业务需求的样本存在,哪些是共性哪些是个性是比较容易分析出来的,但一旦建成后后续的业务发展和创新,中台和业务方天然存在对共性需求的不同诉求。

作为前阿里人,来扒一扒数据中台的皇帝外衣

 

3. 中台的“轮子”会不断变化。

很多朋友看到“避免重复造轮子”就以为中台把轮子造好了,业务方只管用就可以了,而实际情况是中台确实把轮子造好了,但是它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把轮子换一遍,例如中台的数据模型、接口、架构等其实都是需要根据业务发展不断变化的。

为了达到中台“复用”的目标,通常情况下中台在推出新轮子后,就不会再长期维护老轮子,否则如果中台同时维护4~5个相似的轮子,复用就无从谈起。这就要求基于中台的业务都必须在某个时间段内完成轮子的切换,相当于是业务方进行了一次被动架构演进。

当然,如果没有中台,业务方的架构肯定也要随着业务的发展而演进,那这和跟随中台被动演进有什么区别呢?最主要的区别是中台的架构演进频率会比独立的业务架构演进要快,道理很简单:中台融合了多个相似业务的发展!

4. 中台是某类业务的中台,不是所有业务的中台。

中台的本质是提炼共性需求复用,如果业务差异太大的话,复用度不高,提炼和维护中台花费的代价抵不上中台复用带来的价值。所以,实际上应该叫“电商中台”、“支付中台”、“物流中台”、“出行中台”、“视频中台”、“保险中台”,而不应该是“阿里中台”、“腾讯中台”、“百度中台”、“滴滴中台”。

当然,因为现在“中台”概念火爆,出现了原来很多做中间件和技术平台的团队,纷纷将自己负责的“XX平台”改为“技术中台”,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也可以,因为这确实是“各业务线共性需求”,毕竟存储、缓存、消息队列这些肯定是各业务线的共性需求,但通常情况下我们说中台时所指的“需求”,还是指“业务需求”,即客户可以使用到的功能。

所以,即使只是看到“茅台云商”这种中台项目的PPT,也能大概率是可以推断这个项目失败的可能性会非常高(图片来源:中台,我信了你的邪 | 深氪):

作为前阿里人,来扒一扒数据中台的皇帝外衣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IT-Evan/p/14365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