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云计算Iaas平台的ZStack

2015年4月,一家全新的基础架构即服务的软件产品ZStack面世。ZStack的主创人员是自在海外云计算公司的中国人。ZStack是基于Java语言,结合了OpenStack和CloudStack上的一些优势,又全新的设计了整套管理软件的架构。

ZStack的架构特点包括:全异步,进程内微服务,无锁架构,无状态,全插件系统,自高可靠,基于工作流的回滚架构,资源管理瀑布架构。提供的能力包括,一键安装,无缝升级,灵活配置,单台管理节点可以管理数十万的物理服务器和上百万的虚拟机,超快的云主机创建和部署能力。

ZStack是全异步架构。全异步是说,所有ZStack中的操作都以异步操作完成,无需占用任何当前线程等待其他操作的完成,这是ZStack能够同时响应和管理数十万主机节点的关键。而同步架构通常需要占用当前thread,等待所有操作完成后才返回。例如,通常基础架构即服务创建一个VM需要完成以下操作:

创建VM数据结构(compute 服务) ---> 选择VM的目的host(compute 服务) ---> 分配存储资源(storage 服务)  ----> 分配网络服务(network 服务) ---> 在host上创建VM(compute 服务)

在上述过程中,如果使用同步架构,在并发量大的情况下,比如1000人同时创建VM,至少要占用1000个thread,这极大的消耗了系统的资源。但在ZStack全异步的架构下,用户创建VM的操作提交并注册callback后立即返回,不占用任何thread等待。当所有创建VM的步骤完成后,之前注册的callback把结果返回给操作的发起者。

ZStack的异步架构分为三个部分:

1. 消息总线: 服务之间通过消息异步通讯。一个服务完成了另一个服务提交的请求后,将结果通过返回消息返回给消息来源方。消息请求方无需等待,只需在发送消息的时候注册一个回调函数,返回消息到达时会自动调用该回调函数来通知结果

2. 异步函数调用: 服务内部的操作,通过类似JavaScript的aysnc method call实现。一个操作无需等待起调用的操作完成,而是在调用某个函数的时,同时注册一个回调函数用于接收结果

3. 异步http请求: ZStack在跟运行在不同机器上的Agent(例如kvm agent)通讯时,使用的异步http请求。agent在完成具体操作后,会将结果通过http发回到ZStack管理程序,再通过回调函数通知操作的发起者

以上三个方面,贯穿了ZStack的整个实现。凡是秒级以上的操作,都是以异步的方式实现的。

其它项目例如OpenStack/CloudStack,90%以上的是同步操作。偶有异步操作,由于不是全异步架构,反而会占用更多的线程。比如CloudStack的storage操作,请求方会起一个新的thread来完成操作,同时发起操作的thread睡眠等待另一个thread的完成,这就造成原来同步只需要一个thread的情况,变成了需要两个thread。反而让情况更糟,这就是因为整个架构不是全异步引起的。

稳定性ZStack设计中最强调的部分。ZStack的稳定性依靠两个部分保证:架构和测试。ZStack架构宏观上采用微服务,类似Openstack,将不同的功能的模块实现成不同的服务,服务相互之间并没有直接依赖,使用消息总线通讯,从而实现宏观架构的松耦合。与Openstack不同,ZStack并没有将不同服务运行在不同的进程中,而是所有服务仍然共享同进程。ZStack称之为进程内微服务,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各服务之间通过RPC调用的天然不稳定性,难以实现事务的问题。ZStack的各服务,可以通过被称为工作流(workflow)的机制,实现事务操作,保证某一个服务的操作失败后,能够rollback此前其它服务已经完成的操作,从而保证系统状态始终处于一致。同时ZStack具有的多节点扩展性(下一节描述)可以解决负载平衡和高可用性的问题。在微观方面,ZStack采用跟著名Java IDE eclipse类似的插件系统。ZStack的每个服务本身都是由不同的插件构成的,插件之间无直接耦合调用关系,而是通过插件系统分发各种事件,以实现服务本身的微观松耦合。

一个独立的ZStack进程称为一个ZStack节点,同一台机器只能运行一个ZStack节点,运行在不同机器上的ZStack节点可以构成一个ZStack 集群用以管理拥有数量庞大服务器的数据中心。

ZStack 集群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平等关系,没有master-slave关系,这就保证了ZStack 集群没有单点失效(single failure point)。当集群中某一个节点出现问题后,集群中的其它节点会自动接管该节点的工作。为了提高集群的稳定性,每个ZStack 节点又是无状态的,其管理的的资源跟其它节点管理的资源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为了实现这一点,ZStack借鉴了数据库中sharding的概念(http://en.wikipedia.org/wiki/Shard_(database_architecture)),其核心思想是,将每个节点管理的资源(集群,host, vm,以及vm相关的volume等资源)通过sharding算法,分散到不同的节点中去。所有针对资源的操作,例如VM,都会被消息总线转发到管理该资源的mgmt 节点。当某个节点出现问题时,集群会重新shard失效节点上的资源,让集群中的其它节点接管。

在基础架构即服务中,针对某一个资源的操作,往往会经过多个服务,例如创建一个VM,可能经历compute, storage, network等服务,在OpenStack架构中,这些服务是运行在不同进程不同机器上的,由于RPC的天然不稳定性(见稳定性章节),服务之间的相互调用会很容易失败,而且在发起调用的服务很难确定被调用服务的状体,例如它是否在运行。一旦发生错误,调用方往往要等待一个超时时间才能发现错误,占用了调用方的资源。在ZStack中,所有服务都运行在同一进程空间,这就意味着,每个ZStack 节点,都有相同的服务在本地运行,配合ZStack resource的sharding算法,针对某一个resource例如VM的操作,都会在本地相关的服务中完成,其可靠性大大提高。并且由于操作都在一个ZStack 节点完成,当该ZStack 节点发生错误时,用户看到的是整个操作失败,而不会停留在等待某个服务响应的中间状体。

基于ZStack节点集群,用户可以很容易根据需要添加多个ZStack节点,每次添加和减少节点,ZStack都会重新shard resource,以保证节点之间的负载均衡。同时ZStack节点之间的心跳,可以监测到失效的节点,以重新shard该节点的资源。用户可以根据自己数据中心的稳定性,灵活配置该heartbeat值,以达到最佳效果。

基础架构即服务是云计算最底层的基础架构,它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云计算的稳定与否。如果仅有先进的架构,但没有完备的质量保证方案,再优秀的开发人员也无法确保高质量的产品。ZStack从项目伊始就并行构架了一个完善的自动化测试系统。该测试系统的设计原则是,强大,自动,易用(容易添加更多的测试)。

ZStack的自动化测试系统主要分两大类: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ZStack的开发过程中采用了类似敏捷开发模式中测试优先(或者测试驱动开发Test Driven Development)的方式,确保每增加一个新的功能模块和API都需要添加对应的单元测试,这样就可以把大部分的基础bugs消灭在萌芽阶段。基础架构即服务内部功能众多,如果仅按照传统的集成测试方法,很难覆盖各种复杂的操作路径,遗留测试真空地带。ZStack的集成测试结合了传统集成测试和基于模型的测试(Model Based Test)。首先利用传统的集成测试手段构造各种常见的基础架构即服务操作,例如VM的启动,网络/存储的分配,以检查ZStack的基本功能。其次把所有用户可能的操作都抽象出来,确定它们之间的依赖关系,并构建模型。通过模型的自由组合来测试各种复杂的结合操作。这种模型测试的过程就好比模拟一个用户各种随机的操作可能,从而最大程度的检查ZStack在各种操作组合中的稳定表现。ZStack的测试系统和build系统进行了完美结合,在每一次ZStack代码更新后,都会自动执行一次测试,以检查新代码是否会带来新的缺陷。

基础架构即服务的能力是管理大量的物理资源(如机器,网络,存储)。ZStack开发了一个高效的模拟器。通过模拟物理资源的行为,可以在一台普通的4核笔记本上模拟出超过3万台主机,10万台虚拟机的操作环境。有了这样的模拟环境,无疑是给ZStack的测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在现有用户的分析报告中,在模拟同时创建500个云主机的场景下, ZStack可以轻松的在2.5秒内完成任务;而相同环境下CloudStack无法完成并发500次的请求。

 

此外,ZStack的插件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插件接口,用于实现对用户体验非常重要的功能(例如前面的VM事件审计功能)。每个新加入ZStack的功能或模块,都可以通过插件系统公开自己的插件接口,从而不断扩展ZStack功能以实现增强易用性,完善用户体验的。

ZStack本身也是参照了EC2的设计,并以之为基础。同时,ZStack也借鉴了很多源自VMware vcloud的概念,向客户提供更适合私有云的使用模式。由于ZStack各个服务都是由一组插件构成的,可以很容易的基于EC2的模式,实现一个基于现有插件接口新的插件,将EC2的功能整合成类似vcloud中的相应功能。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查看Zstack官方网站:http://www.zstack.org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ACMer/p/5219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