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生活,还是在凑合?


"如果你什么都没准备,那你就是在准备失败。"

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湾区的同学,即使每天开车,

也成为不了赛车手。
很多程序员,即使每天写程序,

也写不出牛逼的算法。
很多创业者,即使每天听马云的演讲,

也做不成阿里巴巴。

...
记得在公司看到一张海报:


这张海报给我触动很深。
Just because you feel busy and productive doesn't mean that you are really making progress.
我曾经有一段的时间,以为自己很努力了。
结果回过头来发现没什么长进。

一直到最近,我才想明白。
有些时候当你觉得做得很多很忙的时候,反而效率更低。
千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我老板有时候会教导我,
拿到事情不要呼啦啦就上去开始做,
想清楚了再做,
才能更有效地把事情做好。

 

这里的想清楚,我认为就是建立做事情的思维模型。
那什么是思维模型呢?
所谓的思维模型,其实就是做事情的“套路”。
就像围棋高手,练的不是和别人PK的次数,
而是心中棋谱定式的“套路”。
高手练习的,便是这些“套路”。

人类学习做事情一般会有两种方式:
1 - 根据以前的经验或下意识执行或者模仿他人。
2 - 发现或创造专业领域背后的模型,加以学习及运用。

大部分人都会是第一种。
所以即使每天工作得忙忙碌碌,做了很多年,也只是在重复第一年而已。
也解释了很多人所说的瓶颈,这个所谓的瓶颈,就是一直不做思考重复的结果。

那怎么样才能用第二种的学习方法呢?
如果你身边有这个领域的大师,去请教该领域的思维模型。
大部分情况下是没有,那么我们就应该多读书,从书中找到大师总结的思维模型。
找到了这些模型,刻意练习,让这些模式“长”到你的脑子里。

C/C++的学习裙【七一二 二八四 七零五 】,无论你是小白还是进阶者,是想转行还是想入行都可以来了解一起进步一起学习!裙内有开发工具,很多干货和技术资料分享!


举个简单的例子,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
生物学中,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

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

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如果你是战略管理者,你就会想,怎么样让自己的产品更加视觉化?

比如从文字→ 图片→ 视频。
如果你是演讲者,

你就不会放上密密麻麻的文字,

而是放更多的图片。
如果你是乔布斯想要介绍iPod,

你就不会一直说新的iPod有多么多么小,
而是展现这个iPod能fit进你牛仔裤的小口袋。

当年我考GRE背单词的时候也是用的这个办法,把单词图形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效率。

 

再举一个例子,
相信大家都知道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模型,
但是估计没什么人真正在运用这个模型,
有次跟一个投资业大佬聊天的时候,

他就提到了这个模型,
他们会根据这个模型布局产品矩阵,

从而优化他们的投资组合。

 


当年我刚工作,在用户增长组。
做产品全凭感觉,

后来听很多大牛跟我讲了很多做Growth的思维模型(在以后的文章中我会慢慢解析)。
我开始认真把这些模型plug in到每次的产品决策和分析中,
果然效果拔群,多次运用,

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也更容易产出更大impact的产品。

 

你一定很好奇有什么思维模型?
我这里列举一些我收集到的和大家分享:

 

系统建模类:
System Thinking (系统思维模型)
Pareto principle (帕累托法则) - 就是著名的80-20法则
Scenario Analysis (情景分析)
Cost-benefit Analysis (成本效益分析模型)
Decision Trees (决策树模型)
...

 

经济学:
Pareto Efficiency (帕累托最优) 
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
Sunk Cost (沉默成本)
Bandwagon effect (从众效应)
Network effect (网络效应) 
Zero-sum (零和博弈)
...

 

心理学:
Availability heuristic (可得性启发法)
Loss aversion (损失规避)
Pygmalion Effect (皮格马利翁效应)
...

 

数学/统计学:
Normal Distribution (正态分布) 
Bayes’ Theorem (贝叶斯定理)
Simpson’s Paradox (辛普森悖论) 
....

 

最后我来讲一个掘地蜂的故事。
生物学家们发现这种掘地蜂,产卵在洞里之后要帮自己的baby储备点食物。
它们会麻醉蟋蟀,把失去行动能力的蟋蟀拖到洞口,
自己先进洞勘察一圈,确保一切安全之后,才把蟋蟀拖到洞穴里去。
生物学家们惊叹于掘地蜂的智能,能够做出这么复杂的动作。

科学家于是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趁掘地蜂进洞勘察时,

科学家把蟋蟀拿远一英寸。
他们发现,掘地蜂从洞里出来后,
会把猎物拖回洞口,放下,然后重新进洞侦查。
有一次科学家重复同一个动作40多次,掘地蜂就是不把猎物直接拖进洞里去。

这说明什么?说明掘地蜂看似智能的行为背后,

其实是基于基因的刻板的、自发的行为。
哲学家丹尼特提出了一个有点恐怖的问题:

“你凭什么觉得自己不是掘地蜂?”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m131417-/p/140833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