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文本处理命令 -- grep

简介

grep (global search regular expression(RE) and print out the line,全面搜索正则表达式并把行打印出来)是一种强大的文本搜索工具,它能使用正则表达式搜索文本,并把匹配的行打印出来。

Unix 的grep家族包括grep、egrep和fgrep。egrep和fgrep的命令只跟grep有很小不同。egrep是grep的扩展,支持更多的 re元字符, fgrep就是fixed grep或fast grep,它们把所有的字母都看作单词,也就是说,正则表达式中的元字符表示回其自身的字面意义,不再特殊。linux使用GNU版本的grep。它功能 更强,可以通过-G、-E、-F命令行选项来使用egrep和fgrep的功能。

 

grep常用用法

[root@www ~]# grep [-acinv] [--color=auto] '搜寻字符串' filename
选项与参数:
-a :将 binary 文件以 text 文件的方式搜寻数据
-c :计算找到 '搜寻字符串'次数
-i :忽略大小写的不同,所以大小写视为相同
-n :顺便输出行号
-v :反向选择,亦即显示出没有 '搜寻字符串' 内容的那一行!
--color=auto :可以将找到的关键词部分加上颜色的显示喔!

例如:

用 dmesg 列出核心信息,再以 grep 找出内含 eth 那行,要将捉到的关键字显色,且加上行号来表示:

zhanglichao@zhanglichao-K42Jr:~$ dmesg | grep -n --color 'eth'
801:[    2.775859] jme: JMicron JMC2XX ethernet driver version 1.0.8
809:[    2.778396] jme 0000:07:00.5 eth0: JMC250 Gigabit Ethernet chiprev:23 pcirev:3 macaddr:00:1b:8c:01:02:03
904:[   16.531794] jme 0000:07:00.5 eth0: Link is down
905:[   16.531837] IPv6: ADDRCONF(NETDEV_UP): eth0: link is not ready

grep与正规表达式

 字符类

字符类的搜索:如果我想要搜寻 test 或 taste 这两个单字时,可以发现到,其实她们有共通的 't?st' 存在~这个时候,我可以这样来搜寻:

zhanglichao@zhanglichao-K42Jr:~$ grep -n 't[ae]st' regular_express.txt

字符类的反向选择 [^] :如果想要搜索到有 oo 的行,但不想要 oo 前面有 g,如下:

zhanglichao@zhanglichao-K42Jr:~$ grep -n '[^g]oo' regular_express.txt

字符类的连续:再来,假设我 oo 前面不想要有小写字节,所以,我可以这样写 [^abcd....z]oo , 但是这样似乎不怎么方便,由於小写字节的 ASCII 上编码的顺序是连续的, 因此,我们可以将之简化为底下这样:

grep -n '[^a-z]oo' regular_express.txt

也就是说,当我们在一组集合字节中,如果该字节组是连续的,例如大写英文/小写英文/数字等等, 就可以使用[a-z],[A-Z],[0-9]等方式来书写,那么如果我们的要求字串是数字与英文呢? 呵呵!就将他全部写在一起,变成:[a-zA-Z0-9]。

行首与行尾字节 ^ $
行首字符:如果我想要让 the 只在行首列出呢? 这个时候就得要使用定位字节了!我们可以这样做:

grep -n '^the' regular_express.txt

注意:此时^是在[]外面的,一定要和前面的字符类区分开,^ 符号,在字符类符号(括号[])之内与之外是不同的! 在 [] 内代表『反向选择』,在 [] 之外则代表定位在行首的意义!

那么,如果我不想要开头是英文字母,则可以是这样:

grep -n '^[^a-zA-Z]' regular_express.txt

那如果我想要找出来,行尾结束为小数点 (.) 的那一行:

grep -n '.$' regular_express.txt

特别注意到,因为小数点具有其他意义(底下会介绍),所以必须要使用转义字符()来加以解除其特殊意义!

找出空白行:

grep -n '^$' regular_express.txt

当然,其它的正则表达式手法也都可以在此使用。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lcxbb/p/5754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