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弗兰德的秘密——利用数据性质的暴力

序章-弗兰德的秘密

背景介绍
弗兰德,我不知道这个地方对我意味着什么。这里是一切开始的地方。3年前,还是个什么都没见过的少年,来到弗兰德的树下,走进了封闭的密室,扭动的封尘已久机关,在石板上知道了这个世界最角落的最阴暗的东西。那种事情,从未忘怀,从未动摇,我还记得,那一天,我,里修,第一次拔起了剑……

弗兰德的密室里,机关上方画着两棵树的字样,机关下方是一个有数字的刻度……
弗兰德最高的两棵树,只要知道两棵树的共同的相似度就行了……
给定两棵有根树,可以任意删除两棵树上的节点(删除一棵节点必须保证该节点的子树内的所有节点也必须要被删除,换一种说法,删除后的树必须联通并形成一棵树,且根节点不能被删除),使得删除后的两棵树同构,这两棵树有一个共同大小,即树的size,最大化同构的树的size即为机关的答案……

注:两棵同构的树要满足以下条件:
1、两棵树节点个数相等。
2、两棵树的以根节点的儿子为根子树对应同构。如下图,为两棵同构的有根树。
如下图,为两棵同构的有根树。

一行两个整数n,m分别表示两棵有根树的大小。
以下n-1行描述第一棵树,每行两个数x,y表示x号节点是y号节点父亲。
以下m-1行描述第二棵树,每行两个数x,y表示x号节点是y号节点父亲。
数据保证两棵树的1号节点均为根。

一行一个数,表示两棵树的相似度(删除后最大化的同构树的大小)。

3 3
1 2
1 3
1 2
2 3

2
【样例解释】
第一棵树可以保留1号节点和2号节点删除3号节点,也可以保留1号节点与3号节点删除2号节点,
第二棵树保留1号节点和2号节点删除3号节点。
剩下的树同构,树的节点个数均为2。

对于30%的数据,1 ≤ n ≤10
对于60%的数据,1 ≤ n ≤ 100
对于100%的数据,1 ≤ n ≤ 1000数据保证两棵树上每个节点的度均不超过5。

分析:

其实这题目啊,正解和暴力都是一样的,都是枚举两棵树的每个点的全排列,只是由于数据限制每个点的度不超过5,所以dp成了正解。这其实需要我们挖掘条件的能力,现在我们来挖掘一下。我们要以dp的思想去思考,一般而言dp所维护的与答案所求的有一定关系,不妨大胆设f[x][y]为A树以x为根节点的子树与B树以y为根节点的子树的最大同构数。很明显的,我们要和暴力一样去一一枚举配对(总感觉我在吐槽),然后搜搜搜,说的也许有点抽象,所以来串代码冷静一下。

代码:

 1 #include<iostream>
 2 #include<cstdio>
 3 #include<cstring>
 4 #include<cmath>
 5 #include<queue>
 6 #include<algorithm>
 7 #include<vector>
 8 using namespace std;
 9 #define debug printf("zjyvegetable
")
10 #define int long long
11 inline int read(){
12     int a=0,b=1;char c=getchar();
13     while(!isdigit(c)){if(c=='-')b=-1;c=getchar();}
14     while(isdigit(c)){a=a*10+c-'0';c=getchar();}
15     return a*b;
16 }
17 const int N=2e3+50,M=2e5+50;
18 vector<int>vec1[N],vec2[N];
19 int n,m,f[N][N],xx,yy,vis[M];
20 void dfss(int k,int z){
21     if(k>=vec1[xx].size()){
22         f[xx][yy]=max(f[xx][yy],z);
23         return;
24     }
25     dfss(k+1,z);
26     bool flag=true;
27     for(int i=0;i<vec2[yy].size();i++){
28         if(!vis[i]){
29             vis[i]=1;
30             flag=false;
31             dfss(k+1,z+f[vec1[xx][k]][vec2[yy][i]]);
32             vis[i]=0;
33         }
34     }
35     if(flag)f[xx][yy]=max(f[xx][yy],z);
36 }
37 void dfs(int x){
38     if(!vec1[x].size()){
39         for(int i=1;i<=m;i++)
40         f[x][i]=1;
41         return;
42     }
43     for(int i=0;i<vec1[x].size();i++)
44     dfs(vec1[x][i]);
45     for(int i=1;i<=m;i++){
46         if(!vec2[i].size())f[x][i]=1;
47         else{
48             xx=x;yy=i;
49             dfss(0,0);
50             f[x][i]++;
51         }
52     }
53 }
54 signed main(){
55     //freopen("frand.in","r",stdin);
56     //freopen("frand.out","w",stdout);
57     int u,v;
58     n=read();m=read();
59     for(int i=1;i<n;i++){
60         u=read();v=read();
61         vec1[u].push_back(v);
62     }
63     for(int i=1;i<m;i++){
64         u=read();v=read();
65         vec2[u].push_back(v);
66     }
67     dfs(1);
68     printf("%lld
",f[1][1]);
69     return 0;
70 }

补充:

其实理解这段代码要用暴力的思想去想,你会发现其实没什么差。另外,这串代码的flag部分其实是可以省去的,这只是从意义上更好理解所以才加上的,但很容易发现flag部分所维护的最大值一定会比搜到边界的值小(或等于)。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zjy1412/p/13374198.html